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越
隨著近期一場大范圍雨雪降溫天氣的到來,強冷空氣也自北向南影響我國。11月24日,北京的最高氣溫只有-3.4℃,遠低于歷史同期。俗話說,“冷在三九”,但是“三九”還未至,人們已經在寒風凜冽中“凍”感十足了。網友驚呼,厄爾尼諾年不是說會有暖冬嗎?怎么會這么冷呢?那么,陰冷的11月會是暖冬結束的信號嗎?暖冬、冷冬的判斷標準又是什么呢?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指出,雖然冷空氣在11月確實多次侵襲了我國大部,但與常年相比,基本正常。截至目前,11月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6℃。因此,局部或區域的偏低并不能代表全國的情況。每年11月都是冷空氣和寒潮最為活躍的時期,去年初冬時也出現了一個偏冷的階段。
同時,從氣象業務上看,分析和判斷暖冬還是冷冬是基于12月至次年2月這個時間段的溫度進行判斷的,且有明確的科學定義。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李維京指出,某年某一區域整個冬季的平均氣溫高于常年值(亦稱氣候平均值)0.5℃時,稱該年該區域為暖冬,低于0.5℃則為冷冬。
周兵認為,秋冬季節氣溫有階段性起伏,前冬和后冬的冷暖變化往往也有所不同。目前,公眾感受的僅是一次顯著的強冷空氣或寒潮天氣過程,用一次過程來進行氣候判斷并不全面,只能算是小“插曲”。至于今冬到底是暖冬還是冷冬,中國氣象局會在資料完整更新后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發布,明年2月底后才見分曉。
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王冀同時指出,即使在12月至次年2月這段時間內,也會出現階段性偏冷和偏暖。從氣候學定義來看,北京今年10月29日正式進入冬季,但是根據實際監測結果來看,目前北京氣溫比常年偏低得并不多。甚至11月20日之前的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0.8℃左右。王冀舉例說,為什么在11月21日那天,北京并未出現公眾期盼中的飄雪景象,正是因為當天氣溫還處在0℃以上,氣溫下降不明顯,所以城區內并未形成雪,但在順義、密云等山區則出現了降雪。因此,他認為,現在根據一個階段的冷空氣變化判斷冷冬或者暖冬為時尚早。
同時,王冀還回顧了去年我國冬季的情況。雖然去年整個冬季偏暖,但在2月,氣溫卻呈現出比常年偏低很多的情況。
受厄爾尼諾影響,從氣候預測角度來看,專家們認為今年暖冬的幾率還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和厄爾尼諾年的影響及東亞冬季風偏弱的綜合效應是基本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