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區域發展研究會聚焦“新質生產力與區域協同發展”主題舉行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
會上,江蘇省社科聯常務副主席張顥瀚表示,要探索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職業人才培養新范式?!懊鎸π碌募夹g革命和產業革命,應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睆堫楀f道。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職業教育是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途徑,必須主動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構建江蘇職業人才培養的新范式,著重培養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讓廣大技能人才更好適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發展趨勢。
“要以都市圈同城化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完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鄙虾I鐣茖W院副院長王振介紹道,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框架下的同城化,要通過跨省域的都市圈建設構建完善區域一體化體制機制,實現資源要素暢通流動、公共資源開放共享和高質量生態環境建設。在公共領域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政策制度方面,構建“標準統一、規則一致、平臺鏈接、數據共享、一網通辦”的框架體系和體制機制,推動城市間深度融合,逐步實現基礎設施同城、要素流動同城、核心功能同城、就業通勤同城、公共服務同城、社會治理同城。
在強化創新驅動方面,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志高認為,要建設高能級的創新平臺載體,包括支持創建國家實驗室,推動重大科技平臺建設;積極打造一批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支撐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中心載體。
《群眾》雜志社副總編李程驊在會上表示,要以“人文經濟學”繁榮發展助推新質生產力培育?!耙劳协h太湖、南京和徐州三大科創圈布局,聚焦優勢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促進科技、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激發新質生產力綜合效能?!崩畛舔懼赋?,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聚集高端人才及創新要素,打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加強南京、蘇州區域金融中心的產業資本聚集效應。探索建設新型“人文城市群”,營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示范區。全面融入“人文經濟學”理念,率先在蘇南及沿江地區率先探索打造“人文城市群”,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提供示范。
同時,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劉西忠在會上表示,要江海河湖聯動,助推現代化能級躍升。“要系統謀劃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地區的發展,打造以水韻江蘇為底色的現代化區域協調示范區。以南京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為引領,突出跨江融合和北沿江協同,提升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水平?!眲⑽髦艺J為,要推進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海洋經濟、生態經濟和樞紐經濟,規劃建設通泰鹽都市圈,打造生態風光帶。推動徐州加快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步伐。沿運河地區要加快推動“綠心地帶”高質量發展。在揚子江城市群中,重點發展蘇州、無錫等近湖區域,共建世界級生態創新湖區,展示中國“最江南”文化。堅持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加強濕地保護修復與建設。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南水北調國家戰略,推進蘇北五大湖群的生態保護示范建設,逐步提升沿湖區域創新資源的集聚功能,推動蘇北現代化建設能級不斷提升。
“要促進江浙滬水網化一體化。”世界水谷研究院院長張陽指出,要整合本地水科研機構資源和優勢,形成持續發展的新動力。提議建設“長三角水網”,江蘇先行先試建設江、淮、湖、海省域水網,包括長江、淮河、運河、南水北調、洪澤湖、沂沭泗、黃海等,形成“水韻江蘇”和“蘇式水網”樣板,促進江浙滬水網化一體化。同時,面向全球倡議構建“世界水網”,創新推進中國周邊跨境水網和全球虛擬水貿易網。
“因地制宜培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創新型人才推進技術進步?!蹦暇┼]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沙勇在會上介紹道,目前,科技產業領域人才需求高,預計到2025年十大制造業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超過2900萬人。因此,亟需激發“人口教育紅利”,支持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照護,探索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強化產業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結合人口發展新形勢,搶抓2035年前的優化義務教育窗口期,構建以社會需求、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終身教育體系,通過項目制教學、公司式實訓、產業化評價“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全方位培養人才的專業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創新能力。同時,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主動健康體系。應將預期壽命理念轉變為健康預期壽命理念,從治已病到防未病,再到運用大數據、邊緣計算、全息數字人等科學技術手段提前主動進行健康管理、健康干預。將健康教育貫穿生命周期,打造高質量的生命健康體系。要建立人口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引導全社會共同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為培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硬支撐。
此外,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張京祥還提出,要增強都市圈內的產業協作與要素聯系?!敖K尤其是蘇南地區,作為城鎮化水平高且土地資源緊缺的區域,需以更高的站位、更前瞻的視角、更系統的思維推進城市更新,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有效支撐?!睆埦┫橹赋?,無論是在城鎮密集程度、交通網絡化水平、經濟聯系密度、社會認同與交往程度,還是在公共治理水平等各方面,江蘇的都市圈建設都具有示范條件。新時代要求下,江蘇應以“三鏈融合”思維推動都市圈建設,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重組配置作為內在的核心動力,增強都市圈內的產業協作與要素聯系,將都市圈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圈、產業創新圈、新質生產力協同圈。(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