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爻位”解說《周易》爻辭,始于《易傳》。如《小象傳》說,爻位有“不當”“正當”“中正”之分,又有“應”“不應”之別;《系辭傳》云,“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
《易傳》之后,以“爻位”解說《周易》爻辭就逐漸成為《易》學主流。兩千多年以來,似乎沒有人對這種解《易》思路產生懷疑。
馬王堆帛書《系辭》
然而,一個顯而易見、不用費多少周折就可以考證出的史實是:爻辭是爻變所形成的變卦的占辭——
根據大衍筮法可知,爻題中的“九”“六”表示爻變。“九”表示陽爻變,“六”表示陰爻變。爻變則形成變卦。變卦又稱之卦?!蹲髠鳌贩惨吨芤住坟侈o,均稱“某卦之某卦”,甚至直接稱某卦!例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gòu)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guài)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鼻猿踟匙儎t成姤卦,第二爻變則成同人卦,第五爻變則成大有卦,上爻變則成夬卦,六爻全變則成坤卦,可見,乾卦爻題“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用九”分別表示“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乾之夬”“乾之坤”。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稱觀卦六四爻辭為“觀之否”;《左傳?僖公十五年》稱歸妹卦上六爻辭為“歸妹之睽”。
馬王堆漢墓帛書《繆(mù)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嗛(謙)之初六, 嗛(謙)之明夷也?!敝t卦初爻變為陽爻就變成明夷卦。
馬王堆帛書《繆和》
大衍筮法、《左傳》及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信息明確告訴我們:爻題中的“九”“六”表示該爻生變、該卦變成另一卦?!断缔o》也早已明確告訴我們:“爻者,言乎變者也。”這種變,不是無關緊要的量變,而是質變!它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卦!因為爻辭所說的卦象通常情況下只有在變卦中才能找到,可見,爻辭是針對爻變所形成的變卦而作出的吉兇論斷。所謂爻辭,其實是爻變所形成的變卦的占辭。
爻辭是變卦的占辭,那么,以“爻位”解說《周易》爻辭就是驢唇去吻馬嘴。
從《周易》同卦七處占辭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以“爻位”解說《周易》爻辭是多么荒謬!例如:
夬(guài)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節)戎,利有攸往!”
大過初六(校) 過涉,滅頂兇,無咎。
革六二 巳(攺)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兌六三 來兌(敓),兇。
需六四 需(濡)于血,出自穴!
大壯六五 喪羊于易,無悔。
乾上九 亢(抗)龍有悔!
夬卦卦辭及變卦為夬的其他六處爻辭,都是利征伐之意——既然是“同一卦”,吉兇宜忌相同理所當然。若以“爻位”論,大過初六、革六二、兌六三、需六四、大壯六五、乾上九爻位各不相同,怎么可能得出相同結論呢!
再如:
屯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比初六 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節九二 不出門庭,兇。
既濟九三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隨九四 隨有獲(禍),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復六五 敦復,無悔。
益上九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君子、小人其占不同,這是《周易》占辭通例之一。屯卦卦辭說了兩種情況:對于小人而言,“利貞,勿用有攸往”;對于君子而言,“利建侯”。變卦為屯的其他六處爻辭也分兩種情況:比初六、隨九四、復六五、益上九是對小人而言,不宜有攸往;節九二、既濟九三是對君子言,利建侯,“小人勿用”。若以“爻位”論,六處爻辭爻位各不相同,不可能得出相同結論。
又如:
蹇 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既濟初九 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井九二 井谷射鮒。甕敝漏。
比六三 比之,匪人。
咸九四 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謙六五 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漸上九 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蹇卦上坎下艮,為禍患臨門艱難之象,變卦為蹇的六處爻辭皆取處境艱難之意。若以“爻位”論,爻位各不相同,怎么可能都處艱難境地呢?《周易》認為“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坤》),蹇卦卦辭占曰“利西南”,意思是艱難之時宜尋求朋友們的幫助,故變卦為蹇的咸九四曰“來朋從爾思”。比六三曰“比之,匪人”,意思是見到艱難情況而等待,不夠仁義。正因為是“同一卦”,所以占辭才相通!
為什么會產生“爻位說”?這是因為《周易》作者無意中挖了一個坑:《周易》是一部沒寫完的書——按大衍筮法算數成卦,論變,一卦可以變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互變,可以形成4096種變化。但是《周易》只寫出各卦任意一爻變所形成的變卦的占辭,對于各卦任意二爻變、任意三爻變、任意四爻變、任意五爻變以及六爻全變的種種變化,《周易》并沒有一一說解。
《周易》為什么沒有寫完呢?是因為沒有必要寫完:六十四卦互變,可以形成4096種變化,但變來變去,最終還是六十四卦。所以,碰到爻變,可以直接去看變卦的卦辭——《左傳?襄公九年》遇艮之隨,穆姜就是依據隨卦卦辭判斷吉兇。
由于《周易》作者只是示范性地寫出了各卦任意一爻變所形成的變卦的占辭,又由于《周易》作者所采用的爻題示變這種形式過于“隱晦”(熟悉大衍筮法的專業筮人自然明白爻題的含義),從形式上看,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爻辭與爻的位置次序有關,導致后人提出了“爻位說”。依“爻位說”解釋《周易》,根本無法說清爻辭之所以然,也無法說清爻辭所言卦象的來源,因為《周易》爻辭根本就不是按爻的位置關系構思而成的!
《周易》作者偷了個懶,卻無意中挖了個巨坑,坑殺了無數思考問題不全面、不深入的學者。話又說回來,那些被坑殺的學者,冤嗎?
漢代畫像講經圖
(作者朱興國,著有《三易通義》,齊魯書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