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編輯部 | 鬼腳七
電影唯一的作用是讓生活變得比電影更有趣
過去的11月,最具有熱度的電影無疑是《好東西》,但是最黑馬的電影或許大多數人完全忽視了它的存在——國產恐怖片《鴛鴦樓·驚魂》。
在10月31日上映,25天后的11月25日,影片宣布票房破億,成為同檔期里最令人意外的一部作品。
國產、恐怖片、票房大賣,這些概念似乎并不能放在同一個句子里,但是《鴛鴦樓·驚魂》確實成為了過去十年來,最“另類”的一部國產恐怖片。
《鴛鴦樓·驚魂》憑什么成為不一樣那個?
國產恐怖片,終于有春天了嗎?
國產恐怖+女性復仇
票房過億,意味著在國產恐怖片的影史榜單上,《鴛鴦樓·驚魂》排到了第三,僅次于2014年的《京城81號》(4.12億)和2017年的《京城81號2》(2.18億),這也是國產恐怖片榜單上僅有的三部票房過億的作品。
相比起《京城81號》系列兩部都擁有強大的明星演員陣容——第一部的吳鎮宇、林心如,第二部的張智霖、梅婷、鐘欣潼——《鴛鴦樓·驚魂》則簡單了很多,它的票房成功,更多在于對于題材和類型的精準設計。
影片的故事圍繞一群年輕人為了金錢誘惑而住進陰森“鬼”樓而展開,盡管“錢壯慫人膽”,但是隨著怪事接連出現,所有人也陷入了恐懼和瘋狂的極限。
其實單純從故事上來看,《鴛鴦樓·驚魂》并沒有逃脫國產恐怖的情節套路,因為故事中不能出演真的超自然存在,而一切自然是有人安排設計,而安排設計這一切,也必然有背后動機。
用靈異現象做外皮,內里是復仇和懲罰的現實情節,將封建迷信的“因果報應”轉化為“以惡制惡”的樸素正義觀念,“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這是國產恐怖片長久以來的最常見邏輯。
只不過,在這個基礎之上,《鴛鴦樓·驚魂》最終更具體地拿出了“懲罰渣男”和“女性復仇”的社會議題,將恐怖類型和當下社會最熱門的情緒對應,也讓影片成為“恐怖版的《消失的她》”。
故事也沒有停留在單純的“申冤”這樣的個體命運體驗之上,而通過將這種被傷害和被辜負的境遇提升為全體女性的共同命運而獲得了更高層面的復仇“爽感”。
在這一點上,我們能看到《鴛鴦樓·驚魂》與近年來國內和國際影壇上正風頭正盛的女性主義創作的方向是一致的。
也或許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意識到女性觀眾往往被忽視的對于恐怖類型的觀影需求,這種需求在過去其實正是國產恐怖片的基本盤,而在被簡單丟給血腥、暴力這些“恐怖元素”多年之后,這種觀影需求最終在《鴛鴦樓·驚魂》得到釋放——而且這一次,不需要作為某些附屬于“男性恐怖片”的內容而出現,不需要情侶觀影,而可以變成閨蜜觀影的好選擇。
國產恐怖片的邊緣化與回歸
《鴛鴦樓·驚魂》的票房成績自然值得高興,但是更長遠的問題是:國產恐怖片,未來在哪里?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要說出一部優秀的國產恐怖片的名字,或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里,大部分國產恐怖片的票房都徘徊在500萬左右,并且很難獲得好評。
與此同時,大量的恐怖IP和題材被“驅逐”到了流媒體平臺,以網絡電影的方式進行著成批量的制作,以致成為“網大”當中最核心的類型之一。
兩者之間的冰火兩重天彰顯著國產恐怖片的創作困境,一方面,在大銀幕上“不語怪力亂神”,題材選擇和情節展開都難逃固定的套路,而這種套路也很快導致觀眾的疲倦和興趣喪失;
