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近年來,兒童青少年亞健康問題持續引發社會關注。去年住粵全國政協委員吳以環建議重視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早期篩查、完善預防體系,提案獲國家衛生健康委答復,今年再次關注青少年健康問題,提出體教深度融合的建議。今年全國兩會,亦有民進中央帶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提案》,還有人大代表建議“中小學校能夠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
近幾十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吃得好了、住得好了、醫療條件等也改善了,不少人就此認為兒童青少年的體質應該比以前更好了才對。然而,根據1985年以來每5年一次的學生體質調研數據,以及不同年份對數十萬名青少年的抽測數據顯示,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指標連續25年下降,2021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14年來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青少年的近視、肥胖等問題“依然嚴峻”。
據介紹,這一方面與學制或教育政策相關,小學生學業壓力較小,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和其他活動。而從初中到高中,學習壓力進一步提升,體質健康水平“出現明顯下滑”。另一方面,很多人沒有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沒有養成鍛煉習慣。如大學生沒有更高的升學壓力、有更多時間進行鍛煉,很多人卻受到學業或其他事情吸引,體育鍛煉、體育競賽活動參與“非常少”?!读~刀·兒童和青少年衛生》等發表的大量研究也指出,久坐、身體活動不足、身體姿態異常已成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顯著風險因素,課業負擔重、戶外鍛煉時間短、高熱量食品攝入、電子屏幕觀看時間增多等,都是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指數下降的可能原因。
兒童青少年亞健康問題突出,加之其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期,如果不能及時在比較好干預的階段介入,未來再糾正會相對困難,后果可能更加嚴重。加強兒童青少年亞健康問題防控背景下,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進一步強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義務教育階段“每天一節體育課”等規定相繼出臺并落地。近年來,國家采取的“雙減”“健康中國2030”等政策,也有利于減輕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引導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具體而言,加強體育鍛煉是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必由之路。正所謂“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辈贿^,從去年持續引發熱議的中小學生被“圈養”現象來看,找回“消失的課間十分鐘”,不僅需要上級部門的關注、輿論的推動,更需要使校園傷害事故處置有法可依,避免賦予學校、老師過高的法律義務。落實新體育法中“確保體育課時不被占用”“保障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參加不少于一小時體育鍛煉”等新增條款,同樣對教師數量、場地統籌等提出了要求。不難看出,讓孩子們“能鍛煉”,很多時候需要多層次、多方面共同保障。
當然也要看到,體育不光包括學校體育,還有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鍛煉也不該被狹義化理解為在學校鍛煉,或是上體育課。有意思的是,經過研究表明,家長的鍛煉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體狀態。這也表明家校共育,培養學生運動習慣和興趣的重要性。也只有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讓他們“想鍛煉”,鍛煉方得以逐步演化為一種主動選擇,甚至一種生活方式。
守好健康這個“1”,后面的“0”才有意義——系統干預兒童青少年亞健康狀態,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發展才會成為可能。(維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