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楊華在微信群內看到一則消息,“彩禮貸”三個字迅速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是一張九江銀行的宣傳海報,宣傳語顯得格外扎眼:“彩禮開銷不用愁,‘貸’來穩穩的幸福?!?/p>
“還未大規模傳播、發酵時,我就判斷這條新聞會引發爭議”,楊華說。
九江銀行“彩禮貸”宣傳海報。這種判斷來自他的職業敏感。作為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楊華的日常工作是結合社會學與農村問題,研究中國農村的發展與治理困境,而天價彩禮,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問題之一,是長期的社會痛點。過去的十幾年里,楊華及其團隊輾轉中國各地,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在他的觀察中,彩禮成為了婚姻的要價形式,這與高性別比有關,不同地區之間彩禮差異明顯,除此之外,彩禮也與代際責任、女性地位有關,“背后的倫理問題正在重新構建?!?/p>
九江銀行致歉聲明3月18日,九江銀行就“彩禮貸”一事發表致歉聲明。鬧劇過后,仍然有許多關于彩禮的疑惑未解:究竟該如何定義彩禮?彩禮是給誰的?為何這些年彩禮越來越高?作為一種民間“傳統”,彩禮能延續至今的根基是什么?楊華與我們分享了他調研了解的鄉村彩禮機制?!疽韵率桥c楊華的對話】
性別比高導致彩禮成為婚姻“要價”,天價彩禮通常存在于本地婚姻市場
澎湃新聞:九江銀行的“彩禮貸”宣傳海報引起社會熱議,你怎么看?
楊華:一個銀行這樣去宣傳,有撩撥社會痛點的嫌疑,也等于是蹭了農村話題的熱度,結婚對于農村來說是很重要的。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天價彩禮提出了治理要求,所以九江銀行這一出確實沒必要,一定會引發社會反感。
澎湃新聞:你碰到過通過貸款來湊彩禮錢的案例嗎?
楊華:在農村調研中,貸款的情況倒是沒遇到過,但確實有這方面的實際需求,他們一定都會向親戚朋友借錢,因為很少有家庭湊得齊二三十萬的彩禮錢。借來之后,可以在未來的幾年里用自身勞動力賺錢還債。
澎湃新聞:究竟該如何理解彩禮,它能延續下來的內在根基是什么?
楊華:在過去男女差不多比例的時候,彩禮僅僅是婚姻儀式的一個環節,是一種傳統禮俗。但在農村整個男女性別比較高的情況下,彩禮已經成為女方在婚姻市場上的要價形式,也包括物質上的房子、車子等,也就是說,當婚姻市場上女性資源稀缺的時候,通過彩禮就使得要價更具合理性。
澎湃新聞:這些年,彩禮的變化是越來越高嗎?
楊華:去年7月份我在河南濟源農村調查的時候,彩禮數額越來越大,達到十幾二十多萬。
2014年我們在湖北調研的時候,有一戶人家2012、2013年就在村里面建了一棟別墅,非常豪華,交通也便利,條件在當地農村算很好的了,但是到2014年,他的兒子已經二十八九了,還是娶不到媳婦。
現實情況是,只用了一兩年的時間,當地結婚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要去鎮里買套房子。他就覺得特別后悔,現在再去買也很難了,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彩禮在那個時候發展得有多快,現在可能又是另一個情形了,甚至市區要有套房子。
楊華團隊去年在河南農村訪談。受訪者供圖澎湃新聞:可能一步沒踩對,就要掉隊很長時間。楊華:對,之前在甘肅會寧和山西調研時也有這種情況,結婚的前提除了彩禮之外,女方的要價是還得在縣城買個房子。
澎湃新聞:彩禮數額一直在遞增,有沒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時間節點?
