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讓身體更疲憊,調休導致的超時工作還可能從心理上讓我們感覺更痛苦。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術語——“損失厭惡”來描述這類痛苦。
損傷厭惡指的是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讓人更加難以忍受。
比如,老板口頭上答應給你200元紅包(額外獎勵),但最后只給了100元。你或許不會為手里的100元開心,而會為損失了“你本該有的那100元”而失落。
調休也是一樣的,雖然獲得了假期,但我們關注的還是自己被“奪去”的雙休日,這種痛苦和失落甚至會蓋過放假的愉悅感。
雖然現在調休讓大家“苦不堪言”,但其實調休的初衷是好的。
調休的制度,其實起源于我國勞動法。在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被正式提出后,不斷地進行了完善和修訂[3]。
調休產生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大家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在不影響工作效率的情況下,有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個人事務,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大家的合法權益。
同時,在過去的多次“黃金周”期間,調休也有效的拉動了內需。
1999年國慶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游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4]。
此后的黃金周,出游人數節節攀升,綜合收入不斷刷新。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春節,盡管疫情剛剛過去,但大家出游熱情不減,出游人數達3.08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5]。
照這么看,調休也不是一無是處,主要還是為了要讓大家有更連貫的假期,也能拉動更多的消費。
雖然調休從生理到心理都可能給我們帶來不適。但如果改變不了這種情況,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們在面對調休時,也能盡量過得更開心、更健康一點嗎?
1. 保持穩定的作息時間,逐漸恢復生物鐘。生物鐘突然被打亂也是讓我們在調休后產生各種不適的原因之一,所以盡量保持一個比較規律的作息,無論是在節假日還是工作日,最好保證每天睡7~9小時[6],并做到定時睡覺,定時起床。
2. 按計劃工作,逐步增加工作量。放假一回去就投入緊張高壓工作,會增加焦慮感。上班前可以提前做一些工作計劃,循序漸進地完成。在上班前把工作計劃安排好也能讓自己慢慢平靜下來。
3. 上班時適當休息。如果感覺困倦,中午可以午睡一會,大概20~30分鐘,緩解疲憊。同時工作期間也不要一直久坐,每工作60分鐘就可以去接水、去衛生間等走一走,活動10~15分鐘(也可以摸摸魚)。
4. 做一些放松的練習,慢慢調整狀態。如果對工作產生恐懼感,無法集中注意力,可以通過深呼吸、正念等方式慢慢讓自己平靜,減輕緊張感。如果依然找不到工作的狀態,也不要焦慮,順其自然循序漸進。
說了這么多,其實大家對于調休有各種不滿,也是因為平時背負的工作壓力已經夠大,享受應有的假期不應該是有“代價”的。
“打工人”想要的只是一個自由、休閑的時光。在這段時光里不用被工作支配,不用為假期后連上好多天班提前痛苦,真切把時間交還給自己和家人,這也許才是假期的意義。
最后,祝福大家未來每一天都能像放假的第一天一樣,為生活歡呼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