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本來象征著美好祝福,如今卻成為不少人的沉重負擔。據《法治日報》日前報道,有人在春節返鄉之后,發現老家的壓歲錢水漲船高,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疼,給壓歲錢成了過年的一大負擔。有人表示,“去年忙活一年,我的年終獎才7200元。春節給壓歲錢,就花光了我的年終獎”。還有人吐槽:“一共給16個孩子包了壓歲錢,每人500元,共計8000元?!?/p>
一直以來,過年給親戚家的孩子壓歲錢,是不少地區的傳統,但這一傳統卻讓不少人面臨沉重的財務負擔,甚至因為無力給出足夠的紅包,而欠了“人情債”。這些為壓歲錢花光年終獎的人,面對的不僅是親戚數量多的問題,還有復雜的人情關系。
在這其中,壓歲錢的“標準”逐年上漲,是讓人頭痛的主要原因。從報道來看,有湖南回鄉者表示,“自己上大學時,長輩給小輩的壓歲錢大多在60元、80元、100元??刹恢缽氖裁磿r候起,村里的習俗變成一兩百元都拿不出手了,逐漸漲至300元、500元、600元,甚至1000元”。這固然有物價上漲的原因,但也與人與人之間的攀比心理有關。見到其他人給的壓歲錢越來越多,自己若不多給點,顯然就“很沒面子”。在這種心理作祟下,壓歲錢的金額難免會越來越大。
個別地方的壓歲錢,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變了味。在報道中,就有受訪者表示,“有城里孩子回村里過年,收到紅包后抱怨太少,老人聽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人已搬到城里住,回老家過年時給小輩的紅包動輒五六百元,收紅包的一方回禮時也得五六百元甚至更高,‘標準’慢慢就上來了?!痹谶@樣的趨勢下,壓歲錢再難給人帶來喜慶的感覺,反而讓人避之不及。以筆者的觀察,有朋友不愿意春節返鄉,就是不想見到那些“難纏”的親戚,不想為了壓歲錢而讓自己“荷包大出血”。
壓歲錢雖是年俗,但涉及財務,在一些地方已經成了人們“不可承受之重”,乃至催生不良風氣。從移風易俗的角度來緩和這一問題,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思路。此前,云南、江蘇等地曾發文要求,應防止和糾正以給壓歲錢的方式變相送禮,除近親屬外不贈送壓歲錢。還有一些地方,以設立村規的方式限定壓歲錢金額,避免“慣著孩子”。這些舉措,不僅是為了減少成年人的經濟壓力,也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必矯枉過正,應該對壓歲錢的性質和價值作出清晰的定位。壓歲錢的本質,無非是一種美好的寄托,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這沒什么問題。真正讓壓歲錢變味的,是那些利用壓歲錢謀求私利、滿足虛榮心的不良心態。因此,讓壓歲錢回歸簡單,以適度適量的金額來寄托美好的心愿,才是合理之道。
每個人的經濟實力不同,很難苛求每個人遵守同樣的壓歲錢金額標準。在這件事上,量力而行是基本準則。對于身邊的人,大家也應采取包容的態度,對那些不想給出大額壓歲錢的人抱有理解和尊重。
當多數人都不把壓歲錢當成壓力的時候,壓歲錢才真正能讓人快樂,其吉利的寓意也才能真正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