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
雖然已經看過很多次《金枝欲孽》,但前兩天,在上海灑滿陽光的悶熱午后,再次看完《金枝欲孽》的最后一集,眼淚還是流了下來,心里有萬言千語頂著,就像是有什么東西奔流往復,早晚要宣泄出來。
喜歡《金枝欲孽》的什么呢?真要說起來,其實它在細節上的處理,以及劇情上的嚴謹,是遠遠不如《甄嬛傳》的,但我每次看,仍然被打動,最重要是因為,它讓我看到了那些從一開始就背負著艱難人生的人,是如何在抵抗命運的同時,盡力守護著一點點明亮與美好的。
劇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無可奈何。
但她們都仍然愿意珍惜后宮里偶然釋放出來的那一點人性的光輝,完成對自己的靈魂救贖。
我之前寫這部劇的劇評時,有讀者給我留言,說她想不明白為什么劇中女性都會愛孫白楊,因為孫白楊真的算不上俊朗,也不是張無忌那種生來就有女人緣的人。
這樣的困惑,我在第一次追這部劇的時候,同樣有。
但如今,我已經明白了,因為孫白楊在劇中所承載的,不是“男主角”這樣單薄的形象,他身上承擔的恰恰就是后宮女子所向往的“人性的光輝”,孫白楊代表的不是愛情,而是一種“真心”。
爾淳愛上他是因為“真心”。
如果只是因為孫白楊具有男性魅力,那爾淳應該很早就喜歡他,但事實上,爾淳一開始對孫白楊是有厭惡之情的,她覺得孫白楊身為太醫,和后宮牽扯太多,認為他有沽名釣譽之嫌。
但是后來,在一次又一次和孫白楊的來往中,爾淳發現孫白楊其實全無名利之心,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只是為了成全他自己身為太醫的那種悲憫與憐惜。
爾淳愛上孫白楊的契機是,她發現原來這世上真的有不求回報的真心。
這是她以前從未擁有的。
她從前為義父活著,但以她的聰慧,又怎么會不明白,義父對她的好,是存了利用之心的。只是爾淳擁有的太少了,所以寧可玻璃渣里找糖吃,心甘情愿為義父賣命,說是自欺欺人也好,說是重情重義也好,總之爾淳并不想從“父慈女孝”這場夢里醒來。
但她同時又比任何人都清醒地知道,那種全無私心的真心,她從未擁有。
直到遇到了孫白楊。
黎姿飾演的玉瑩也是一樣的。
從決定進宮那一刻,她已經對愛情不抱期待了。她裝傻充愣,看似活得像個白癡,但其實是劇中最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
用美色換權勢地位,成全母親在侯家的體面,玉瑩從未忘記過這一點。
可是到頭來,為了孫白楊,她心甘情愿放棄了自己的榮華富貴。
當然不是因為她發現孫白楊愛她,這一點她很早就知道了。美貌出眾的玉瑩,一向對男人所謂的喜歡,很不以為然的,她認為那不過是男人為自己的貪圖美色找個借口罷了。
其實和爾淳一樣,她一開始也并不相信這個世間會有全然的真心。
直到她發現孫白楊竟然可以心甘情愿為她而死,玉瑩從前建立起來的防備體系,瞬間土崩瓦解了。
至于福雅愛上孫白楊,劇中沒有提過原因,但從孫白楊不管福雅是否得寵,都始終真心對待她來看,不難猜測,福雅那顆從前包裹起來的心,也是被孫白楊的真心給一點點瓦解的。
我后來每次看《金枝欲孽》的時候,心里都在想,其實她們愛的不是孫白楊,她們是在這冰冷的后宮,貪一點真心,貪一點暖。
這也是為什么,后來福雅和爾淳可以心無芥蒂地幫助玉瑩和孫白楊,因為她們要的不是孫白楊這個人,她們要的是這個世間那一點真心,可以被妥善珍藏。
所以《金枝欲孽》看到后來,是很難討厭哪個角色的,因為除了皇后,劇里的每一個女子,都是向美而生,都是要用力留住真心的人。
她們都在追求一種人性的光輝。
這很不爽劇,但很打動人。
劇里有好幾個畫面,我每次看,都一邊流淚,一邊又覺得溫暖。
一個是大雪里,安茜跟在孔武身后,踩著他的腳印走,至少那一刻,安茜找到了自己靈魂的出路;
一個是如妃坐在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畫著孔武的笑臉,直到雙眼受傷,孔武站在她面前,她卻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至少那一刻,浮現在她腦海里的東西,是溫暖的明亮的;
還有孫白楊撐著傘走在雪夜里,把玉瑩送給他的錢袋放在了雪堆里,他們都以為自己放下了,可是雪化了,那個見證過他們真心的小小錢袋仍然留在當初的地方。
于是我終于明白了,《金枝欲孽》負責展現美好人性的重建,而《甄嬛傳》展現的則是靈魂的屠戮。
這也是為什么《甄嬛傳》越看越覺得悲傷,而《金枝欲孽》到最后,雖然會流淚,但仍然留了期待。
-轉發、點贊、點在看,都是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