楊華:2010年很重要。因為90后進入了婚齡狀態,而90后又是性別比最高的一代人,背景是當時計劃生育更嚴格,農村很多地方都是生一胎,(想要男孩),女性就更少了。同時,2010年,還可能有80后甚至70后到90后當中去找女朋友的情況。在全國的婚姻市場中,大家都感覺到男性結婚越來越難,全國婚姻市場的高性別比壓力會帶動本地婚姻圈中的認知感受,女方認為自己“更值錢”了。
澎湃新聞:為什么會出現“天價彩禮”?彩禮在不同地區有差異嗎,哪些地方盛行“天價彩禮”?
楊華:天價彩禮一定是在那些通婚圈沒有被打破的地方,也就是傳統的本地婚姻市場。
例如河南、豫東、皖北、甘肅、山東、河北等地,也就是黃淮海平原這個地方,一方面,它的本地通婚圈沒有因為人口流動而被完全打破,雙方父母都希望適齡男女能在本地通婚圈中結婚,缺乏選擇的余地,本地女孩會比較稀缺。另一方面,本地女孩會流失,比如出去打工、嫁到外地,這也會推動本地通婚圈的彩禮走高。
對于想盡早結婚的適齡男性來說,會用兩代人的勞動力來創造比較優勢,你要30萬彩禮,我給35萬,再不行40萬。相同區域的彩禮價格一般不會差太大,本地通婚圈是競爭關系,你看我我看你,逐漸往高推。
女方父母的要價也有很多條件,比如女兒長得漂亮、學歷高一些、年紀小一點。女方和男方家庭共同推高了本地婚姻市場的要價水平走高。
而廣東、廣西包括湖南,是在全國市場上結婚,選擇余地比較多,壓力沒那么大,所以這些地方彩禮都是象征性的,或者就沒有彩禮。當選擇空間和余地較大時,女方的要價能力就比較低了,只能是全國的均價格,可能幾萬塊錢。因為對男方來說,如果你的要價超出了我的預期的話,那么我就再找其他人。
澎湃新聞:所以越貧窮的鄉村可能彩禮就會越高,因為女性越稀缺?楊華:我們中國的結婚叫做“男低女高”,就是男的要找比自己身高、社會地位、工資收入等低一些的女性,女的要找比自己條件好一些的男性。從地域來講,貧窮地區女性就會梯度流動,“流”到那些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所以那些較窮的地方想要留住本地女孩,或是想吸引外地女孩過來,就要把自己的比較優勢弄得更高,最能體現的就是(本地男方)給更高的彩禮。也就是說,貧窮的男方結婚,要比富裕的家庭做更多的犧牲,要有更強的支付能力,這個我們稱為“梯度擠壓”。
澎湃新聞:“天價彩禮”有哪些負面影響?
楊華:天價彩禮已經成為許多農村家庭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對貧困家庭的生活是雪上加霜,成為影響穩定脫貧的因素之一。
同時,結婚彩禮高,也成為誘發婚后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導致一些地方出現閃婚閃離、買賣婚姻及騙婚現象。在民事糾紛里,彩禮糾紛一直占據比較高的比重,所以今年元旦起實施的《民法典》也明確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p>
女兒對彩禮的索取意愿增強,在農村女性地位提升
澎湃新聞:有一種聲音認為,彩禮是把女兒當做商品,依據商品屬性來對女性定價,婚姻成了一樁買賣,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楊華:你說的這些,其實農民自身不會這樣想,他們在討論彩禮的時候,想的是誰的女兒要價高就,證明誰的女兒自身條件好,誰就有競爭優勢,在親戚朋友和本地通婚圈中也有面子,并沒有把自家女兒當做商品來交易的觀念。
其實在我們的調研中,農村里婦女的地位一直都在提高。況且現在農村的婆媳關系是很小心翼翼的,婆婆出了這么多彩禮,花了很大功夫讓兒子娶到媳婦,即使媳婦對我再不好也得忍著,不然我一輩子就打水漂了。如果在當地離婚了的話,男的是很難再結婚的,因為沒有這么多錢再給一次彩禮,所以農村(年輕)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高。
澎湃新聞:如果彩禮金額不高,是不是就代表這個女性沒地位?彩禮金額與女性地位有必然聯系嗎?
