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093萬人,較2022年減少534.5萬人。
在園幼兒減少,也引發幼兒園關停潮。教育部數據顯示,幼兒園數量連續15年上漲后,在2022年首次下跌,幼兒園數量為28.92萬所,比上年減少5610所。
放開“二胎”后,在短暫的生育高峰后,近年來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2022年,中國新生兒跌破千萬——為956萬人,全國人口出現了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23年出生人口僅為902萬。教育領域中,幼兒園最先遭受生源沖擊。
此前,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在接受界面教育專訪時指出:“目前中國大陸地區提前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中國人口的增長慣性已經消失或跌出世代更替水平的區間,未來一段時間仍會保持負增長的變化趨勢。人口發展進入深度轉型期?!?/p>
在園幼兒減少,將會出現學位及老師過剩危機。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幼兒園在園幼兒數達到4805.2萬人,學前教育基本普及。2019-2021年新生兒分別為1465萬、1200萬、1062萬人,幼兒總量為3727萬人,將出現1078.2萬個剩余學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稱,要處理“多出來”的學位,發展托幼一體化普惠托、招收2-3歲幼兒是多贏之舉。
根據2022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養老托育服務業紓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目前國內0-3歲嬰幼兒約4000萬,據調查城市中超過1/3的家庭有較強托育服務需求,但實際供給僅5.5%左右。”
根據北京市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報告,北京千人口托位數1.33個,托位使用率35.4%。距離“十四五”規劃提出的2025年千人口托位數4.5個的目標還有7-8萬個缺口。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喬錦忠曾帶領團隊,用模型預測,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小學教師需求量過剩較大,初中教師先短缺、后過剩。2022年全國共有專任教師1880.36萬人。
針對在園幼兒減少、幼兒園關停這一現狀,全國政協委員陳小艷在去年“兩會”中建議幼兒園入園年齡低齡化。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可增加托育供給。
陳小艷認為,幼兒園規定兒童滿三歲才能入園,某種程度上制約年輕女性就業,限制個人能力的發揮,建議出臺相關評估標準,在孩子基本自理的情況之下,兩歲或兩歲半入園。
目前,中國的托育機構嚴重不足。2023年11月14日,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印發《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家庭托育點是指利用住宅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托育服務的場所。每個家庭托育點的收托人數不得超過5人。
在此情況下,不少幼兒園選擇托育一體化,也有利于保障生源。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告訴界面教育,“幼兒園入園年齡低齡化,有助于母親在生育后返崗,減少因生育造成的職業中斷現象。”
智聯招聘在《2023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下稱《報告》)中指出:九成女性遭遇過職場不公,接近職場男性的兩倍;六成女性在求職中被問婚育,遠高于男性的21.5%。
《報告》顯示,50.2%的女性希望事業與家庭兼顧,21.5%的女性希望有更多精力投身事業。
宋健認為,免除嬰幼兒托育的后顧之憂,一要盡量托育一體化;二要滿足家庭需求,提供足量、優質的普惠托育機構。
此外,中國的生育及教育成本需要關注。
2024年2月21日,“育媧人口研究”發布《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使用國家統計局數據估算,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而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約68萬元。
報告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養育成本進行了比較,顯示中國家庭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剛年滿18歲的成本相對于人均GDP的倍數高達6.3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這一數字遠高于澳大利亞、法國、瑞典等發達國家,反映出中國家庭在養育孩子方面面臨的經濟壓力尤為沉重。
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結構和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
陳功對界面教育稱:“劇烈的人口變動會給整個教育系統帶來巨大的沖擊。中國出生人口數的不斷下降必然會導致學齡人口的變化,進而影響對教育資源和教師的需求。”
他認為,人口負增長將對教育供需端造成三方面的挑戰:第一,人口結構與教育結構不協調。
按照目前的師生配比標準,人口負增長對幼兒園、小學、初中學段的影響和波及程度可能會更大,面對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應未提前實行平緩的學校撤并工作,適度調節入學標準,平穩應對,減少公共財政資源的浪費。
第二,質量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不匹配。
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是,有的幼兒園、小學一席難求,有的卻招不到生。人們對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應與目前多元化、內涵式的教育需求相呼應來打造全面、高質量的教育體系。
第三,人口發展轉型與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比如東北地區的人口負增長問題由來已久,也有許多省市尚未進入到人口負增長階段。另外,中國長期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使得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日益凸顯。鄉村教育的“量盈質缺”與城鎮教育的“質強量弱”現象在基礎設施、教學水平、師資經費等資源方面體現盡然。
陳功還提到,在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階段,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仍值得重點關注。
農村空心化所帶來的資源閑置、教育經費配置效率不高與部分城市“學位緊缺”的問題并行,在制度設計層面,應當更多地顧及地區間的差異性、人口變化階段的特殊性和人群間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