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對不同區域而言,產業布局和發展水平不同,下一步如何把準脈、借好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姜奇平: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針對東北地區發展時提出的。對老工業區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高起點地選擇數字技術作為科技創新的突破方向,已有產業要借助智能化順勢而上。比如,機床是傳統產業,但數據機床是新質生產力主導的傳統產業,沈陽在發展數控機床上具有比較優勢。大連過去承接過軟件發展的勢,發展得很快,如今軟件服務化成了新的勢。老工業的出路關鍵是要解決好借勢的問題,要跟上通用人工智能的新潮流,在科技創新上有所突破。將來中俄合作開發西伯利亞,也存在發展的勢,也可以借助勞動力、技術、智慧等優勢。東部沿海地區是傳統工業化集群密集發展地區。合數據要素、人工智能技術等新生產要素和高科技手段來提升,需要企業的數據化、集群的數據化和整個產業生態的數據化。目前,我國各地已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智能制造新場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斷涌現。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具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十五五”期間,這些產業集群的升級,不應僅僅局限于產業鏈的整合(當然作為基礎是必要的),而應著眼于以高附加值為目標,進行集于智能化的價值鏈、價值網絡的延伸與升級。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在產品設計上進行重點突破,實現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個性化定制,這些一旦成了勢,傳統產業也可以變得很香。中部地區當前也在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十五五”期間,中部地區選擇未來產業突破方向,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有別于東部地區的定位。以智能制造為例,同是利用數據要素X,倍乘生產力。有武藏曲線與微笑曲線兩種選擇。區別在于,武藏曲線的重心在發展制造業服務化,增值的產值落在第二產業內部,是第二產業的內部升級;而微笑曲線的重心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值的產值落在第三產業,是從第二產業內部發展出獨立第三方的服務業。鑒于武藏曲線對應的發展階段(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微笑曲線對應的發展階段(臺灣地區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更接近中部地區發展實際,中部地區定位于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增值價值鏈,更體現循序漸進特點。如果中部地區能夠體會到國家推出的數據要素X三年行動計劃,重心在“復用”,就存在以乘法(數據要素X)超越做加法(互聯網+)的可能性,而反超東部地區。要反超東部地區,必須拿出歷史上山西票號制度創新那種魄力。以復用數字化生產資料,改變生產要素供給的傳統方式,替代資金難,從而培育中小企業作為新的稅基與“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