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本身平淡無奇的父母,越是對孩子有著殷切的期望。越是沒遠見的父母,越愛讓孩子從事以下兩種工作,結果孩子越混越差,既沒錢也沒好的未來。
有一個網友曉東曾經留言這樣說:他的父母從來都沒有愛過他,生他、養他長大就是為了讓他快點賺錢。于是,他初中畢業就成了一名外賣小哥,每個月除了生活費,剩下的錢都交給父母。
張雪峰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他的女兒學什么專業都無所謂,因為女兒的生活費,他早就賺夠了,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生活就可以了。
他的孩子,真的擁有令人羨慕的人生,自由、優渥的生活環境,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但富二代畢竟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要有普通人的活法。
孩子從上學開始,父母激勵孩子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努力上學,考上一個好大學,將來才能找一份好工作……”
這樣的父母還是比較為孩子考慮的,為了孩子的將來打算,愿意出錢出力,把孩子托舉到一個更高一點的層面,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
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是非常短見的,只考慮自身的困難和眼前的利益,就把孩子的未來斷送了。
越沒窮的爸媽,越愛讓孩子從事沒有門檻但賺錢快的工作
孩子如果可以考上大學最好,如果考不上,又該怎么辦呢?曉東初中畢業以后,想和同學們一起去職業技術學校學廚師,但是,需要幾千塊錢的學費,父母不愿意拿。
父母覺得孩子既然學習成績不好,還不如早點出來賺錢養家。聽說送外賣挺賺錢的,父母就讓他去應聘了。
外賣員、售貨員,這一類的工作很受一些人的歡迎,因為入職的門檻低,沒有什么學歷、技術的限制。但是,他們這種職業的可替代性也是很強的。
比如,送外賣的曉東,原來的單價是一單四塊錢,現在平臺降到一單2塊錢,收入一下子就減少了一半。
因為有大批的外賣小哥加入,你嫌報酬低不做,有大把的人愿意去做,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越來越沒有優勢可言。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個詞叫做“技術壁壘”,如果你的孩子從事的工作沒有技術壁壘,競爭壓力很大不說,還隨時有可能被替代。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著急讓孩子去賺錢,而是要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技能,成為一個有較強競爭力的人。
同樣控制型的父母,會讓孩子擁有痛苦的職業生涯,發展受限
還有一些父母,內心真的是“為了孩子好”,把孩子的未來規劃得明明白白的,但是,卻從來都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意見。
比如,父母覺得教師這個職業高尚、穩定,是很不錯的,就一定要孩子去當老師。但是,可能自家孩子根本就不喜歡,孩子看見一群小學生就頭疼。
父母眼里的“鐵飯碗”,就是孩子痛苦的職業生涯開始。如果你每天都很討厭自己的工作,估計也不會有很好的發展。
這里并沒有貶低教師這個職業的意思,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出發。
當孩子升入高中或者大學,他們已經成為有思想主見的成年人了,我們只能引導孩子去發現自己的優勢長處,去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不能完全為孩子做主,或者是跟他們去對抗。
這樣往往就是兩敗俱傷的結果,讓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傷害。
孩子的事情,父母都是想要做到十全十美的,但是有時候選擇是大于努力的,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努力才會有意義。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引導孩子做這樣的工作!
第一,技術性強的工作,才是穩定的工作。
做醫生很難的,要經過十幾年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但是,醫生的專業壁壘是很強的,不是誰都能輕易代替你的。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臨床經驗的積累,醫生可以說是越老越值錢的,年齡越大反而更有競爭力。
當然,其他技術性工作也是這樣的,技術性越強的工作,越是沒有替代性的,有技術在身,就是最穩定的工作。
所以,趁年輕應該讓孩子多學技術才有用。
第二,孩子喜歡的工作,才有發展好的可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果孩子不擅長學習計算機,那他就成不了一個IT技術人才。
所以,對孩子的職業規劃,我們一定要以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因材施教,規劃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未來才會有好的發展。
第三,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才有好的未來。
不是現在看起來很好的工作,未來就一定是好工作,我們對待孩子的未來,要有遠見的認識。比如,讓孩子當老師的家長有沒有想過,出生率這樣低的情況下,老師競爭激烈,很有可能也會是下崗的悲慘結局。
而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的今天,一些比較落后的技術,也很快就會被淘汰,沒有未來前景的工作,尤其要慎重考慮。
古有“刻舟求劍”,今天也是一樣,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才能做得長遠。
互動話題:你有讓孩子做以上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