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一周一篇,堅決守衛我的獨居老頭生活!
(零)前言
這部電影我還是花了一點時間去信任的。剛上線的時候看到了性別話題的推文,又看到了知乎義憤填膺的老兄們的反撲,這種帶是非的作品給人感覺很危險。對于我個人來說,我篩選作品不是怕浪費時間,我是怕吃壞了肚子,影響了心情。
但還好我收到了一些私人推薦,所以我還是去看了,一看就愛住了,同時再一次認識到了互聯網真是廁所,選手們情緒極端聲音很大水平欠佳。所以我要夸一夸這部電影,以免真有人覺得這是什么性別議題片,這樣就有些埋沒了它的價值?!?a href='/index.php?c=show&id=20367' title='好東西電影解析:宋佳鐘楚曦主演,豆瓣9.1高分女性電影深度探討' target='_blank'>好東西》這種的電影,其實不太需要蹭熱度,也就這兩年性別聊得多。
當然我看完之后沒刻意記內容,也沒有像往常一樣仔細琢磨什么,不是因為它不夠格,而是因為心情太好。以下內容僅憑當時的印象,只講亮點,不面面俱到。
(一)我需要學習的方面
《好東西》的情節非常之豐富,全程都充滿了各種沖突、轉折,短到幾秒之內,長到好多幕之后。
就劇本安排來說,其實大部分電影都會拎出來那么三四個貫穿始終的人,然后安排剩下的NPC出場或者退場。這就會造成觀影時很容易被觀眾摸到路子,相信大家平時看各種作品也都有這種體驗,難免揣測編劇接下來是什么安排。
但是《好東西》不太一樣,它給角色安排的內容和時長都非常地隨機隨性,表達意圖非常之不明顯。
與此同時,《好東西》這些雞零狗碎的瑣事又確實“玩得很新”,當然這與電影故事發生在上海和年輕人身上有著絕對的關系,但導演在處理食材的時火候的拿捏也是很高明的。
《好東西》從始至終很好地把握著真實感、嚴肅度、藝術性和邏輯成立,就像一個端著十字天平的劇本給你端了倆小時不翻車,這是真有東西的。
(二)我喜歡的理由
我太喜歡這部電影了,理由很直接。我已經離開上海兩年多了,當時是因為疫情走的,后來總是也沒有回去,只不過因為樂隊排練演出常去而已。
當然人在哪里生活這件事我如今又有了新的理解,不重要,重點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回憶是在上海度過的。
《好東西》里的主角團里就有一男一女兩名樂手,并且樂隊也在劇情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必須要指出,《好東西》里的上海生活場景、人們的處事方式,正是如今上海最真實的樣子。當然不是整個上海(上海巨大且復雜),應該說是在上海的年輕人們的一些縮影。
樂手生活超級真實,這些音樂人做音樂和不做音樂的時候就是那么個德行。嘴巴上百無禁忌,說話做事無厘頭,平時做音樂時有著奇奇怪怪的執拗,酗酒的帶著勉強打成平手的不幸,不酗酒的也僅僅是因為音樂并不是生活的唯一出口。
當然最重要的,他們在舞臺上時,是絕對的高光。
推薦樂手朋友們都去看看這部電影,相對來說已經算是最準確,最不污名化,最不誤解,不夸張這個群體的電影了。
(三)滬漂與上海生活
另一個環節的共情,是我看到宋佳扮演的單親帶娃媽媽給大家做面條時產生的,這一部分一定要單獨來講,很重要。
我曾經就是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劇中的宋佳是女編輯,按照年齡是小領導級別,巧了我也做過一段時間編輯,所以很熟悉這樣的生活。
我們國家很大的,上海只是城市之一。宋佳如果想做編輯,那就只能在上海飄著?,F在已經不是能憑借鴻利扎根大城市的年代了,大家的生活也都看經濟形勢的臉色?;氐嚼霞?,那拼的可能真的就不是能力了,甚至根本就沒有你要做的事情。
