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4月3日7時58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距臺灣島約14公里。臺灣災害應變中心4月3日表示,地震目前共造成9人死亡。
據媒體報道,地震前一天,一名網友在社交媒體分享了“天空怪異美照”,有橘色、粉紫色、蔚藍色和深藍色,一層一層看起來很神奇。相關照片昨天引發網友討論,其中有人留言說“有(1999年)9·21大震前傍晚的味道,要小心注意”。地震發生后,這一“預言貼”再次引發熱議,并沖上熱搜第一。
據報道,中天氣象主播戴立綱對此解釋說,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研判網友拍到的應是“西南風帶進來的地形性云層”。
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嚴重的地震災害,家園被毀、生命逝去都成為無數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傷痛。在地震面前,人類顯得渺小又脆弱,所以,一說起地震,大部分人心中都會涌出恐懼情緒,對地震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
除了“地震前天空會形成預測地震的‘地震云’”的說法,“‘地震預警’可以提前一小時”“動物異常是地震前兆”等傳聞也很常見,那么這些說法都正確嗎?一起來了解真相——
傳聞一
天空異象是“地震前兆”?
傳聞內容:地震前天空中會形成“放射云”“排骨云”“魚鱗云”等“地震云”,還有類似于棉絮狀的云朵,“天現紅光”等天空異象代表會有地震發生。
真相:事實上根本不存在“地震云”,“地震云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接納。看似怪異的“放射云”“排骨云”“魚鱗云”等都只是幾種常見的云彩,在氣象學上都有合理的科學解釋。它們只是碰巧出現在了某次地震前,不是能夠預測地震的“地震云”。中國氣象局也曾表示,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之間具有內在關聯性。
而生活中經常見到天空泛起紅光,其出現的原因是太陽光進入大氣層后的散射現象,與地下介質的運動無關,沒必要因為這種天空中的“紅光”產生不必要的恐慌。
傳聞二
動物異常是“地震前兆”?
傳聞內容: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隨后有網友發布視頻稱,本次地震前后當地街道的天空出現鳥兒盤旋,被網傳是“預警地震的前兆”的“地震異象”。
真相:對于以上傳言,部分甘肅積石山的網友表示質疑,指出自己就是積石山的,每年冬天都有這種情況,希望大家“不要傳謠”。所謂“甘肅積石山鳥兒盤旋”與地震無關,非“地震異象”,更非地震預警的前兆,是當地冬季的常見場景。
其實,動物異常的因素多種多樣,比如氣候、天氣、環境等都會引起動物異常反應,也就是說動物異常并不一定會是地震前兆。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表示,震前動物異常確實在有些地震發生前存在,但是也有很多地震發生前沒有出現或者并不明顯。
傳聞三
地震可以提前一個小時預警?
傳聞內容:日本可提前1小時預警地震。
真相:“地震預警”無法做到提前一小時?!暗卣痤A警”是指在大地震發生以后,在發生地震附近的地震監測臺站檢測到地震,并馬上發出警報,從而使距震中較遠的地方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可以避險和逃生。
目前地震預警可以做到提前十幾秒甚至幾十秒。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預警的時間就越短,反之則越長,但意義也隨之削弱。另外,地震預警因為求“快”,對地震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斷不一定完全準確。
傳聞四
某地某時即將發生X級地震?
傳聞內容:一旦發生地震,網絡上就會出現不少“某地某時即將發生地震”的消息。
真相: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中國大陸每年都會發生十余萬次地震,其中可能被人們感知的地震僅有上千次。到目前為止,人類尚未完全掌握地震的形成機理,地震從孕育到發生的過程十分復雜,地震預報仍然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尚處于探索階段。根據現今地震預測的實際水平,很難做到非常精確地對地震時、空、強度進行預測。
所謂精準的地震預測是不可信的,也是多年反復在各地出現的地震謠言,只不過換成了當地的地名而已。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只有政府有權發布地震預報,其他任何部門、單位或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因此切勿相信與地震有關的一切非官方信息,更勿傳謠,不讓謠言造成二次傷害。
傳聞五
路面開裂都是由于發生地震造成的?
