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歷史悠久、多民族、多宗教的語境特征,印度電影通常融入豐富的民族風俗和宗教文化等,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創作者也敢于直面社會的陰暗面,揭露腐敗、性別歧視、種姓制度等社會問題,體現出影片強勁的現實穿透力。
今天要聊的是一部印度懸疑片《因果報應》,11月29日在國內上映,豆瓣評分8.7,被許多人稱為年度最佳懸疑片。
這部影片的原名是《瑪哈拉賈》,即男主角的名字,意為“偉大的統治者”。但是這個名字與他的實際身份和遭遇形成了強烈反差。中文譯名《因果報應》則更直接地呼應了一個悲劇性的命運循環。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父親為女兒復仇的故事,這種敘事模式在國內外電影板塊里屢見不鮮。但為何還如此多人叫好呢?筆者將從電影的敘事結構、宗教隱喻和針對受害者的處理方式三個方面簡單聊一聊。
一、敘事情節的巧妙交錯與縫合
近幾年寶萊塢多部優秀懸疑片《調音師》《誤殺瞞天記》等都采用了非線性敘事這一敘述手法。所謂非線性敘事,即不按時序展開、主要角色有著不清晰的目的或者目的的缺失、敘事片段強有力的在場(這個敘事可能并不是關于核心角色)。利用這種手法,導演引導觀眾逐步拼湊出事件的全貌,增強影片的懸念感和緊張感。導演甚至還會故意給出某些線索誤導觀眾,在關鍵時刻又通過反轉情節揭曉真相,帶來強烈的震撼效果。
《因果報應》沿襲前作的敘述特點,采用碎片化的敘事和多重劇情反轉拼接的手法,形成巧妙的情節鏈條。電影前半段,導演巧妙營造出故事是線性發展的假象,致使觀眾根據已有的情節,拼湊出一條自以為正確的故事主線:主人公瑪哈拉賈家視作珍寶的垃圾桶被三人團伙偷盜,為了趕在女兒喬蒂回來之前物歸原位,瑪哈拉賈前往警局報案。但警局不以為然,瑪哈拉賈只好用70萬盧比賄賂警督,以期找回垃圾桶。
“尋找垃圾桶”成為了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動機,“誰偷走了垃圾桶”則成為了觀眾的疑問和興趣所在。
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會慢慢發覺事實并非如此,故事也并非如此簡單。垃圾桶是一個虛擬的麥格芬,尋找垃圾桶也只是一個噱頭,瑪哈拉賈真正要尋找的是欺凌和虐待女兒的兇手。所以,這其實是一個關于復仇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前因始于十三年前,后果則發生在十三年后,即現在時間,加上對現在時間所發生某些事件的倒敘和插敘。換言之,這部影片擁有多條時間線。
導演通過打亂這些時間線,交叉講述不同時空發生的事情,并設置多處令人不明所以的“閑筆”,把故事打造得撲朔迷離,反轉再反轉,精彩紛呈。直至影片結尾,錯位的敘事得以全部縫合,觀眾才徹底明晰整個事件的真相,有一種從層層迷宮中掙脫出來的豁然開朗之感。
除了剪輯上相對宏觀的處理,導演在細節上也拋出了諸多幌子用來迷惑和誤導觀眾。比如,大家一直在找“誰偷了垃圾桶”,導演便假裝滿足大家的訴求。跟隨塞爾旺丟垃圾的動作,鏡頭對準到了垃圾桶。觀眾根據桶上“USE ME”的鮮明標識,迅速得出結論:塞爾旺偷了垃圾桶,并對此信以為真。殊不知塞爾旺丟垃圾這一動作發生在十三年前,這里出現的垃圾桶并非處于現在時空。導演混淆過去與當下,精心制造出這場騙局,目的就是將假象刻畫得更加真切,最后揭曉塞爾旺實則為垃圾桶的真正歸屬者這一真相才會顯得更為震撼。
二、宗教意象的現實指涉與隱喻
印度是一個宗教文化盛行的國家,這一文化被植入到電影語境中,為電影帶來豐富的宗教意象和隱喻含義。
電影的反派三人具有濃厚的宗教文化屬性,他們分別對應著癡嗔貪三毒。反派一號塞爾旺錯亂因果,恩將仇報,反噬自身,此為癡;反派二號達那,易由憤怒生成極端的暴力犯罪行為,此為嗔;反派三號納拉西旺,對錢財與淫色有著強烈的欲望和執著,此為貪。印度教文化中,業力與因果報應的概念深入人心,影響著人們對道德和正義的理解。業力指的是:無論是在今生還是來世,個人的行為會在未來某個時刻產生相應的結果。反派三人口出臟亂不堪入耳的言語,并攜帶著貪念、嗔怒與邪見,通過殺生、搶盜、邪淫的行為造作不善之業,積累惡業,最后墜入無盡地獄。