另一方面,選擇流媒體成了國產恐怖片最后的出路,但是流媒體的低成本、量產化和較短的制作周期,又讓影片很難經過仔細的打磨,很難獲得類型的發展。
沒有高度工業化的制作,就很難提升類型的成熟度,國產動畫、國產科幻有過的經驗也同樣適合于國產恐怖類型。
《京城81號》系列的票房斷檔領先,也正是因為影片的制作規模和成本遠高于普通影片,從演員陣容、影片成本再到兩任導演葉偉民和錢人豪的經驗,都足以帶來更大的市場反響;今年刷新國內恐怖片票房紀錄的《異形:奪命艦》更是一部完全的好萊塢大制作水準的特效大作。
盡管將《京城81號》放到世界恐怖類型電影的序列當中依然差距明顯,但是對于國產恐怖片這種存在感幾乎為零的類型來說,這已經是相當重要的一步了。
回到今年的《鴛鴦樓·驚魂》,李夢自然是演員列表里最吸引人的名字,在過去幾年里,她在大銀幕上的出現頻率相當高,雖然大部分都是配角,但是獨特的氣質和扎實的表演還是足以在觀眾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除此以外,影片的年輕演員群體蘇小玎(《狂飆》)、劉迅(《半個喜劇》)、海陸、趙櫻子都是頗有人氣的新生力量,他們身上更多的是給觀眾帶來驚喜的新鮮色彩。
或許《鴛鴦樓·驚魂》的票房成功會成為好的信號,讓投資者看到國產恐怖片的巨大市場潛力而演員投入更大的制作成本,也讓優秀的創作者看到這個冷門賽道上的更多可能。
這才是這部影片在票房之外的更大價值所在。
“中式恐怖”是答案嗎?
不過,說到底,更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到底應該拍什么?
“中式恐怖”是那個已經被說過無數次,但是誰也不能準確定義和系統梳理的概念,究竟什么樣算中式恐怖,又如何在大銀幕允許的范圍內發展中式恐怖風格,依然是一個沒有太多實質進展的命題。
過去十年,國產恐怖片經歷了從“碟仙”“筆仙”等都市傳說到民俗儀式題材的轉變,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依賴網絡電影的題材開發而實現的。
從《興安嶺獵人傳說》到《陰陽鎮怪談》《紙人回魂》,民間傳說和帶有傳統色彩的祭祀儀式、民俗文化成為國產恐怖類型中的最常見元素,這種對于民俗的回歸,其實也與國外恐怖片朝向各自傳統文化尋求養分的風氣一致。
從溫子仁的《招魂》和衍生系列聚焦于西方的驅魔故事,臺灣地區的恐怖片《咒》的民間祭祀,到今年大熱的韓國電影《破墓》將民俗和歷史議題結合,再到日本名導清水崇的《樹海村》《牛首村》系列的怪誕傳說,各具特色的本地民俗文化被引入電影創作,成為本土電影突圍的重要途徑。
而中式恐怖,如何在表面的服裝、道具、傳說之外,將民族色彩深入到故事內部,如何將當代議題與恐怖類型更好結合起來,這是國產恐怖電影找到自己的重要一步,也是回應這股時代潮流的重要聲音。
當然,恐怖電影從來就不是市場的主流,這個類型的特殊性也注定了在創作的過程中受到很多的限制,尋找“中式恐怖”的道路必然充滿艱難和試錯。
但是從市場角度來看,中式恐怖具有的強烈民族屬性和文化親近感才是本土電影能更好抵抗“入侵”的資本,而恐怖片的巨大市場潛力也期待在國產電影崛起的大語境下獲得更好的開掘。
《鴛鴦樓·驚魂》擠進了歷史前三,但是我們期待它能做到更多,也期待在這部新作的成功下,將恐怖片類型的創作者從網絡流媒體帶回大銀幕,重拾創作的耐心和信心,在有限的空間里起舞。
明年,相當有人氣的國產游戲《紙嫁衣》系列的也將改編成為電影上映,這或許是個好兆頭,《鴛鴦樓·驚魂》所帶來的市場熱度和活力,能否在后續的影片中得以延續,這才是國產恐怖片能否重回主賽道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