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劉步塵授權獨家首發
人大代表董明珠,“兩會”期間又有驚人之語。
新浪財經報道,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格力智能裝備高峰論壇上說:“我從來不認為買一個技術,能讓一個企業成長壯大。企業買技術就好像小偷不經過努力直接索取。如果一家企業是小偷,它就永遠是小偷,不可能當領導,只能逐利而行?!?/p>
“買技術就是小偷”,“小偷永遠是小偷”,很難想象這樣的話出自一個曝光度極高的企業家之口!
借助“兩會”之機做如是表達,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董明珠話有所指。
就在兩個月之前,美的剛剛完成對德國著名機器人企業庫卡的收購。主流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美的集團“雙智戰略”及“第二跑道”布局取得的重大進展;但在董明珠眼里,卻變成了“不經過努力直接索取的小偷”。
董明珠的表達,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且語境遠比這句話更嚴重,因為她使用的表述方式是,“買技術就是小偷”。
在過去的半年,很多人將格力收購珠海銀隆與美的收購德國庫卡進行對比,不少人比較后得出結論:方洪波主導下的美的,未來發展邏輯越來越清晰;而董明珠主導下的格力,未來向何處去依舊看不清楚。
2016年,中國三大家電巨頭不約而同發起重大并購。首先是年初海爾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繼而是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業務及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當然還有格力對珠海銀隆發起收購,但后者因股東反對導致收購失敗。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意在提速多元化戰略。
多元化和專業化并無優劣之分,沒有人敢說美的、海爾的多元化模式就是比格力的專業化模式更好。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由企業發展所處的階段而定。對于格力來說,的確到了必須多元化發展的時候,否則企業規模難以實現持續突破。
企業的技術發展路線也是如此,不存在獨立開發和收購引進誰更好的問題。最好的模式是兩條腿走路,自主開發與引進吸收相結合。
好比中國發展航空母艦,走的就是自主研發+技術引進相結合的道路。如果自主開發好于技術引進,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發展航母應該放棄引進、借鑒世界先進技術?
事實是,美的的機器人產業布局,正是兩條腿走路,自主研發與拿來主義相結合;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看到了美的收購,卻沒有看到美的獨立開發。
格力堅持獨立開發機器人技術,從精神層面講的確可歌可泣,卻絕不值得提倡和表揚。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完全自主開發很有可能你根本就攆不上人家。更關鍵的是,你將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而且還不保證一定能成功。
顯然,董明珠尚未建立“時間成本”的觀念?!皶r間就是金錢”的背面,是時間也是有成本的。你三年搞出一項技術和八年搞出這項技術對于企業的意義完全不同。
董明珠強調技術開發必須走自主路線,實際上是當年被日本某企業傷害了自尊的后遺癥,有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大家都知道蘋果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科技型企業,可你知道蘋果每年用于收購新技術的資金高達百億美元嗎?中國著名科技型企業華為也是每年花很多錢收購先進技術。
你可以走自己的獨立自主模式,但你不能攻擊別人的模式一定是錯的。董明珠一直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形象,這樣的企業家必須要有“天下為公”的情懷,董有嗎?
格力是一個技術體系封閉型企業,我認為這和掌門人董明珠心態較為封閉有關。從長遠看,這種心態對格力未來發展十分不利。比如,很多企業都在海外設立了研發中心,但格力在海外一個研發中心也沒有。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經常說一句話:“全世界都是我們的研發部”(這句話好像是張瑞敏引用別人的),背后的邏輯是:一個企業的研發體系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應該是體外循環的,而不是體內循環的。
董明珠的雙重標準
這幾年,董明珠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恐怕就是“變了”——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口無遮攔的“小網紅”。
比如,董明珠熱衷于推動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m然最終沒有成功),其理由是看中了珠海銀隆的儲能技術,她說,“格力搞了很多年也沒搞出來”。
那么,珠海銀隆的儲能技術是怎么來的呢?是2010年從美國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那里收購來的。
董明珠的邏輯如下:銀隆從奧鈦那里收購了儲能技術,格力希望從銀隆那里收購儲能技術。
這就可笑了:您能收購到核心技術,怎么別人一收購就成了小偷?
