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警察!”
2021年6月10日早上6時許
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火車站
附近的一處加油站
幾名民警控制、上拷、抓捕
動作果斷干脆
“知道為什么抓你嗎?”
面對警察的提問
犯罪嫌疑人高某平默默低下了頭
25年的命案
終于破了!
00:54
25年前鄰里矛盾釀成命案
這是一樁案發于25年前的命案。
1996年7月2日,常年在外打工的山東德州陵城區義渡口鎮某村村民高某平接到妻子潘某的電話,要求他立馬回家。原來,潘某與原本特別交好的鄰居高某強一家因孩子打鬧而發生矛盾,雙方矛盾不斷激化,調解未果的情況下,妻子潘某向在外打工的丈夫求助。
△當年留存的案卷資料
返回家中的高某平,正好在村胡同口遇到了鄰居高某強。兩家人相遇后,言語不和,從口角繼而演變成互毆。雙方爭執不下,打紅了眼的高某平順手抄起一把刀,捅傷了高某強夫婦二人,隨后又將聞訊趕來的高某強父親高某信捅傷。
△當年留存的案卷資料
眼見三人先后倒在血泊之中,嚇壞了的高某平來不及多想,便踏上了逃亡之路。被其捅傷的三人送往醫院搶救,高某信經搶救無效死亡,高某強重傷,高某強妻子輕傷。
追蹤不止老民警回憶成破案關鍵
案發后,陵城警方一直高度重視,多次組織民警開展偵查破案,由于案發時間久遠,嫌疑人甚至沒有一張清晰的照片,重重困難之下,專案民警換了一波又一波,卻始終未果,追逃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當年留存的案卷資料
2021年5月13日,德州市公安局陵城分局重新成立專案組,啟動這起命案的再次偵查。這時的專案組負責人是1997年參加公安工作的陵城分局刑警大隊長蘭江,面對這起發生于自己參加工作之前、案件線索少之又少的疑難案件,他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親,早已退休的原陵城分局預審科科長蘭俊忠。當年蘭俊忠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全縣的案件進行匯總。聽兒子談起當年的命案,蘭俊忠頗有印象,通過翻閱當年的筆記本,他給蘭江提供了一個線索——當年嫌疑人妻子潘某曾被拘留。
△專案民警開展分析研判
在這條重要線索的指引下,民警再次研判潘某案件,重啟高某平案件的偵查工作,圍繞高某平的社會關系重新開展摸排,經過反復排查,專案民警發現高某平案發后與妻子、子女及家中親屬并無聯系,而他在外地除了一名早已去世的二姐,還有現居于黑龍江的三哥高某銀,案發后高某平極有可能投奔這個早年間已定居東北的三哥。
大海撈針半月偵查發現關鍵人物
2021年5月25日,根據前期的調查,專案民警分赴山東淄博、內蒙、黑龍江等多地開展工作。經過長達14天的偵查,民警在黑龍江綏芬河市發現了有利線索:在綏芬河市一處廢舊的老樓里,原本應該居住著老兩口的一家,卻居住了兩個老頭兒。而經附近居民描述反映,其中一人常被人喚為“老高”,通過與高某銀的身份證照片進行比對,民警確定這個“老高”正是他們要找的嫌疑人高某平的三哥高某銀。
經過進一步偵查民警發現,與高某銀同時出入的,還有一體型瘦高、50來歲的男子,這與民警掌握的嫌疑人體貌特征基本相符,而通過調取附近超市監控視頻,民警發現該男子買菜時,只買一些便宜的特價青菜,且用現金支付,該男子嫌疑陡然增加。
△超市購物時男子僅挑選特價菜并現金支付
6月10日早上6時許,正在民警苦于確定嫌疑男子身份時,他們在其居住的樓前捕捉到的一個重要細節,而這個細節也成了破案的關鍵。當天早上,嫌疑男子出現在樓道門口準備乘坐車輛上工,民警發現其轉身起步時,會習慣性地用左腳碰一下右腳的腳跟,而這個習慣,正是民警前期走訪過程中了解到的高某平的習慣!
