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灘智庫
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風頭正勁,從市場增長到國家政策再到產業投資,已成為引領我國消費升級的主要引擎。在新時代全球化和城鎮化背景下,文化旅游產業正呈現全球化、區域化和產業化的新趨勢,新場景、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帶來“文旅+產業”的異彩紛呈。這些,也為文旅產業策劃、文旅地產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創新素材和資源。
一、文旅產業政策和趨勢
近年來,我國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作為國內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國家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產業規劃和政策,引導和鼓勵文化旅游產業不斷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隨著旅游消費不斷升級,我國文旅產業從產業萌芽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客源市場還是營業收入,已成為世界旅游市場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大眾旅游時代到來,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文化旅游產品不斷豐富,文化和體驗在旅游消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1、文旅產業的“大眾化”
中國旅游已經走過了組團觀光階段,進入了大眾旅游時代,其主要特征是旅游消費的大眾化、散戶化、常態化。旅游者除一年較少的遠途旅游安排,更多的是頻次較高的周邊休閑游和度假游。
2、文旅產業的“場景化”
首要是面向中產階層人群,挖掘他們的旅游消費需求,從近距離的生活休閑和文化體驗、郊野型的旅游觀光和主題娛樂到遠距離的度假生活等。逃離大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換個環境生活幾天,這樣的多元化、高頻次、重復性的微度假市場最具潛力。
3、文旅產業的“功能化”
隨著中國旅游業邁入大眾化時代,旅游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資源依賴性弱化、功能主題性強化。國家公園、主題游樂、體育旅游、水上運動、航空運動、旅游小鎮等,這些在國際上受歡迎的文旅業態,在我國逐步得到市場認可,受到游客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2016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鼓勵水上運動、航空運動、體育產業、國家公園等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文旅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4、文旅產業的“體驗化”
現代的文化旅游已呈現出無景點的趨勢,“商、養、學、閑、情、奇”等功能開發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一些本土化的生活場景成為游客駐足留戀的風景,品質化和個性化的餐飲、住宿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載體,特色美食、民宿、酒店、街區、拍攝地等,經常成為都市白領和小資客群的網紅打卡地。
5、文旅產業的“文化化”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到大眾,對文化復興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復興和“文化自信”建設,推動了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品牌文化的進一步挖掘。中國的茶文化、陶瓷文化、養生文化、絲綢文化等,都有很大的精細化開發空間,這些產品服務往往與文旅地產項目結合起來,打造文化旅游IP。
二、文旅產業的規劃策略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大發展,許多城市將之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從全域旅游的視角推動城市旅游升級。通過創新策劃,梳理和挖掘文旅產業資源,定位核心驅動資源、主體客群市場、主導旅游產品組合,塑造旅游差異性與競爭力;打造健康、體育、文化、科技等跨界融合的文旅產業集群,策劃包裝具有引擎作用的旅游項目;突破招商模式和運營模式,秉持平臺經濟理念,構建全域旅游產業生態系統。
在區域文化旅游策劃方面,東灘智庫提出了“兩園+四化”的策劃模式,以“本地居民的幸福家園、外地游客的綠色樂園”兩園思想指導整個區域旅游的開發,通過“旅游差異化發展、旅游功能化發展、旅游產業化發展、旅游城鎮化發展”進行文化旅游產業策劃。
旅游差異化發展是指通過區域及周邊項目橫縱對比,確定核心資源,放大核心資源優勢,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實現旅游的個性化、差異化發展。在城市群或大區域內部,文旅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質,譬如云南的民族風情、貴州的山地旅游,中心城市打造旅游會客廳,周邊城鎮構建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功能化發展是指以“目的旅游地”為理念指導,發展功能旅游,招引扶持功能型旅游項目,實現旅游目的地向目的旅游地轉變。未來文旅產業可能出現的風口包括:都市郊區周末短時度假產品,城市群內部可重復消費的文化休閑產品、戶外運動產品,跨區域的目的地型度假產品……
