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當下熱詞?;赝a方式演變,從機械化、電氣化再到信息化的三次工業革命,其背后的能源轉型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從這些年的現實情況看,新質生產力已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經濟大省浙江,曾面臨粗放發展帶來的困境,最終在“騰籠換鳥”“畝均論英雄”改革等一系列全新解題思路下,其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鳳凰涅槃”。
“機器換人”“工廠物聯網”“企業上云”乃至“未來工廠”建設,都是改造傳統生產方式的見證,與此相適應的能源轉型也在加速進行。
自2013年起,賓金、淮上、浙福、靈紹、白浙等特高壓工程相繼投運,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從中國西北“閃送”至浙江,為該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成色。特高壓入浙十年,為能源供給與轉型帶來新機遇,而新型電力系統則為能源變革帶來質的躍遷。
例如風光超額完成倍增任務。截至2023年底,浙江風光裝機容量達3940萬千瓦,占該省發電總裝機比例首超三成。據預測,到2025年、2030年,浙江風光總裝機將超5700萬千瓦、8700萬千瓦。
又如抽蓄和儲能迅猛發展,傳統能源服務與消費模式被打破,供給與消費的界限變得愈加模糊,用能者可參與供能,發電廠和電力用戶之間有了更直接高效的交易。
此外,能源數字化飛入尋常生活,海量的分布式電源通過數字化手段形成“虛擬電廠”,企業用能通過數字化手段得到更精準管理。新型電力系統以更廣泛的價值,滲透進產業鏈的提升中。
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未來產業正在醞釀布局。據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伴隨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匯成新動能新潮流。
究其根本,新質生產力本身是綠色生產力,“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作為“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浙江在圍繞“綠色”做文章上,向來不遺余力。
除前述的綠色能源蓬勃發展外,各類“綠色”實踐也競相涌現?!疤计栈荨薄疤假~戶”“碳效碼”等碳的管理應用愈加成熟,“綠色金融”牽引力漸顯,“綠電”“綠證”“綠色技術”交易如火如荼,“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標準體系”暢通了“兩山”轉化,綠色產業集群逐步形成……
2023年,浙江綠電交易成交電量突破80億千瓦時,達到82.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8.85%;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促成綠色技術交易超14億元,同比增長68%。
今年浙江發布的《關于下達2024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提出,要聚焦聚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包括做好能源保供穩價工作,新開工電源項目裝機2600萬千瓦,其中綠電裝機占比達到85%,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
除綠色之外,新質生產力的另外一面還在于科技創新。
以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下稱“國網浙江電力”)為例,該企業致力于深耕新能源、綜合能源服務、電動汽車服務、能源大數據等新領域,同時推進低頻輸電、氫電耦合、短路電流柔性抑制等重大原創技術研發,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不再是傳統的“能源供應商”,而是作為能源交換平臺樞紐,推動“綠色+科技”的雙重轉型。
放眼全浙江,更是如此。該省不僅向綠色要生產力,更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可謂向新、向智、向未來產業。在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浙江目標很明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3000家,總營業收入突破10000億元。
從能源到各行各業,新質生產力在浙江,將啟新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