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走進碼頭倉庫,眼前的一幕幕愈加駭人。
破敗不堪的布娃娃,有的被擺放在集裝箱里,有的擠坐在墻角。伴隨著回蕩的尖利怪笑,令人毛骨悚然。
白布揭下的一瞬,我寒毛直豎。
一個個布娃娃面目猙獰眼神驚恐,而在它們頭上,鮮紅的大字仿佛還在滴血,控訴發生的一切……
看完電影幾天了,《誤殺3》中的許多畫面依然讓我記憶猶新。
時隔三年,這個犯罪懸疑IP升級的不只尺度,還有烈度。
0幀起手,刺激的不只感官,更是無數顆怒吼著“我不原諒”的心。
孩子 VS 商品
《誤殺3》開場,乍看有點熟悉——
肖央叒要救孩子了。
鄭炳睿,當地知名富商。
女兒婷婷在過生日這天,眾目睽睽之下被綁架。
綁匪發來視頻,索要一個億贖金。
金額驚人,接下來綁匪的要求更是蹊蹺:
鄭炳睿交贖金的過程被全網直播。
他前往“交易”地點的路上,還要進行“機智問答”。
答對,進下一關;答錯,孩子血濺當場。
最最讓人迷惑的,要數綁匪提出的問題:
最大的貧民窟在哪?
哪種迷藥起效最快?
拐賣兒童判多少年?
等等,這些問題,一般人怎么會知曉答案?
偏偏,鄭炳睿不得不答,也必須答對。
就在他一次次猶豫后給出正確答案的時刻,觀眾倒吸一口涼氣,回過神來——
故事指向的,哪是一樁綁架案,而是一個將無數家庭拽入深淵的犯罪網絡!
就此,《誤殺3》撕開第一層“偽裝”,借鄭炳睿尋找女兒之路,帶我們走了一趟罪惡的人口販賣黑產鏈條。
每一個環節都觸目驚心:
大街上,家門口,孤兒院里,人販子不擇手段誘拐孩子。
其中孤兒是“明貨”,因為他們無依無靠,甚至無人在意他們存在還是消失;被拐來的孩子是“暗貨”,他們有家人緊盯尋找,販賣時得小心行事。
拐來的孩子先被安置在福利院里,待幾天,便都成了“孤兒”。
接下來,就被分成三六九等走私販賣。
長得好看、基因優秀的孩子是上等商品,會被提取年輕細胞,供上流社會“享用”。其他的孩子或遭遇暴力侵犯,或被摘除器官販賣,或被用作性交易……
電影里,當一個孩子的腿被死死摁住活生生割斷時,我差點“臥槽”出聲——竟然連“采生折割”也拍出來了!
小時候我曾在大街上看到過類似的乞討者,大多身有殘疾,面若枯槁。
那時怎么也想不到,他們可能遭遇過如此殘忍的對待……
我的童年陰影,是他們一輩子無法愈合、無法逃脫的傷痛。
刺痛我的還有一個細節:
孩子身上的胎記會被人販子視為瑕疵因此“賤賣”,而那些印記卻是父母尋找他們的線索,是血脈相連的證據。
恰巧前兩天看到了一個真實案例,影像與現實交織呼應,更讓人無比唏噓。
事實上,電影中的呈現折射了數不清的真實罪惡,因此看來格外震撼。
震撼于人販子的喪心病狂,更震撼于人性深如大海,細密如針。
所謂的福利院成了“孤兒怨”,是孩子們清洗身份、弱肉強食的地獄;叢林深處的“二氧化碳路”,湮滅多少孩子的呼吸;前往異國的輪船,竟是裝滿稚嫩靈魂的靈車……
最細思極恐的是,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孩子,不僅身體受到殘害,心靈也可能扭曲異化。
為了活命,有人學會了以己為餌,做人販子的幫兇去誘拐更多的孩子。
一塊糖,是誘拐的工具,也是墮落的獎勵。
一伸手,雙方都將墜入無底深淵……
隨著劇情深入,我漸漸明白,為什么“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這句話從鄭炳睿口中說出。
沒有人比他更懂這句話的重量,也沒有人比他更難洗凈染血的雙手。
父愛 VS 人性
《誤殺3》以一場兒童舞臺劇拉開序幕,彼時在臺下看著女兒表演的鄭炳睿,滿眼慈愛,感動地流下眼淚。
