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50歲,距離1984年憑借一曲《大地恩情》出道已經整整27年,在這27年里,他的許多首歌陪著歌迷長大、成熟甚至變老……6月5日晚,“2011張學友1/2世紀演唱會”青島站在市體育中心體育場上演,大霧和微涼的天氣都影響不了學友和歌迷的熱情,沒有嘉賓一個人獨撐全場唱足三小時,還有踢踏舞、華爾茲甚至“劈叉”等高難度的舞蹈動作。演唱會最終以爵士版的《祝福》落幕 ,每一首金曲都是一段光陰的故事,仿佛聽歲月在唱歌,唱得歌迷心醉。
開始是愛情片:
與舒淇上演“非誠勿擾3”
為了此次演唱會,張學友去年專程跑到美國秘密學習舞蹈,5日晚他一出場就迫不及待地秀他的學習成果。演唱會伊始,“歌神”頭戴貝雷帽、穿一身白色西裝從升降臺中躍出,配合著大屏幕上冰面與水珠的幻化跳了一段嬉皮又帥氣的踢踏舞。
與2007年張學友的青島站演唱會上以三首勁歌熱舞開場立馬攪熱現場氣氛不同,此次張學友引領著歌迷首先進入到浪漫溫情的氣氛中,與舒淇在大屏幕上上演了一段從相識、相愛、結婚、分手再到彼此重新學會珍惜的曲折情感故事,猶如一部完整的愛情電影,雖然只有45分鐘的時間,但將花花公子與美麗公主一見鐘情以及年輕小夫妻的浪漫點滴和磕磕碰碰都表演得很到位,被歌迷戲稱為“非誠勿擾3”。
配合著大屏幕上的愛情故事,舞臺上的張學友在伴舞演員和現場樂隊的伴奏下,串燒起《花花公子》《初吻》等經典歌曲,配合劇情,時而含情脈脈地演唱《你的名字我的姓氏》,時而悲傷吟唱《一滴淚》,高潮是在演唱《如果·愛》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對對從年輕攜手到白頭的老夫妻,他們幸福的表情令人動容。而到了結尾唱響《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傳奇》時,在美麗的夜色中,張學友和女舞伴坐著秋千升到了半空中,大屏幕上他和舒淇在海邊逐浪的畫面異常唯美。隨后,張學友解釋說:“這個電影由我的朋友劉偉強執導,我想在舞臺上給大家展現一個小型音樂劇,這其中加入了我自己對愛情的感受”。
中間是動作片:
表演“劈叉”紀念肥肥
如果說演唱會的開場是部浪漫的愛情片,那么演唱會的中段就是考驗張學友體力和舞蹈功力的“動作片”了。一向重情重義的張學友在表演中設置了一段紀念好友沈殿霞的環節,由學友自己創作了歌曲《肥姐》,隨著肥肥生前種種快樂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巨型的充氣肥肥也現身舞臺 ,換上一套白色禮服的張學友則與扮成“肥肥”的舞者們載歌載舞,唱到最后突然一個劈叉技驚四座,站起來后,張學友調侃道:“哦,剛才著陸時有點不穩,青島的霧好大啊,地有點滑。當年肥姐 200多磅的身軀來表演這個給大家帶來歡樂,真不是開玩笑的……”
除了跳舞,張學友還挑戰自己的恐高癥,搖滾環節就是站在高達數米的升降臺上表演,還坐著“直升機”升空。并且對自己的嗓音發起了終極挑戰,從《天氣這么熱》到搖滾版的《吻別》,他都開足馬力反復飆高音,那標志性的性感滑音音量被開到最大,嘶吼得讓歌迷都擔心他的嗓子會啞掉。
除了展示了得的“內功”,歌神當晚的行頭也相當華麗,在近10套演出服中,最晃眼的就是傳說中的“鉆石”禮服,張學友也透露這套衣服鑲了大約11萬顆水晶,“是我在舞臺上最閃、最重的衣服,從頭到腳有十四五公斤重”。他還調侃道:“我還要穿著它跳舞,累點沒關系,漂亮就好?!迸c歌迷親密互動時,張學友喊道:“我愛你們!”隨即又故作羞澀:“我是一個很保守的人,很少說我愛你們的?!?/p>
結尾是文藝片:
金曲串燒回顧50年光陰