傳言內容:有人看到路面開裂,并拍了視頻上傳,稱地震導致路面開裂。
真相:地裂并非都是地震導致。地裂縫是地表巖土體在自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裂縫的現象,其規模不一,形狀不定,成因也不同。
一種是伴隨地震、火山一起出現的構造地裂縫;另一種是伴隨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凍融以及人類活動在相對小范圍內發生的地裂縫。此外,還有一些特殊性巖土,如膨脹土、濕陷土也會因為水含量的變化出現裂縫。
中國很多地區都發生過嚴重的地裂縫災害。遇到該情況,應向權威部門獲取消息,莫因盲目恐慌而傳謠,甚至觸犯法律。
傳聞六
地震前后地球磁場變化,因此磁鐵能預測地震?
傳聞內容:磁鐵能預測地震,因為地震前后局部地區的地球磁場會有變化。這種“磁鐵預測地震法”稱用磁鐵吸住鐵塊懸掛家中,當地震來臨,地球磁場劇烈變化,導致磁鐵失去磁性,鐵塊將掉落。
真相: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磁鐵跟地球磁場沒有關系。實際上,地球磁場本身就十分微弱,其強度大約只有一根2厘米長的標定磁針磁場強度的萬分之一。
而在地震發生前后,地磁場雖然有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但它的變化量非常微小,甚至不到地球磁場總量的千分之一。甚至有些專業儀器也未必能檢測得到,更別說使一塊磁鐵失去磁性而掉落了。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為了“預測地震”去買所謂的“預測磁鐵”。
傳聞七
李四光預測了四個地震,三個都發生了?
傳聞內容:近幾年,“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將有4次特大地震……”謠言流傳甚廣,而其中的四個地震地點,網上已有N個版本。
真相:地震預測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題,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李四光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他創立了地質力學,為我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功勛。李四光基于歷史地震資料和地質構造特點等,指出我國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震帶,并對這些地區的地震大趨勢作出了較為準確的判斷,這些資料在《李四光全集》中有系統地反映。
關于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流傳已久,經過多方查證,李四光生前從未有這樣的預言,純屬謠傳。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也不止一次針對此謠言進行了辟謠。
傳聞八
地震多發于夏季和夜間?
傳聞內容:有網友總結“地震似乎多發生在夜里”,并引用分析稱,月亮對地球的引力晚上強于白天,因此夜間地震高發。
真相:據全球地震臺網的地震數據統計,近十年內全球夏季和冬季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數量差距極小。同理,晝夜的區別就更小了,所以地震多發于夜間的說法也是沒有依據的。不過,地震發生于夜間,帶來的危害更大,因為此時處于睡夢中的人們可能無法注意到地震預警信息并做出及時的避難反應。
傳聞九
地震發生后余震相對較小無需擔心?
傳聞內容:地震發生后,有一些網友傳言,余震比主震小,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連發生的小地震。
真相:避震不分主震和余震,切不可掉以輕心。雖然余震強弱與主震大小有關且余震會隨時間推移強度、次數逐漸衰減,但是余震來臨時要妥善應對,尤其要嚴防次生災害發生以及危房破壞傷人,救援和互救時必須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識和技能,減少余震傷亡。
傳聞十
砂涌是余震征兆?
傳聞內容: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引發青海海東民和縣中川鄉發生局地砂涌現象,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圍、沖毀,多名群眾失聯。有人稱,砂涌現象是余震征兆,引起恐慌。
真相:“砂涌現象”主要是指在強震發生之后,由于地殼震動引發地下深處的含水沙土液化,并沿著通道在擠壓作用下直達地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高級工程師韓顏顏解釋稱,砂涌的多少跟地下含水層的含水量有關,也跟擠壓變形的程度有關。砂涌較多,不一定代表著后續可能有大地震;不發生砂涌,也不代表后面就安全;二者沒有直接關系。
據應急管理部介紹,面對地震謠言要做到:
一問消息來源,尤其要警惕所謂的專家預報或外國專家預報,因為我國對地震預報發布有明確規定,地震預報一般由省級人民政府發布。
二想地震三要素,也就是震級、時間、地點是否過分準確。目前,精確的地震短臨預報在國際上仍屬于科學難題。
三核實是否故意夸大地震影響。心存疑惑、難辨真假的時候,可關注相關部門和官方媒體發布的權威信息,或向當地政府或地震部門核實。
最后,派派君溫馨提醒大家,有關地震的一切信息以官方發布為準,不信謠、不傳謠。
(資料來源:中國地震臺網、科學辟謠微信公眾號、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人民網、央視新聞、正觀新聞、甘肅交通廣播、應急管理部、甘肅公安融媒體中心、環球時報)
話題主持|記者 陳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