楊華:沒有必然聯系。在過去,收到20萬彩禮的話,女方家庭自己花5萬給女兒買嫁妝(過去一般都是通過彩禮來購買嫁妝,用這個彩禮給女兒置辦一些東西,被褥箱子之類,變成“壓箱錢”),15萬留下來給父母和娘家兄弟。
對女兒看重的家庭,一般索要的彩禮就比較少,還要返還很多,自己出很多,(作為嫁妝),女兒在婆家的地位就會很高。
后來,我們在江浙一帶調研時發現,彩禮與嫁妝數額基本對等,實質變成了男方、女方兩個家庭共同支持一個小家庭。如果是兩頭婚的話,彩禮、嫁妝,名義上是這樣叫,但是在一個平等的前提下協商出來的結果,其實就和我們傳統說的彩禮沒什么關系了。也沒有說女性地位低了,相反在兩個孩子中,第二個孩子要跟女方姓。
澎湃新聞:這讓我想到關于彩禮一直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對女方家庭的婚姻補償,一個是對小夫妻的婚姻資助。楊華:對女方家庭來說,彩禮過去作為“奶水錢”時是有補償意義的,因為這個女性到男方家需要干活,等于女方家庭培養了一個勞動力給男方,男方會通過彩禮形式進行補償。
在10年前或者5年前,女方家庭會留一大部分(彩禮錢)用于自己的兒子娶媳婦,雖然不同的家庭也有不一樣的情況。也就是女方家長掌握著獲得的彩禮的支配權。
而現在整個形勢在發生非常明顯的變化,女性地位提高后,女兒對彩禮的索取意愿越來越強烈,支配權發生了轉移,財富從男方父母首先轉移到女方父母,再由女方父母轉移給女兒或是小家庭,所以關于彩禮背后的整個倫理問題在重新構建,彩禮對女方家庭的補償意義在逐漸消失。
澎湃新聞:你說的女性地位的提升,是指哪方面?
楊華:女兒和娘家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農村社會中,養老的轉變之一,就是女兒有義務和責任參與到娘家父母的贍養上來,所以女兒對于彩禮分配是有索取權利的,娘家父母的財富轉移到女兒家來和過去的兄弟分家是一樣的道理。這是與女性地位提升并行的一種現象。
盡管結婚后,女性進入了婆家的社會關系中,但女性媳婦現在還是可以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財富和勞動力,用于娘家父母贍養。而以前女性都是作為在婆家的勞動力資源。
澎湃新聞: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社會性別不完全平等的當下,考慮到女性的生育成本和離婚成本,彩禮是給女兒自身、就是給這個女性在婚姻中的補償,或相當于一種保險。
楊華:對女兒自己來說,現在多數彩禮是返還給女兒小家的。在農村,都是女性當家管錢,女兒自己不會去說,這個是給自己的保險還是給小家庭的支持,不存在她個人所有與家庭所有之分。萬一出了離婚糾紛,我調研時看到的司法判定,這筆彩禮會適當返還男方,返還比例會結合雙方婚內付出情況來定。
彩禮高的地方早婚現象明顯,兒子結婚是父代的“人生任務”
澎湃新聞:最近關于杭州“贅婿熱”有很多討論,贅婿是否與彩禮過高、男方負擔不起有關?
楊華:彩禮與贅婿沒有直接關系。贅婿主要還是女方家庭有傳宗接代的意愿,在孩子姓氏的歸屬問題需要主動權,就會招一個上門女婿。在這個大前提下,男方選擇入贅,而過去贅婿的又一般是中西部地區的人,男方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在當地的彩禮支付能力普遍不強。他入贅過去,經濟上當然會比自己在老家好。
澎湃新聞:中西部貧窮地區的婚齡人口,如果不想入贅又支付不起天價彩禮的話,會不會產生大量的光棍?
