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
傳說,《清明上河圖》是一部超時空電影,它是紀錄片,紀錄著各種大宋黑科技;
它是恐怖片,細節深處,隱藏著讓人不適的陰謀;
它也是劇情片,講得是酒后喜??;
它還是一部諜戰片,只需要聊聊幾個背影,就說出了世界格局的暗戰……
等等等等,這一切情節,我們從一個名叫“手卷”的古代詞匯說起……
手卷=超時空電影
曾經,這位外國專家,在介紹中國“手卷畫”時,創造性的使用了超時空電影(SuperDimensionfilm)的概念。
我們通常理解,《清明上河圖》有5米多長,就應該像故宮辦特展一樣,全部展開了欣賞。
但是事實上,它屬于手卷畫,古人一般都是獨自一人,或者最多叫上一兩位密友,一點點卷動觀看。
這樣,手卷其實就是膠卷,古人會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會跟著卷軸移動,深入故事。
但同時,手卷也不是膠卷,因為它不局限于單一維度的每秒24幀,而是需要你成為偵探,根據各種線索聯想、破案,然后,你看到的,就是偽裝成一幅畫的N多部電影,在腦海中同時展開。
是不是很神奇?
比如,這間診所當中,桌面上的東西是算盤嗎?
可算盤不是說元朝才發明嗎?
再比如,這位留著發辮的壯漢,他是金國間諜嗎?
而這位官衙前的小哥為什么穿著紅內褲躺在街上?
還有這位,像不像你猥瑣的大學室友,喜歡摳腳,還喜歡肆無忌憚的把胳膊搭在你肩上?
以及這位,他為何只想靜靜?
還有這輛貨車,罩布都是書法真跡?
這難道合理嗎?
包括這里的風向標和泰國國旗,它們究竟是什么意思?
話不多說,我們趕緊跟著導演張擇端的筆觸,一起走入這場1000年前的大宋超時空電影吧。
場景一:奇怪的驢隊
電影開場,是詩意的田園,可小橋、流水之間,張導沒有畫人家,而是畫了一支奇怪的驢隊。
驢拖著某種長條形的東西,它在領路人招呼前,就已經將頭轉向了小橋的方向,看來這條路它熟,但他們要去哪兒?
運送的貨物又是什么?
故事,在懸疑中開場了。
或許,這懸疑的答案,我們已經很難猜出,但當年看畫兒的宋徽宗應該只需要稍微想象就會微微一笑。
仔細看驢馱的貨物,是不是很像木炭?
但《賣炭翁》的故事,發生在唐朝,據記載,大宋汴京百萬人家,哪兒來這么多木炭取暖,人家大宋高科技,早該燒煤了,因此,這里的驢隊為何還要運炭販賣?
理由很簡單,五個字——城里溫酒用。
?。?/p>
這是要喝多少酒?
沒錯,《清明上河圖》是一部酒后喜劇,我們記住這個開場,然后,跟隨驢隊,一同進城……
場景二:張導的私貨
第二場,小橋、流水、人家,張導很懂行的在驢隊之后,立刻布置了一戶空寂寂的人家。
這是當時的文人八股,就像今天拍電影都要有流量明星一樣。
可這戶人家真的是空山不見人的意境嗎?
仔細看,原來它是張導在夾帶私貨。
首先,《清明上河圖》屬于界畫,而所謂,繪畫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
界畫師使用這種帶套的毛筆和帶槽的直尺作畫,于是,文人雅士們會認為,這不過是一群畫得很像的畫工而已,他們出身底層,沒啥文化,不懂得山水、意境之美。
其次,張擇端的一生,只有71字的記載,全部被一位收藏家,記載在了畫卷背面。
我們從中得知,他小時候也讀過書,但早早的輟學,在京城學習繪畫,然后,因界畫出色,而進入了翰林書畫院,(專門為宋徽宗服務)代表作是《西湖爭標圖》與《清明上河圖》(這都是畫給宋徽宗的“電影”),如此而已。
可從這第二場戲中,我們似乎聽到了張導的自述。
他在說,房子里有人嗎?
