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年6月以來,六家國有大行率先完成了新一輪存款利率調降,此后,各家股份制銀行以及中小銀行跟進,陸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
在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近期,銀行理財市場再度走俏,不少理財公司為了招攬客戶,紛紛打響產品費率“價格戰”。
6月29日,招銀理財發布的公告顯示,將于7月4日至10月3日期間,對招銀理財招睿卓遠系列一年定開9號增強型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給予階段性費率優惠,產品固定投資管理費將由0.2%降至零。
針對降費攬客行為,受訪的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在中短期內,降低管理費等產品費率可以讓利投資者,有利于市場波動后重塑投資者的信任;但從長期來看,其可持續性較低。
走出“破凈”陰霾 銀行理財市場持續回暖
今年以來,隨著存款利率下調,銀行理財產品重新獲得投資者青睞。
“在銀行下調存款利率的大背景下,去年因‘破凈’遭遇‘贖回潮’的理財產品熱度有所回升。”普益標準研究員周彥希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一方面受存款利率下行影響,理財產品吸引力增加;另一方面,近期理財產品凈值有所回升,產品收益回暖。”
普益標準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今年6月共有1660款產品單位凈值“破凈”,有1358款產品累計凈值“破凈”。相較于去年11月出現的“破凈潮”,目前出現凈值回撤的理財產品數量大幅減少。
再從近期理財產品的收益來看,根據招商證券廖志明團隊分析,今年前5個月,固收類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達4.4%,固收類理財凈值顯著上升;5月下半月,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最短持有期固收類理財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9%、3.2%和2.1%,維持較高水平。
隨著存款利率的持續調降,疊加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回暖,資金回流理財市場。自今年二季度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也在持續擴大。
根據廣發證券固收團隊測算數據,截至5月31日,銀行理財存續規模較4月增長3406億元至26.5萬億元,其中,理財子公司存續規模較4月增長3505億元至22.3萬億元,基本恢復至1月末水平。
“預計未來幾個月,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仍將明顯增長?!绷沃久鲌F隊分析稱,“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近3個月固收類銀行理財收益亮眼;二是第二、三季度銀行理財資金流向存款的力度較弱;三是存款利率下調提升了銀行理財的吸引力。”
客源爭奪激烈 理財公司紛紛打出“降費牌”
隨著理財市場的逐步回暖,各家理財子公司之間的“客戶爭奪戰”也愈發激烈。為了維系和開拓客戶,近日,多家銀行打出了理財產品“降費牌”,對部分產品的銷售服務費、固定管理費、產品贖回費等進行了下調。
“盡管今年以來理財規模有所回升,但理財公司仍然面臨較大的壓力?!敝軓┫Α督鹑跁r報》記者表示,“降低產品費率在中短期有利于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成本,重塑投資者的信任?!?/p>
日前,招銀理財推出了一款“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銀行理財權益類公募產品。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打破了傳統公募資管產品“旱澇保收”的固定管理費模式,還引發了多家理財公司的跟風效仿。
據《金融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6月份以來,已有中銀理財、華夏理財、光大理財、興業理財等數十家理財公司發布了費率調整公告,對多只理財產品費率進行了下調,還有部分理財產品管理費率降至零。
6月19日,中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將于6月21日至2023年7月5日期間對“中銀理財—尊享天天”產品費率進行優惠,產品固定管理費由0.15%(年化)下調至零(年化)。
華夏理財則對產品的銷售手續費率進行了下調。6月16日,華夏理財公告顯示,自6月21日起,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4號C份額開展銷售手續費率優惠,優惠后費率為0.15%(年化)。
在理財子公司中,興銀理財發布的降費公告最為密集。近日,興銀理財對旗下的一款“添利天天利1號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費、托管費以及銷售服務費率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降。
針對這一降費攬客行為,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破凈”贖回潮漸退后,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出現了一定顧慮,而銀行理財下調費率一定程度可以讓利投資者,有利于市場波動后重塑投資者的信任。
減費讓利背后投研能力提升是關鍵
“費率優惠相當于是變相增加了產品收益,對我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奔易”本┦械膮桥扛嬖V《金融時報》記者,她有兩年的理財投資經歷,但主要還是以購買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為主。
然而也有不少客戶表示,費率優惠給理財產品帶來的吸引力十分有限?!拔以谶x擇理財產品時,還是會優先比較各個產品的過往業績表現,選擇收益高且波動比較小的?!?/p>
多位業內專家也認為,產品的費率高低不應作為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的關鍵因素。
“投資者應當基于自身的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投資經驗等多重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后再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總體來看,費率打折的理財產品還是少數。” 某國有大行理財經理向《金融時報》記者建議,“投資者還是要首先考慮產品的收益、期限以及風險水平的匹配度。”
實際上,對于理財子公司來說,降低產品費率也只能作為攬客的階段性舉措,但從長期來看,其可持續性較低。
“從長遠來看,理財公司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要依托投研能力的提升和投研人才的培養,使投研體系發展與投資者需求相契合?!敝軓┫8嬖V《金融時報》記者。
在周彥希看來,“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理財公司首先應鎖定期限較長的優質資產,拉長負債端的久期;其次,單一資產的投資回報或難以達到投資者的要求,多資產配置是獲取較高投資收益的科學方法;針對權益類資產這一重要超額收益來源,銀行理財應當將其作為當前投資策略的重要補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