楊華:天價彩禮與光棍漢其實沒有實際聯系,但是有一個共生原因,還是和性別比有關。我們做調查的時候發現,東部地區就不存在光棍,40多歲他還可以結婚,找個外地女孩就行,甚至娶一個20多歲的外地女孩都很正常。中西部地區性別比大,女性也會流失一部分,產生光棍,還是與梯度流動有關系。如果再加上代際責任不強,光棍的數量就會很多,甚至整個村10個男子中有3個結婚就不錯了。所以說光棍誕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和經濟條件不行,另一方面也與代際責任有一定關系,彩禮高的地方光棍漢相對較少。
楊華(右一)在陜西隴縣和村民訪談。受訪者供圖澎湃新聞:為什么彩禮高反而光棍少?與代際責任又有哪些關系?楊華:彩禮高的話,必須父母跟子代兩代人一起努力積累,這樣不論是在本地婚姻市場還是在全國市場都有競爭力,這種情況下代際責任就比較強,不太會讓兒子光棍。
但在在通婚圈被打破的地方,像南方和西南地區,父代不加入子代婚姻競爭,結婚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父代的人生任務。你到外面找也好,本地找也好,多半靠子代自己奮斗。但這樣的話在全國婚姻市場中是競爭不過別人的,畢竟一代人要和人家兩代人的勞動力比較,所以當地光棍也會比較多。
另一個觀察是,彩禮高的地方早婚的現象比較明顯,比如2008年在河南駐馬店、周口地區做調研時,當地農民就會和我說,生兩個兒子的話就要哭一場,父母的壓力特別大,基本從孩子一出生就要為彩禮錢開始做準備了,等到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安排相親,越早越好。作為四五十歲的父母,還可以工作十幾二十年來還債,但越晚結婚父母的年齡越大,彩禮水漲船高,對家庭是很不利的。所以一些北方農村地區,像河南、皖北、甘肅等地,結婚年齡普遍偏低。
澎湃新聞:是否也可以理解為高額彩禮就意味著代際剝削?
楊華:也可以這么說,因為現在很多彩禮都會轉移到小家庭去,變成了財產的提前分配,提前分家。女方在要價時也會根據男方的情況來要價,比如男方有幾個兄弟,要價就高一些,因為男方兄弟比較多的話,轉移到這個男性的財產就會比較少,等于是通過彩禮來提前分割財產。我們在實際情況中也會遇到夫妻雙方共同向父輩索要彩禮的情形。
澎湃新聞:盡管很多城市地區不要求彩禮,但要求房子車子,這和彩禮有什么區別呢?
楊華:在城市里,這是個體習慣。你要房子還是要彩禮,你們兩家去協商。比如條件比較好的一方買個房子,或者男女雙方一起再奮斗,它不影響其他人的判斷。
但是在農村,彩禮屬于社會性行為。農村通婚圈內部,它可以形成統一的相互競爭的態勢。要價多少,會成為一個標桿。
澎湃新聞:通常把彩禮當做陋習來看,你怎么看?
楊華:說陋習與否就是一個價值判斷,我們一般不做價值判斷,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去研究。在性別比這個前提不解決的時候,彩禮就一定會出現,不是以彩禮的形式出現,就是以其他的要價方式出現。
彩禮也有它存在的某種現實意義,農村男方家庭為了付得起彩禮錢就必須努力去干活賺錢,使農民必須進入勞動力市場去尋找勞務機會,這就極大地調動了農村勞動力,加入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澎湃新聞:意思是彩禮在某種意義上也起到了倒逼農村勞動力的作用?
楊華:是的。第一會加強他們的勞動強度,第二能延長他們的勞動力時間,所以勤勞、能容忍高強度勞作是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特征,它(彩禮)確實使得中國的勞動力是東亞文化當中最好的勞動力了,相比起印度、非洲這些地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