顯然,董無意間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
說白了還是心態的問題,不想看到對手成功的收購。
這幾年,董沒少說這種非理性的話。偶爾說一次叫幽默,經常說就成了笑話。
董明珠有兩個利益
長期觀察董明珠的行為方式,你會發現她心里有兩個迥然不同的利益標準,一個是格力企業的利益,一個是格力之外其他企業的利益。這兩個利益在董明珠心中,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
說到格力企業利益,董明珠總是表現出毫不掩飾的熱愛,就像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那樣。比如她說過,要想做她的接班人,必須做到“愛格力勝過愛自己的家人”,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但是說到競爭對手利益的時候,董明珠的態度會180度大轉折,那種感覺好像同行企業都死掉才好。比如,董明珠曾經指名道姓地罵過美的、海爾、志高、TCL,完全沒有一個企業家應該有的包容風度。比如這次她罵別人“買技術就是小偷”,很讓人小看她三分。
我在想:如果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溫暖如春對人家的孩子冷若冰霜,這算一個好母親嗎?
董明珠式邏輯
見多了董明珠信口開河,有人調侃說這個世界有兩個邏輯,一個是邏輯,一個是董明珠邏輯。
2016年10月28日,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15項議案被股東投票否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宣告失敗。
這事到了董明珠嘴里就變成了“媒體報道有誤導”,“無記名投票,百分之99.9幾都通過了”。
這就奇怪了,既然“百分之99.9幾都通過了”,為什么15項收購議案最終被否?
為了維護自己的臉面,董明珠已經顧不上能不能邏輯自洽。
還有更搞笑的。就在這次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像訓斥兒子一樣訓斥中小股東:“格力沒有虧待你們!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么樣?”“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你去看看哪個企業給你們這么多?”“格力人從1個億、從1%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是靠你們來嗎?”
這段視頻在網上瘋傳,很多人都看到了,但董明珠不認為她訓斥了股東,她說,“很多人說我霸道,在股東大會上訓斥股東,其實根本沒有,那只是我發自內心的一種表達。”
這已經不再是邏輯的問題,還是一個品德的問題、修養的問題,做人是否誠實的問題。
再比如,2016年11月11日,南方日報報道董明珠已于10月下旬被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職務,但格力集團對外堅稱是“董明珠主動辭去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免職和主動辭職性質完全不同,真相到底如何?
2017年2月中旬,真相終于大白。在接受央視二套《對話》采訪時,董明珠說,“被免職我問心無愧”,“被免職的時候看到消費者的支持我覺得值了”。
這一次,董明珠無意之間說漏了嘴,當初不是主動辭職,是被動免職。那么,此前格力官方明顯對公眾撒了謊。
但董明珠仍然不忘給自己貼金,她說“看到那么多消費者發短信說支持我我覺得值了”。奇怪,怎么有那么多消費者知道董明珠的手機號碼?
我估計真實的情況是,董的下屬、經銷商、合作伙伴發短信寬慰她,但到董嘴里就變成了“消費者都是支持我的”。
董明珠的公心與私心
這幾年,很多人越來越糊涂了:董明珠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我傾向認為,董明珠公心第一,私心第二。
當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失敗之后,董明珠決定自掏腰包進入珠海銀?。和顿Y額約13億元人民幣,占有珠海銀隆10%的股份。
這件事大有含義。
須知,董明珠的官方身份是格力電器董事長、總裁,這樣的身份怎么可以舉身家之財投資另外一個企業?而且這個企業和格力電器發生密切業務關系?
中國不是有一句老話叫“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董的投資行為顯然有悖常理。
董的投資行為,很容易讓格力內部人內心這樣問:我們的領導人以后還會把格力放在心上嗎?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結果:
2月21日,格力電器對外宣布,為了切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儲能以及電池制造裝備領域,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公司擬與珠海銀隆簽訂合作協議,雙方相互的優先采購和總金額不超過200億元。
第二天即2月22日,深交所即發函要求格力電器對該關聯交易作出解釋。
深交所發函的背后體現出兩層含義:1、格力電器如何能證明珠海銀隆有履約能力?2、格力電器如何撇清背后無利益輸送之嫌?
如果董明珠是聰明的,我認為她不應該對有關珠海銀隆的業務表現得那么熱心,她應該把自己定位在一個戰略投資者的位置上,而不是給人留下既是格力電器管理者又是珠海銀隆經營者的印象。
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我對董明珠充滿敬意,那時的董明珠協助朱江洪成就了格力電器、格力空調。但是2013年以后,董明珠變了,變得越來越熱衷于站在聚光燈下給人打賭或布道,而同時格力電器的經營業績與發展戰略越來越讓人揪心。
董明珠是個著名企業家,但算不上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家。董明珠從朱江洪手里接過來的是一個優質的格力,還能給下任留下一個優質的格力嗎?
我希望董明珠多向任正非學習,甚至應該向自己的最大對手方洪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