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黨委書記、院長彭壽圍繞戰略性礦產安全、基礎產業轉型、構建綠色材料生態圈等方面提交了多份建議,就如何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
01
強化戰略性礦產安全
戰略性礦產資源是中國礦產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防軍工技術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質基礎,戰略性礦產資源的自主穩定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3月6日彭壽代表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礦產資源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但戰略性礦產對外依存比重攀升,36種戰略性礦產資源中2/3以上對外依存度超65%;同時,海外礦產供應集中度攀升,約95%的進口鈷礦、85%的鐵礦石、60%的鎳礦來源于澳大利亞、巴西、剛果(金)等美國戰略礦產倡議聯盟國家;由于礦產資源安全風險攀升,儲量增幅和礦產產量持續下降,國內有效供應能力長期偏低,導致國內關鍵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嚴峻挑戰,亟須強化戰略性礦產安全。
對此,彭壽代表建議制定完善緊缺型礦產資源規劃體系,布局戰略性礦種全產業鏈創新攻關重大專項。強化頂層設計,聚焦高純石英、鋰等當前緊缺型礦產資源,加速開展地質勘查、礦產勘查開發等專項規劃,實施找礦突破戰略專項行動,打造資源戰略接續區,并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配置及相關產業政策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實現礦產資源的增儲上產。同時設立重大專項開展全鏈條創新,緩解緊缺礦產資源約束,強化優勢礦產戰略引領,提升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素質水平,加快構建戰略性礦產資源的現代產業體系。
02
加速優勢基礎產業轉型
當前,中國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基礎產業在全球處于并跑領跑位置,是中國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的基本盤。持續推進中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加速實現新型工業化,必須加快優勢基礎產業轉型,以新質生產力構筑發展新優勢。
彭壽代表指出,基礎產業是中國制造業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多年來,中國基礎產業通過科技、市場、政策等多端發力,規模、結構、質量不斷優化,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開展國際貿易、應對外部打壓的重要戰場。
以建材行業為例,中國建材行業已經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產品基本配套、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完整工業體系,全行業總產值超過6萬億元,形成了以中國建材集團為引領的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并以水泥、玻璃等產品、技術、工程為紐帶,構建了覆蓋全球的國際化網絡。
在彭壽代表看來,經歷多年高速發展,當前中國基礎產業仍存在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基礎不牢等諸多問題,需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探索融合發展新機制、新模式。
彭壽代表認為,基礎產業轉型升級需立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诖耍韷劢ㄗh支持建材行業率先開展數字化轉型評價,加大支持優勢先進產品的質量提升與應用,鼓勵優勢基礎產業領軍企業“走出去”,建設優勢先進產品海外園區。對于領軍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整合國外信息、技術、配套等各類資源,推動從優勢先進產品出口向優勢園區建設、優勢產業出口轉變,擴大規模優勢、增強技術優勢、樹立品牌優勢,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和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
03
構建綠色材料生態圈
綠色材料是中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面對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的強約束與國家雙碳目標的硬任務,加快綠色材料創新應用、構建全鏈條生態圈,成為中國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優勢、新動能、新賽道的必然選擇。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彭壽代表指出,近年來,面對“雙碳”戰略目標的艱巨挑戰,我國綠色材料在科技創新、政策引導、標準構建、體制機制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以發電玻璃為例,雖然我國創新轉化出世界最高光電轉換率銅銦鎵硒薄膜發電玻璃、新一代全透明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材料技術水平處于國際先進行列,但整體應用普及率仍處于低位水平。
基于此,彭壽代表指出,必須建立以應用導向為主體的綠色材料生態圈,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并提出了3點建議。
一是加速制定發布薄膜發電玻璃等綠色材料應用國家標準。加速完善構建綠色材料標準體系,覆蓋材料制備、產品認證、綠色應用、檢測驗收等各環節,推動綠色材料與綠色建筑標準協同發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持續激發綠色轉型新動能。
二是進一步制定發布綠色材料應用強制性政策。對新建建筑及原有建筑改造強制采用新型綠色材料,明確新建建筑碳減排指標,并且在政府公共采購和市場投資項目中強制性要求采購薄膜發電玻璃、儲能電池等綠色產品,持續完善政策體系,為綠色材料發展提供頂層引導。
三是建議建立專業化機構加速新型綠色材料的國際檢測、評估、認證進程。圍繞應用規范、技術集成、標準建立、認證標識等,集聚資源、集中發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學研聯動的國際化標準工作機制,加強國內國外的全方位對標與系統化融合,打通機制性阻礙,讓綠色材料、綠色產品、綠色標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