所謂“特惠車”,在一些網約車平臺上,也被叫作“平價車”“一口價”。服務商根據起終點信息,預估里程、時長、實時路況,綜合報出價格,與乘客最終的付款金額一致。通常而言,“一口價”訂單會比普通訂單價格有較大幅度下降。
2020年7月24日,滴滴宣布在杭州、廈門、蘇州、無錫等13個城市試運營全新品類特惠快車和滴滴特快。
同一年10月26日,高德打車也宣布上線“一口價”特價車,首批上線試運營的城市包括長春、臨沂、淄博、滁州、寧波、溫州、福州、廈門八個城市。
但越來越多的網約車司機認為,“一口價”“優惠價”模式讓他們的收益變少了。
不少網約車司機選擇關閉了“一口價”訂單。“高峰期我從來不開‘一口價’,長距離或者偏遠地區才會接?!北本┚W約車司機陳師傅表示,究其原因,是主打“堵車不加價”的交通成本轉移給了司機,“一公里只能掙個三四毛,不賺錢”。
在深圳網約車司機胡師傅所在的司機群里,不少司機直言:“誰還做‘一口價’訂單啊?還不如直接把車退了不干了?!?/p>
按照規則,平臺不會強制要求司機接“一口價”訂單,只需要關閉后臺功能,就不會接到“一口價”訂單。但對于不少司機來說,他們并沒有太多選擇。
“一口價訂單如今占據我整體單量的30%-40%。”已經開了4年網約車的崔迪介紹,他是以“跑量”取勝,每天大約要接40個訂單,這也意味著“一口價”訂單大約達到15個。
崔迪的感受是,平臺派單會對“一口價”傾斜,如果不接“一口價”,也接不到大單,甚至可能幾個小時都接不到其他訂單。這也讓不少司機不得不開通“一口價”。
乘客:
服務需改善,但不建議取消
對于乘客來說,“一口價”訂單經濟實惠,但也經常面臨著服務不好、乘車環境差,甚至不開空調等情況。
今年7月,浙江溫州一女子打“一口價”網約車,途中因雨天想變更導航路線與司機發生爭執,被司機臟話辱罵,還稱“‘一口價’是沒錢的人打的,讓人看不起”。
一位網約車乘客張女士也表示,花小豬平臺“一口價”比出租車能便宜約一半。但遠途有時候會拒載,需要加錢才跑。
“還是不要取消‘一口價’。”她說,“我一般上車以后說完驗證碼就閉嘴了,一般也不提要求,全程和司機交流很少。便宜是王道,我也不需要司機很周到的服務,按時接我,安全送到目的地就行。”
另一位經常搭網約車通勤的劉女士也發表了類似看法:“對打工人來說,省錢安全就是第一位。”
據媒體調查,絕大多數乘客都不建議取消“一口價”訂單。不少網友表示,網約車“一口價”可以避免司機繞路。
比如有網友認為,如果司機認為“一口價”訂單不合理,可以選擇不接。
還有網友認為,問題的根源還是平臺靠低價惡性競爭,抽成過高。
對此,網約車司機宋師傅也表示,平臺推出“一口價”優惠是好事,但這部分優惠不能只讓司機承擔,平臺需要負責一部分。
網約車司乘矛盾何解?
乘客吐槽服務質量下降,司機抱怨生存空間被壓縮,根本原因在于行業的供需失衡。
打車的用戶在減少,開車的司機卻在增加。
《2022年度中國移動出行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國內網約車用戶規模為4.37億人,比上一年減少約1500萬人。
而中國交通運輸部發布的《2023年9月份網約車行業運行情況》顯示,截至9月30日,全國共有330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3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618.8萬本、車輛運輸證263.5萬本,環比分別增長2.1%、2.5%。而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9月份共收到訂單信息7.93億單,環比下降3.9%。
“除去那些開私家車接順風訂單的和‘黑車’,今年全北京像我這樣的合規注冊的司機有16萬人,去年這時候只有12萬?!本W約車司機劉師傅說:“以往的網約車司機大都是來京務工的人員,今年不同了,網約車涌入了各行各業的人:我的同事有之前做出版的,有倒騰房產的,還有做基金的,不管之前多光鮮,現在都得精打細算選電價最便宜的時段搶電樁。有時最后一單派單離家遠,在車里窩一宿是常有的事情。”
不論是否是再就業人員,生計迫使他們對“一口價”說“不”,但乘客與司機的悲喜并不相通,大部分乘客認為,“一口價”的出現可以有效避免司機繞路和私自加價。
事實上,網約車實行市場調節價,需向交通主管部門備案,而“一口價”模式屬于平臺競爭行為,監管部門并未過多干預,司機與乘客的矛盾,依舊懸而未決。
互聯網分析師郎婷表示,平臺生態圈的健康成長,必須依靠多邊市場模式,在發展過程當中擁有傳統性價值鏈所缺乏的戰略靈活度,平臺企業自己要決定在哪個過程中對哪個市場投入更多的資源,也就是判斷哪一方使用者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顯然,龐大的司機群體并不具備博弈的優勢。
來源 | 羊城晚報綜合九派新聞、澎湃新聞、法治參考、中國城市報、界面新聞、錢江晚報、大眾網、 白鹿視頻等
話題主持 | 羊城晚報記者 鄭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