妻子去世以后,女兒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專門在女兒生日這天進行浴佛儀式;面對高額贖金,他眼都不眨,一口答應;為了救回女兒,他不顧自己安危直闖“地獄”……
于是,破碎的家,丟失的娃,不顧一切以身入局解救女兒的爸,成了很多人(包括我)對父親鄭炳睿的初始印象。
但同時,你亦能從細節中發現鄭炳睿的不同尋常。
他夠果斷,堅持自己處理綁票事件,拒絕警察張景賢(段奕宏 飾)插手。
他夠機敏,一邊籌集贖金,一邊派人追蹤嫌疑犯的家人。
他也夠狠辣,找到了人販子Tinaya,先質問,得不到想要的答案直接動手。
兩人如野獸般扭打在一起,拳拳奔著斃命而去。
直至一刀捅下,血色彌漫。
鏡頭搖過滿屋血腥,定格在墻上供奉的佛像,慘烈至極。
此時的鄭炳睿,褪去第一層面具——不再是樂善好施的富商,而是地獄走過一遭的生猛羅剎。
他的狠辣、瘋狂、絕望,似乎都因為救女兒而被從骨子里逼了出來。
尤其是看到女兒被剁掉的手指、聽到女兒慘厲的呼救時,那悲憤到極點跪倒在地嚎啕大哭的樣子,也把我的心攥得生疼。
但,這一切都只出自于對女兒的愛嗎?或者說,鄭炳睿的父愛純粹嗎?
有個情節耐人尋味:
在福利院中,鄭炳睿找到了一個孩子,別人的孩子
面對綁匪“一命換一命”的要求,他怎么做的?
他大喊“我不玩了”之后,默許了。
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別人的孩子是交易的砝碼。
愛的撕裂感產生。
接著往下看,隨著鄭炳睿環環深入,一個個謎團被拆解,十年前一樁爆炸慘案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影片接近尾聲時,第二層面具被鄭炳睿親手摘下。
這是一個讓所有人瞠目結舌的高潮—
兩個炸彈遙控器,由這位父親自己選擇。
是炸死自己,與罪魁禍首同歸于盡?還是炸死女兒,保全自己?
生命倒計時嘀嗒作響,鄭炳睿瀕臨崩潰地按下按鈕。
一瞬間,轟隆的爆炸聲與那句“我只想救我女兒,我沒得選”同時在我耳邊盤旋……
火光之中,我看到了最真實也最猙獰的人性。
不劇透,但可以說:
這一選擇,讓《誤殺3》達到了超出預期的銳度,也擊碎了人物設定的刻板印象,打破創作局限,挑戰“主角絕對好人”的敘事。
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驚喜。
回顧《誤殺》系列,前兩部已經著力呈現人性混沌與搖擺的一面
第一部中,李維杰一次次用謊言掩蓋謊言,其實也是用獸性掩埋自己的人性。
結尾當他想再次祈求神靈庇佑時,僧侶拒絕了他的布施。
即使罪案“終結”,罪惡的種子已然埋下。
守護家人的李維杰就代表著全然的正義嗎
影片沒有給出確切答案,而是留下咀嚼的空間。
在《誤殺3》中,導演甘劍宇繼續放大人性的灰度。
鄭炳睿只身救女的過程,也是他撕下假面的過程,一系列“轉變”微妙而驚心。
有人說,影片揭開了東亞式父愛的虛偽——扮演父親的角色,享受作為父親的權力,沉溺于自我感動和受害者的無辜之中。
我卻覺得,這不只是父愛的虛偽,更是人性的真實。
鄭炳睿設定的最大突破在于,他身上有太多自己都無法掌控的不確定。
他表面對抗惡,實際上,他本身正是惡的一部分。
最初,他是惡的受害者;為保全自己,他成為惡的倀鬼;繼續往下挖,我們甚至發現他也許是惡的主謀……
當他擁有了名利地位,想當然地要把手上的鮮血洗凈。
他求神拜佛,樂善好施,看起來好虔誠。
可他一次次跪下,是為信仰,還是求贖罪?
他表露善意,是發自真心,還是掩蓋恐懼,求個心安?