尤其是塞爾旺,他用別人的血買來腳印項鏈種下因,結尾又用自己的血覆蓋腳印得出果。正應了那句:“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饒恕誰?!?/p>
垃圾桶名叫拉克希米,這個名字來源于印度教,取自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她是主神毗濕奴的妻子,也是財富、智慧、幸運和勇氣女神。對于瑪哈拉賈一家來說,拉克希米是財富與幸運;而對于反派來說,拉克希米只是一個可以隨意破壞與虐待的工具,指涉出現實社會中女性的卑賤處境。
眼鏡蛇在影片中出現了多次,它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意象,具有豐富的隱喻效果。當眼鏡蛇纏繞瑪哈拉賈的脖頸時,破壞與創造之神——濕婆的形象在瑪哈拉賈身上得到顯化,同時暗示了瑪哈拉賈之后的行動軌跡。而當瑪哈拉賈手中緊握眼鏡蛇時,蛇又猶如毗濕奴攪乳海的權杖,瑪哈拉賈則儼然成為毗濕奴的化身,其神的形象被進一步強化。值得一提的是,吉祥天女正是從乳海中出現。這也就意味著瑪哈拉賈舉蛇之時,命運的齒輪開啟,一切因果報應即將來臨。除此之外,眼鏡蛇還以疤痕的形態攀附在喬蒂的臉上,旗幟鮮明地象征著喬蒂的死亡與重生。
三、受害者的適時“缺位”與“在場”
當前的諸多導演在表現性侵戲份的時候,更多的是將鏡頭對準到受害者的身上,尤其是女性受害者,導演通常攝取她們的嘶吼、掙扎與害怕,刻畫弱小無助的形象,試圖激發觀眾的共鳴與憤怒。殊不知這種虐女鏡頭令人十分不適,而且它可能會刺激到某些男性尤其是那些犯罪者的畸形興奮點,使他們更加迷戀于虐待他人所帶來的爽感和刺激感。所以,近年來電影中性侵戲份的刻畫屢遭討論與指責。
《因果報應》為人稱道的一點就在于,它能夠把鏡頭從受害者身上移開,轉而聚焦到加害者的身上。電影中呈現了兩場三人團伙強奸少女的戲份,但是受害者都在房內,鏡頭則止步于房外,所拍攝的都是加害者準備進入房間以及完成犯罪后出來的淫惡嘴臉。這種處理方式令觀眾產生的更多的是對于加害者的憎惡,并且深刻地意識到,性侵并不是某種情色惡趣味的不小心失控,也不是影片用來吸引觀眾的噱頭,而是絕對的充滿暴力的犯罪。
以往這類型的電影當中充斥著一種復仇者的自戀,戲眼永遠落在復仇者身上,受害者則只是一個楔子,極具功能性,其行為也并不具備主體性,他們的想法和意識很少被表現,形象十分單薄空洞。
《因果報應》彌補了缺位的受害者視角。被侵害后的喬蒂躺在病床上問著自己做錯了什么,她主動要求和加害者對話。當罪犯面對自己犯下的罪行引以為傲、自以為用最狠的手段報復到了一位父親的時刻,喬蒂平靜地說出了這場暴行于她而言是能夠克服的事情,她表露出對塞爾旺的不屑,因為這樣卑劣的人并不足夠讓她絕望。可見,喬蒂有著清晰的訴求、強烈的意志和平靜的力量。她的態度與言語不僅彰顯了自身,也給予了觀者靈魂強烈的震顫,從而幫助觀者催生出強大的力量和勇氣,直面現實生活中的悲慘與苦痛??傊?,電影少見的告訴所有人一個受害者的內心世界,他們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問題。
當然,這部影片也存在諸多爭議的地方。比如警督暴力毆打他人、收受賄賂,又蓄意空手套瑪哈拉賈的錢財,種種行跡都表明警督是一個暴躁、腐敗和虛偽的反面形象。然而,他在幫助瑪哈拉賈復仇后,就逐漸被塑造成富有同理心的正面形象,頗有一種好人做了一件壞事叫原形畢露,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叫浪子回頭,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的意味,這種價值觀合理與否有待審視和探討。
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 侵權刪
指導老師|薛 凌
撰 稿|宋嘉琪
圖文排版|宋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