旅游產業化發展是指轉變發展模式,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完整旅游服務產業鏈,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文旅產業涉及不同產業的垂直、水平和側向合作,包括健康產業、體育產業、現代農業、文化創意、休閑娛樂、數字創意、會展商貿、教育研學等。打造文旅創客空間,推動文旅產業與農業、工業、服務業互動的旅游全要素開發,可以為地區產業轉型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
旅游城鎮化發展是指以建設宜居山水城鎮為目標,以旅游經濟發展為核心抓手,打造新型城鎮化的動力引擎,推動城鎮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自然持續發展。以為游客打造綠色樂園為出發點,為外地游客創造一個良好的旅游環境,以為本地居民建設幸福家園為出發點,提供給本地居民一個良好的家園氛圍。
案例鏈接1:湖南汝城全域旅游開發策劃
湖南汝城縣位于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核心旅游資源有濂溪理學與傳統文化、富氡溫泉與直飲溫泉、生態環境與山水森林。我們綜合考慮文化價值重塑、新型城鎮化、農村經濟轉型三個維度,提出“現代田園溫泉城市”的戰略定位,前期放大核心資源,以溫泉為龍頭帶動,對外營造“溫泉汝城·生命源鄉”城市形象,后期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打造“理學古鎮·溫泉汝城”。在空間上,構建“一核兩翼、三鎮四區”的功能布局,并詳細策劃四大功能板塊:溫泉綜合開發示范區、農莊特色經濟示范區、文化教育旅游示范區、戶外運動先行區。
案例鏈接2:青島嶗山區旅游產業發展規劃
青島嶗山區作為嶗山風景名勝區、石老人旅游度假區的所在地,以建設“國際性旅游度假區”為目標,確立“海上名山、道教勝地、度假天堂”的形象定位,規劃“一心一環四片區”的旅游空間格局,構建以休閑度假旅游產品為核心,以觀光旅游、文化旅游、商務會展、節慶旅游、康體健身、專項旅游為輔助的旅游產品體系,并組織策劃了一系列文旅項目,包括濱海文化休閑長廊、午山城市森林公園、南姜休閑漁人碼頭、登瀛山海藝術小鎮、華樓鄉村體驗基地、北宅山水休閑莊園、仰口國際康體運動度假中心、沙子口漁港新城、王哥莊生態商務度假中心、青山灣茶香休閑小鎮等。
三、文旅地產的規劃策略
結合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文旅地產開發面臨的問題分析,東灘智庫構建了文旅地產策劃的思考模型,主要考慮市場客群、文旅產品、使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四個方面,可對文旅地產開發運營進行系統性的創新思考。
市場客群:新世代、事業族、親子族、退休族、養老族、中產階層、富有階層?要對新客群的消費特征有深刻把握,大部分文旅地產主要是面向根據地市場,尋找有限客群、高頻旅游的運營之道。
文旅產品:主要考慮功能體驗、文化體驗、科技體驗和情感體驗,功能體驗是文旅產品設計的基礎,四種體驗相互作用形成了文旅產品的綜合吸引力。一個文旅項目,要能夠提供多樣化的體驗,還要考慮季節、早晚等的功能業態,實現業態共生、人群共享。
使用場景:現在更多的是旅游服務平臺在引導游客,成為文化旅游資源的組織者和“入口”。分時度假、共享度假、旅游服務O2O、旅游社區、社群經營、旅游大數據?要能夠融合最新的營銷渠道,適應最新的消費場景。
商業模式:以地產為核心的文旅+地產、以IP為核心的文旅+IP產業鏈、以產業為核心的文旅+產業?產業內容導入和精細化運營成為文化旅游地產項目持續盈利的關鍵。
結合以上分析模型,我們對熱點的文化旅游產品進行梳理,可以得到康養+旅游、文化+旅游、田園+旅游、科技+旅游、體育+旅游等不同類型,下面我們對這幾類文旅產品逐一進行解構。
1、康養+旅游發展模式
在健康中國戰略與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康養旅游只是剛剛起步,健康、運動與養生、養老相結合的康養度假基地、康養小鎮等成為新藍海。康養度假基地一般以某一種健康IP為代表,構建康養度假需求的綜合型項目,如溫泉、海洋、森林、氣候、地熱能、中醫藥、美容、運動、禪修等,都可以嫁接到康養旅游體驗中來,打造康養主題的文旅地產。
案例鏈接:淶源白石山溫泉康養小鎮
項目位于保定市淶源縣境內,雄踞太行山北端,屬于“環首都旅游圈”內,是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的重要項目。小鎮以“健康生態旅游”為主要定位,以“一山一水一城”為核心內涵,圍繞康養產業,依托白石山獨特自然環境和豐富地熱資源,融入淶源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生態農業以及漢唐建筑文化,致力打造集“醫療康養、溫泉休閑度假、山地運動健身、綠色生態觀光、文化創意體驗、國際交流平臺”于一體的山地旅游與康養度假目的地。自開發建設以來,白石山溫泉康養小鎮已相繼被定為河北省重點項目、河北省旅游重點項目、保定市特色小鎮。
2、文化+旅游發展模式
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復興和“文化自信”建設,推動了對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品牌文化的進一步挖掘。中國有很多文化元素,茶、陶瓷、絲綢、溫泉、影視、禪修、異域、歷史、民族、戲劇……每個地方都能找到一些,這些文化資源都有很大的精細化開發空間。在居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將會進一步活態化、物態化、業態化。傳統文化的活化,考慮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情感關懷,要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通過文化活化與文旅地產的融合,打造文化旅游IP。
