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位新茶友發來私信:“請問一下,這個正巖算水仙、肉桂一類嗎?”
后面經過了解,才知道這位新茶友是外地來的。
六月份的時候,他在福州待了幾天,然后看到不少路牌茶葉廣告里,標著碩大的正巖二字。
于是,茶友就開始困惑了。
因為他對巖茶的了解不多,只知道過去是大紅袍比較火,然后現在是水仙肉桂更出名。
到了福州后,和當地朋友聚在茶桌上,喝的基本也是這兩類茶。
前后一相加,他就很納悶。
這個正巖是什么意思?也是一種茶嗎?算是水仙、肉桂一類嗎?
照例,客服妹子給出了簡答。
“正巖的話,是巖茶的山場產區劃分,不是品種劃分。至于水仙、肉桂的話,有正巖產的,也有非正巖產的?!?/p>
茶友聽完,表示大致明了。
接著順道說起,他在某景點喝巖茶的心得。
簡而言之,茶友對巖茶的印象只有兩點。
一,正巖的都好貴。
二,明明賣得這么貴的茶,我還是沒喝懂,看來我還要繼續學習。
最后,客服妹子給他回復一個可愛的加油表情包。
《2》
麻花聽到這,也覺得這個客人很有意思。
很顯然,這是個非常小白的茶友,連巖茶的基礎概念都沒有摸清。
甚至是將巖茶的山場概念,與品種概念,混為一談。
認為正巖這個名字,聽起來有可能是一種和水仙、肉桂差不多的茶。
其實,這并不能怪新手茶友的腦洞大開。
仔細說來,在整改巖茶惡俗花名之前,有很多巖茶的花名真是讓人一言難盡。
取名“一口封喉”、“巖血”、“包君滿意”……
當你拿到一包不知道里面裝著什么茶,但包裝上又貼著超級無厘頭的名字時,難免會讓人想岔。
尤其是先前根本沒接觸過巖茶的新手,從此會留下錯誤認識。
以為是,萬物皆可是巖茶。但凡遇上名字聽起來奇奇怪怪的,都可能是一種巖茶!
最開始時,遇到一泡名為“巖血”的茶,據人介紹說是肉桂。
到后來,看到一泡標著偌大的“正巖”二字的巖茶。
難免會讓人誤以為,這“正巖”二字說的估計也是水仙肉桂。
殊不知,這背后是商家故弄玄虛,產品信息標注不明的結果!
《3》
提到巖茶的山場,很多茶客好奇一點。
為什么別的茶葉都管它叫產區/產地,而到了巖茶這,卻要叫山場呢?
顯然,這又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山場”是口口相傳下來的說法,早已約定俗成,默認等同為巖茶產地。
在麻花的個人理解里,頂級巖茶的產地,離不開武夷山丹霞地貌獨有的“丹山”。
這些丹山地形復雜,高低錯落,是組成坑、澗、窠、洞、巖、峰等諸多山場的基礎。
以“坑”為例,牛欄坑、倒水坑等,無一不是兩旁是山,中間下凹的造型。然后在兩側山巖底部以及坑的中間,可以栽種上茶樹。
有了丹山,再有了以丹山為核心的局域小氣候環境,自然組成了武夷巖茶生長環境里,獨具特色的山場文化!
而正巖這個概念,也是圍繞巖茶山場文化誕生的。
何為正巖?
正,可以理解為正宗、核心、正源等意思。
但凡正巖山場出品的巖茶,它們統統是以巖為鄰。
標志性特征是,在茶樹生長的四周,能看到明顯的丹山/丹巖/風化巖。
受到特殊地質條件影響,從這些風化巖身上能剝落出不少碎屑,讓四周茶地土壤格外疏松、透氣、富含養分。
風化壤含量豐富,能夠讓茶樹吸收到不少養分、風味物質。
從而讓產出來的巖茶,擁有獨具特色的口感風味,巖韻特征明顯,當茶湯過喉剎那,可以體驗到豐富的口感層次。
這一點,是正巖茶有別于非正巖茶的獨到優勢。
話說在武夷巖茶里,正巖山場的范圍,到底包括哪一些?
圍繞正巖的區域劃分,現如今的巖茶圈子內,爭議不斷,眾說紛紜。
麻花查了查資料,發現正巖這個概念,錯綜復雜。
依照最傳統的分類法,正巖的范圍有限,就是指三坑兩澗組成的范圍圈。
這個說法,在不少老資料內可以查證。
但現在,正巖山場的范圍越擴越大。
當大家將正巖范圍,直接與武夷山景區畫上等號后,出現了那句被大家奉為經典的評語。
“你到武夷山景點買票,看到的茶就是正巖茶!”
《4》
但熟悉巖茶的茶客們,都應該知道,這句話里包含不少打趣成分。
因為,當你買了去九曲溪漂流的票后,拿著票,坐上漂流。
你會看到,兩岸除了極美的風景外,在溪邊也有部分洲茶存在。
那么,這部分洲茶,和正巖茶有關系嗎?
從地圖范圍看,它們確實包含在武夷山景區內,要買票才能看到。
但從茶樹生長環境而言,這些種在溪邊黃泥地的茶,又怎能和正巖風化壤里產出來的茶,風味相提并論?
可以說,在巖茶范圍圈內盲目認死理,完全沒有必要!
另外,也有不少老茶客也逐漸意識到,現在的正巖山場范圍仿佛是門檻放寬了。
如果是,正巖指的就是三坑兩澗,是最傳統的說法?!熬皡^范圍”是相對狹義的正巖分類法。
那么,隨著巖茶市場商業化的推進,眾多茶農、茶商們,出于個人利益和商業目的,早已不滿足于“正巖茶”的狹義定義。
而是在搖旗吶喊,將景區外丘陵以及半丘陵山地,也劃入正巖范圍。
其中的典型,以燕子窠莫屬。
歷來,燕子窠被劃入半巖范疇。
但自從去年,燕子窠在受訪之后,知名度水漲船高。
于是市面上,出現部分巧言能辯的聲音,將這些原本歸入為半巖的山場,描述成正巖。
久而久之,聽之聞之,大眾們容易相信這些說辭。
但其實,回歸到巖茶山場的本質。
麻花主張一個觀點,既然武夷山景區是丹霞地貌,盛產風化巖,巖茶的“巖韻”精髓正在于此。
那為何不干脆點,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唯有產自風化巖旁,享受獨特小氣候的滋潤的巖茶,才是根正苗紅的正巖茶!
除此之外,統統不算數!
《5》
武夷巖茶的入門里,有三座大山。
一曰,山場。
二曰,品種。
三曰,火功。
新手入門,要先大概弄清三者的概念。
而巖茶高手的喝茶進階,也往往困惑于這三點。
在很多茶客的喝茶感受里,喝懂巖茶的山場,難度堪稱五顆星。
其實,要想通過一口茶湯,直接喝出這泡茶產自流香澗、章堂澗、還是悟源澗?這是脫離實際的想法。
能分出這款茶是否正巖?是否正巖坑澗茶?已經算功力不淺!
比起非正巖茶,正巖茶的內質積累更豐沛。
并且,越是接近正巖核心產區的巖茶,茶湯滋味更豐富,湯感更飽滿。
越喝,越覺得“有料”!
……
2021年,我們未完待續
- END -
「喜歡文章就點個贊」
作者 | 李麻花
微信(cunguche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