影片中鄭炳睿多次面對佛像祈求,可看看他做了什么——
用頌缽砸死人,一下又一下,血濺在他的臉上,他面不改色。
好悚然也好諷刺的一幕!獸性已然占據了上風。
到了生死關頭,鄭炳睿佩戴的佛珠被拽斷,散落一地。
這個畫面是最鮮明的審判。
鄭炳睿說人間即地獄,將自己視為受害的一份子。
他不敢說的是,他即地獄。
他一次次怒吼“我沒得選”,其實是不敢承認,他心底的欲望已經作出了選擇。
孤兒院 VS 孤兒怨
《誤殺》系列擅用動物意象。
第一部中的羊,是無辜生命,也是烏合之眾。
第二部中的螢火蟲,是弱小生靈,也是新生的希望。
《誤殺3》中的章魚,出現多次,意涵豐富。
章魚是善于偽裝和再生的動物。如鄭炳睿,八面玲瓏,能屈能伸。他從生活在底層的難民一步步爬到上流社會,不知多少次斷臂求生。即使在設計中褪去一層層偽裝,我們也看不清他最本真的面目。
女兒婷婷的舞臺劇,表演的就是章魚斷臂生子的故事。
女兒婷婷為鄭炳睿貼上章魚貼紙,相似的章魚貼紙,還成為鄭炳睿和婷婷的老師李慧萍(佟麗婭 飾)的情感紐帶。
可以說,李慧萍是被婷婷選擇的“媽媽”,她又將在這場救女之戰中作出哪些選擇?
作為父母的章魚,在完成結合的任務后,就幾近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所以舞臺劇里會說,章魚生來就是孤兒。
而章魚竭力繁衍、以命換命,也將人類父母為孩子不顧一切、甘愿犧牲的愛具象化。
一開始我以為犧牲者指向的是鄭炳睿,隨著真相層層剝開,一群被毀掉家庭的人開始面目清晰。
鄭炳睿的救女之路,亦是許多父母追查孩子死亡真相的復仇之路。
整個過程中,我看到的不只神性和獸性的纏斗,還有一顆顆徘徊在希望和絕望邊緣、被凌遲卻無比堅定的心!
這一次,受害者不再被凝視,不再是配角。
他們集結起來,剖出自己的恨與不甘,拼了命也要與兇手一決高下。
當罪惡在海中翻騰之時,復仇的火焰熊熊燃燒。
這么深的海,什么故事都裝得下?
那就燒干了它!讓真相不再被埋葬,向全世界發出尖銳爆鳴。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直播元素與公眾輿論的參與很重要也很有力度,無異于一種宣言:
我們需要真相,我們需要被看見。
在看《誤殺3》之前,我已經注意到電影海報上“我不原諒”的slogan.
當時很好奇,究竟什么故事會有這樣的主旨?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也愈加感慨。
從孤兒院到“孤兒怨”,背后不僅是一個個被殘害的孩子,還有無數破碎的家庭。
仇恨和痛苦無法隨時間遠去,而是在歲月里發酵。
即使找到仇人獲得手刃的快感,也只是一瞬,接下來仍是無邊無際的痛苦。
對失去父母的孩子來說,這才是真正的人間地獄。
電影里短暫卻深刻的一筆,是對父母們的心理刻畫:
他們記得孩子丟失那天穿的什么鞋,說的最后一句話。
最戳痛我的,是一位母親悔恨自己教孩子太善良,否則不會被人販子拐走……
片尾“全世界平均每小時有137個孩子走失”的數字更是觸目驚心。
有這般的痛,你才知道“我不原諒”有多么重。
那不是口號,而是向罪惡發起復仇的號角,是父母們為犯罪者編制天羅地網的決心。
《誤殺3》拍得夠狠,扒開人性復雜層次,露出罪惡背后的鮮血淋漓。
同時,《誤殺3》也保有對無辜者的柔軟和對人性的期待。
結局的撥云見日,是人性高光的折射,也提醒我們不要低估“弱者”的力量。
我很喜歡結尾的處理,被拯救的孩子最終成為決定一切的力量。
諷刺,又暢快。
也許這才是《誤殺》系列始終吸引觀眾的原因——
讓受傷的人們發出悲鳴,讓反擊的號角帶來回響。
這也是為什么《誤殺3》值得我們走進電影院,在享受刺激酣暢的觀影體驗之后,讓“我不原諒”的勇氣在我們胸口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