闖蕩歌壇27年,張學友留下了太多的金曲,而他的很多歌,也陪伴著我們成長。在當晚演唱會的后半段,張學友就設置了一個“私人角落”,讓歌迷和他一起唱響《李香蘭》《她來聽我的演唱會》等金曲,充滿濃郁的懷舊味道,如一部讓人充滿感懷的文藝片。
“大家知道我上一張專輯《私人角落》嗎?我今天會在這個‘私人角落’唱一些老歌,唱一些大家喜歡聽的歌!”一架透明的鋼琴,一把古典貝斯,張學友坐在凳子上,用口哨吹出一段《情人的眼淚》,清唱《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張學友還用一個動畫短片回顧了自己的50年,從出生到上學,從歌唱比賽獲獎,到人生低谷時酗酒,學友的經歷一一重現在大家眼前。甚至連他臉上那道刀疤是怎么來的,也有描述,原來是小時候學武俠片跟人打架,被其他小孩用刀劈的!片尾白發蒼蒼、一臉皺紋的張學友,笑著哼唱“Lifeislikeadream……”,有點逗樂又有點傷感。
■記者手記:
誰來聽他的演唱會
50歲,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齡,“歌神”張學友,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回首自己走過的半個世紀——唱遍50個城市,讓人們來聽他的演唱會。
臺上,是一個在樂壇闖蕩了27年的男人,成長在貧窮船員家庭的他曾拼命掙錢多多買房以彌補小時候“蝸居”帶給自己的心理遺憾,而如今的他說“名和利早就不重要了,家庭才是我的重點”;他曾為不會跳舞感到自卑,瘋狂打磨自己的舞曲,而如今一架透明鋼琴、一把古典貝斯,他已有足夠的自信淡然地坐在那里安靜地低吟淺唱。歌聲飄過荏苒的時光,如暗香盈袖的舊羅裙,沒有過時反而平添了歲月的質感。
臺下,是誰來聽他的演唱會?是早已經歷過生活磨煉的中年男女,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蔥少年?哪一首歌讓你潸然淚下?是“也許有點殘酷”的《情書》,還是癡情無望的《心如刀割》?哪一首歌讓你心中一暖?是讓你“勇敢留下來”的《如果·愛》,還是平淡是真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當唱起《只想一生跟你走》時,你想起了誰?《她來聽我的演唱會》中是否有你的影子?
如水的夜色模糊了臺下萬千歌迷的臉,但想必每一個人都在歌聲中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心,那些你以為早已淡忘的往事,那些路過你生命中的人,都隨著音樂的旋律如一部默片在你的腦海中上演。有人說“偶像的本分就是空洞,這樣才好附著萬千人們的欲望”,演唱會上讓人迷醉的與其說是歌,不如說是每個人自己的故事,歌聲只是如一把鑰匙打開了你情感和記憶的閘門。
流行音樂工業,包裝和兜售的就是迎合人們各種情感和趣味的“偶像”,無論是深情又顧家的張學友,還是很酷又有才的周杰倫,他們都有著鮮明的個性標簽。只是張學友那一代音樂偶像還保留著更多本真,而近年來在愈演愈烈的商業化運作之下,包裝出來的偶像標簽往往與偶像本身有著巨大的差距,這種落差也導致了一旦偽飾的標簽被撕開一角,偶像就會迅速坍塌,比如阿嬌一直走清純玉女路線,其實,“奔三”的阿嬌早就告別花季少女的年齡了,所以當“艷照門”事件爆發,人們自然一時接受不了“玉女”變“欲女”的現實。
而作為聽眾,不論去聽誰的演唱會,我們買的不是票,是寂寞,或者說,是為了尋求虛擬世界里最完美的投射,大家都想看看究竟虛擬和現實之間,誰更真誰更假。本版撰文/記者 王法艷 圖/本報記者 何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