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廣網一則關于淀粉腸的報道引發了“淀粉腸塌房”的說法。據河南一淀粉腸生產廠家工作人員透露,淀粉腸的肉很少,“都是用的雞肉和雞骨泥,用鴨肉更便宜,大部分都是淀粉”。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目前出售雞骨泥的多是經營寵物食品的商家,商家則表示:“骨泥不建議人吃,燒烤也不行”。
淀粉腸“塌房”的原因,在于它跟大家“以為”的情況相差挺大,主要可以歸結為這幾點:
1、沒有遵循火腿腸國標,大部分都是淀粉
2、用的是雞骨泥
3、骨泥商家說“骨泥不建議人吃”。
對此,食品工程博士,資深食品研發人員,食品健康科普作家云無心@云無心45做出相應的專業解析。
關于沒有遵循“火腿腸”國標的問題,“淀粉腸”就是為了規避“火腿腸”的標準而出現的產品名稱,它不叫“火腿腸”,也就不需要執行火腿腸的標準。不同的廠家,也就可以制定自己的質量標準。不管是火腿腸的國家標準還是淀粉腸的企業標準,都只要求了“蛋白含量”,而沒有對蛋白來源進行限定。也就是說,不管是用豬肉牛肉還是雞肉鴨肉魚肉,甚至一部分植物蛋白,都是被允許的。只要在配料表如實標準,就不違規。所以,“淀粉腸”可以看做是火腿腸的一種低價格、低營養的替代品。
至于雞骨泥的問題,骨泥迄今還沒有國家標準。雖然雞骨泥的營養組成不如雞肉,但也并非一無是處,作為一種食物原料,它還是有價值的。骨頭中含有相當含量的膠原蛋白和脂肪,不同廠家和工藝剩下的骨架,上面附帶的肉量不同,這也使得“骨泥”的營養組成會有比較大的差別。2005的《肉類工業》上發表了一篇《雞骨泥的營養價值及其食品加工技術》的論文,其中給出了一組雞骨泥與豬肉、牛奶和大米的主要營養成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