所以索性,租個市中心的昂貴小洋房唄,反正攢不下什么大錢,就享受上海的腔調唄。讓自己的破爛填滿那些充滿情調、下水道易堵的舊房間,雖然未來的生活一片黑暗,但人生反正也破碎得差不多了,完蛋日子完蛋過,你甚至還能尋找一些熱愛和希望呢。
劇中大家介紹自己的方式也非常真實,大家都喜歡稱呼藝名,喜歡聊起自己的身份。不是那種“名校畢業、有房有編”的身份,而是在自己領域做出成績的身份。雖然在整個國家來看,后者顯然那么地硬手,但在上海,無論是本地年輕人還是外地年輕人,這種規矩已經流行很久了。
房子都被有錢人買走了,編制一年比一年卷,還有那么多破碎的年輕人,總得有個去處吧。
當然上海終歸也還是老中的城市之一,看不見的規則仍然冰冷殘酷,可至少,明面上大家不會互相戳破,大家可以痛苦轉移。
你只看到了鐘楚曦扮演的女主唱為了男人心碎,為了原生家庭心碎,可那還是要比為了社會規則心碎夢幻不少吧。
(四)為什么會吵來吵去
《好東西》被很多影評描繪為圍繞兩個女人展開的性別主題電影,主要就是因為主角是離異帶娃女,龜毛前夫、以及小情人鼓手兩位男性角色有些臉譜化,所以戰斗就開始了。
我說句公道話:都別吵了,大家一樣菜。
且不論這是電影不是紀錄片,作為真的在上海成長過的人來說,里面的事情我都親眼見到過,尤其是那幾位男性角色,翻翻通訊錄就能找到高度契合的選手。
導演玩梗非常熟練、適度以及友善,可以說是把互聯網上的垃圾食材去腥增香以后端到了銀幕前。我必須得夸夸他,能有這種清醒和克制是不容易的,他肯定心知肚明這部電影隨便挑點極端一點就能讓聲量票房更甚,但他沒有,這年頭抵得住誘惑的創作者真不多啦!
但我勸有些人不要給臉不要臉,明明是溫和的次要的環節非要放大,非要蹭上性別對立,非要一葉障目,對于更加珍貴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視而不見。不要永遠地活在話題的世界,信息的世界,世界是三維的,看到這樣的電影,難道不該多掛念著身邊的人和事嗎?
須知時代會給人類的行為冠以各種不同的名字 ,但有些事是不會改變的。母親因孩子變得強大、女人因幻想愛上男人、少年會因荷爾蒙走向熟女,熱愛生活的人終將比困難強大一點,自私的人在親情面前也會有惻隱之心。
這是一部基本上沒有壞人的電影??!多不容易??!
甚至,《好東西》還沒忘了點出最重要的根本矛盾,充滿了責任感。當你看到半個班的小孩都出過國,而我們的小可憐女兒只去過山西時,你還有空關心那些不痛不癢的性別話題嗎?
(五)私貨
哎,《好東西》里流淌著人文關懷,可能太久沒有被關懷過了。熒幕前是寫作高手小女孩的童年,電影院里是百味雜陳的我。
我就是從小看書看壞了眼睛,作文會被掛到墻上的人,我就是那個哪里都沒有去旅行過的小學生。我敏感地注意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伶牙俐齒從小就有大人說我講話老練。
看到電影里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地愛她,引導她,確實太令我動容。媽的,是我也會這樣做的吧,有天賦又單親的獨特小孩我肯定是會出手的。須知小時候多引導一點,長大就會多順利一點,一定是這樣的。
但也只有上海能夠組成各種奇奇怪怪的team,各種生活狀態的人會因為奇奇怪怪的理由相遇吧。這些說話中夾英的職場人,這些逃避破碎人生的爛人,這些嗜酒如命的戀愛腦,都曾是我親密無間的短暫朋友。不知道兄弟們過得咋樣了,不知道是否已經像我離開電影院一樣,走出了那個混亂和神奇的階段。
《好東西》里看上去不切實際的溫暖南方,也曾真的在我記憶里存在過呀。
(六)拾遺
至于其他細枝末節的東西,比如審美、比如鏡頭、比如笑點,一句話帶過就是,能滿足我眼睛的,應該能讓大多數人有所收獲了;能讓我坐起來看的電影,那一定是真的很幽默了。
還有一件事:看的時候一定要放輕松,看完千萬別跟互聯網事兒逼討論,好東西自己知道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