從表現形式看,IP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古樸、原生態的,有節慶、賽事、互動活動的,有二次元、漫畫、網游等時尚的。過去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現在更講求打動80、90、00后主力群體的消費欲望。
案例鏈接:寧波余姚河姆渡文化旅游度假區
項目地為河姆渡文化遺址所在地,是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寧波作為古今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河姆渡文化作為七千年前的文化源頭,也是海絲精神的歷史起點。項目總體構思為,實施“文化突破、國際交往和生態激活”戰略,導入“文化體驗、商貿交往、生態度假”等目的地型要素,構建世界級遺址文化公園、海絲文化交往新中心、山地康養度假區、創意農業生態區,打造功能融合、產業復合、全天候全季節的國際級文化旅游目的地,讓河姆渡文化成為余姚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3、體育+旅游發展模式
近年來,馬拉松、健身休閑、康體訓練等帶來全民健身浪潮,冰雪運動、水上運動、戶外運動等小眾運動走向大眾帶來體育多樣化,以及電子競技、競賽表演、體育媒體等帶來體育娛樂化,讓體育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拓展。其中,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基于體育產業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全國已形成建設體育小鎮、特色運動小鎮、冰上運動中心、戶外運動基地、體育運動公園、體育綜合體等項目的熱潮。
案例鏈接:梁子湖運動度假小鎮
隨著大武漢“1+8”戰略武鄂一體化的推進,梁子湖成為大武漢城市群的中心湖區,成為大武漢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東灘顧問系統分析了梁子湖的開發價值和發展機遇,提出以運動為主題的水陸空立體化的綜合開發模式,開啟大武漢濱湖度假旅游新紀元。策劃設計國家足球青訓基地、郊野運動公園、激情水上世界、SportsMall、長嶺新社、梁子小鎮客廳等項目,打造一個以足球運動為核心、以多元化運動場館集群為特色、以生活配套服務為輔助的運動度假小鎮。
4、田園+旅游發展模式
從早期的農家樂時代,到鄉村休閑,再到鄉村度假時代,休閑農莊、特色民宿、農業主題樂園、農業公園等業態不斷創新,田園觀光、農事體驗、創意農業、農業休閑度假、田園旅居養老等功能層出不窮。其中的發展熱點包括共享農場、農業主題公園、度假農莊/共享農莊/特色民宿、田園綜合體。共享農場由農業種植公司和個人打造,由生態農田、戶外營地、迷你牧場、田園餐廳、特色民宿等業態組成。田園綜合體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農業科普體驗、觀光度假、休閑養生為核心功能,特色商業、文化創意、田園居住為配套,拓展了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催生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出現,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案例鏈接:貴陽小河田園文旅城
項目位于貴陽經濟開發區南部,覆蓋小孟社區、花孟社區兩個社區。項目總體構思為,發揮貴陽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強調“國際水準、國家高度、貴州風韻、花溪情懷”的發展理念,以田園休閑與生態度假為中心,打造影視樂園區、田園都市區、健康度假區、生態休閑區等,通過富美鄉村建設、影視產業導入、溫泉特色開發,在幫助當地村民實現“三變”的同時,發展成為國家級田園綜合體。
5、科技+旅游發展模式
不斷冒出的科技熱詞,正在成為最新的流行符號,不斷改變著游客的旅游體驗,給中國旅游業帶來前所未來的全新變革。對科技+旅游接受度高的新世代客群,已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的主要市場。上海迪士尼三大熱門項目“翱翔飛越地平線、創極速光輪、加勒比海盜”,都是融合實景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科技娛樂產品。融合AR和VR技術的數字化文旅產品,帶來更多的消費場景,文旅產品因此煥然一新,迪斯尼、方特主題樂園等皆是如此。
案例鏈接:桃花源泰山文旅度假區
項目位于泰山景區西出口,桃花峪游客中心西側。項目總體構思為,代言泰山文化、服務泰山旅游、演繹泰山生活,打造輻射全國、影響世界的泰山文旅度假區。通過文化活化,創新泰山文化新體驗,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回歸。其中,重點策劃了飛躍泰山——數字科技娛樂中心項目,通過揭秘泰山·情景式文化展廳、飛躍泰山·懸臂式球幕影院、玩轉泰山·數字化娛樂場館,構建從“數字資源-數字場景(場館)-虛擬旅游(泰山)”的產業生態閉環。打造全景式“數字泰山”,讓游客上泰山之前,通過數字造像藝術,從歷史視角,上帝視角和娛樂視角,在游覽泰山前,了解泰山,感受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