△嫌疑人抬腳起步時左腳習慣性碰右腳腳后跟
就是他!確定嫌疑人身份后,民警為避免打草驚蛇,一路追蹤其到綏芬河市某加油站附近后,見時機成熟,立即組織警力將高某平、高某銀一舉抓獲。
嫌疑人只字不言民警暖心之舉打開審訊突破口
△民警抓捕歸來
被捕后,犯罪嫌疑人高某平承認其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犯罪事實,但更多細節,他絕口不提,這讓審訊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而正是刑警蘭江的一個暖心之舉,讓高某平感動落淚、主動認罪,并表示將積極配合公安機關。
高某平在辨認現場的過程中,看著自己斷壁殘垣、破敗不堪的家情緒有些起伏。而這時,他們一行剛好碰到高某平的侄子,蘭江示意侄子為高某平倒杯水平復情緒,就在他們即將離開時,侄子將水遞給高某平,一聲“四叔,喝口水”讓高某平淚如雨下。確保安全后,民警將水遞給高某平,他順勢將水澆在自己早已過世的父母門前以寄哀思,也正是這暖心之舉,讓高某平徹底敞開心扉,供述了作案經過和25年的逃亡經歷。
△嫌疑人高某平將水澆在自己早已過世的父母門前以寄哀思
當年案發后,高某平只能憑借年幼時的模糊印象,記得自己在東北有親戚,他邊干活邊謀生邊尋親,去黑煤窯、去工地,干最危險的工作,掙最少的錢,別人打工為了掙錢,而他只是為了維持生計。就這樣一路顛簸,他第一次來到自己的三哥高某銀家中,了解了情況的高某銀勸說高某平投案自首,但執迷不悟的高某平沒有聽勸,而是繼續居無定所的逃亡生活。一直到2021年5月,由于疫情原因,無法維持生計的高某平走投無路再次來到高某銀家中。念及親情,高某銀收留了他,而高某平萬萬沒想到,自己剛剛落腳親戚家中,便等來了追了他25年的民警。
困難重重完成9103天追逃接力
“25年了,還有人管我這案子啊......”面對抓捕自己的民警,高某平說。
這樁25年前的命案,時間久遠、沒有能夠確認身份的任何照片等有效信息,嫌疑人即便與民警擦肩而過,民警也未必認得出,如此困難的情況之下,專案民警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在老、中、青三代民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這場長達9103天的追逃接力賽。
再次接觸高某平案時,老民警蘭俊忠已年過七旬,兩鬢斑白,當他重新翻出已經泛黃的工作筆記,尋找這起案件的蛛絲馬跡,讓專案民警更加肯定,依當時的條件以及警方掌握的信息,警方的判斷沒有錯誤,也讓他們把偵查方向鎖定了東北,老一輩民警的責任心,成為了破案的重要因素。
專案組負責人蘭江,頂著巨大的壓力,在線索證據極少,無法依托科技信息化開展偵查研判的情況下,采用最原始的偵查手段,靠專案民警的眼和腿,找出了破案關鍵,摸出了重要線索,完成讓同行都覺得“比大海撈針還難”的追逃工作。
△受害者家屬為專案民警送來錦旗
參加這次專案任務的大多是80后、90后民警,他們為了破案做了大量復雜的基礎工作,行程萬余里地,跑遍了大半個中國。黑龍江省綏芬河市凌晨三點多鐘天就亮了,他們克服著時差的困擾,一干就是14天。為了不暴露口音和身份,他們盡可能避免和當地人多說一句話,吃飯也只能去同一家包子鋪,以致于民警回來后說,“吃了十多天的包子,簡直要吃吐了”。
正是憑借著這股子韌勁,加上豐富的偵查經驗、敏銳的觀察判斷,最終這起陵城公安追逃史上時間最長的案件得以成功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