乍一看,這絕對是空山不見人的意境,但仔細找,我們發現了一個背影,像是個老婦人,剛剛做完農活兒,因為,她身后的那頭豬,顯然正在探出身子,吃著她剛放下的飼料。
而更遠處的農具——碌碡斜躺著,也像被剛剛轉動過一樣。
這就是生活啊,再看農戶門前支出的涼亭,這是供來往行人歇腳的茶舍,看來,大宋商業已經深入人心,張導用這樣一個大意境中的四處小細節說,我也曾是讀書人,但迫于無奈,從事界畫,可我并不鄙視它,我會用它來紀錄社會,也許你們現在不懂,但終有一天,你們會懂……
場景三:死神來了
意境中的濃霧散去,第三場,張導忽然讓死神降臨。首先出場的第一人,他抱膝坐在地上,留給我們一個背影,就像在說我想靜靜一樣。
可是,他在逃避什么?
很快,我們看到了他房子后面的斷柳,很明顯,柳樹的整個枝干從中間斷開,它即將砸落下來。
而柳枝下,是一隊看著另一方向,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的行人。
在宋代,這種斷柳經常出現,可能我們現在很難讀懂,但宋朝古人一看就懂,這是死神來了……
這隊出行人,似乎也正在向下,走著一條通往黃泉的道路。
而此時,再看那位我想靜靜的背影,是不是他出賣靈魂,幫人預謀好了這場事故?
而他要針對的這位老婦人是誰?
有人說,這就是大宋慈禧——向太后。
她把兩代小皇帝——8歲的哲宗和18歲的徽宗,相繼扶上皇位,長期以來,她垂簾聽政。
但當年,張擇端把這幅畫進獻給宋徽宗的時候,向太后已經去世,宋徽宗正在收攏權力。
所以,當他看到這棵斷柳時,明白了這是張導對自己攏權的支持,略感得意,可接下來,卷軸繼續打開,徽宗卻又心頭一沉……
孩子,回來。
首先,在斷柳之上,是另一組踏青歸來的隊伍。
轎子上插著花枝,有人說這是紫荊花,因為這樣符合《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過的北宋風俗。
可仔細看,轎簾被掀開一角,里面的人似乎被什么驚動,正在向外看。
果然,視野展開,前面的隨從、路人們正在呼喚一頭“驚驢”,而這頭“驚驢”,由于畫卷殘破,只剩一個驢屁股了。
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它是驚馬,或者驚牛什么的。
可這里有一張殘片,這是1973年,裝裱《清明上河圖》時,掉下來的一塊,它離驚驢不遠,與畫中的驢頭拼合上以后,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頭發情的母驢。
而那匹殘破的“驚驢”大概率就是被它所吸引而失控。
原來是一場交通事故,可就在事故現場,一個孩童站在路中央,他還沒有意識到危險,路邊的父親,則正在呼喊他,讓他趕緊回來……
這一幕著實驚險,就連對面酒家里的路人和牲口都紛紛看了過來,甚至仔細看,墻垣外面,還露出兩顆小腦袋,他們也在好奇的打量著這一切。
有人說,這兩顆小腦袋,代表著當時正在崛起的西夏和臣服許久的高麗,車禍是宋遼沖突,百姓、大臣們不以為然的看著。
而如此一來,呼喚孩子的人就是徽宗,他似乎沒有危險,但他的孩子——欽宗,卻很可能因為這場車禍而遇險……
如果,徽宗當年也看出了這層解讀,那他一定有些不高興吧。但張導怎么忽然說這個?
會不會是自己想多了???
果然,接下來,立刻畫風一轉,張導又從懸疑片,轉到了紀錄片。
這不,就在那幾位吃瓜群眾的上方,張導畫出了一片靜謐的田園生活。
然而,為什么這幅圖叫《清明上河圖》?
首先,這個名字是宋徽宗看完以后給題寫上去的,但這個清明、這個上河究竟是什么意思?
徽宗當年沒有明說,于是,就搞得我們現代人一頭霧水,有人說這是政治清明,有人說是清明時節,還有人說是指汴京城的清明坊。
然而,最終破案的證據就隱藏在這一小段田園當中,不知道大家能否找到呢?
這里畫了象征著大宋科技的轆轤車、冬小麥和半自動灌溉系統,可仔細看,這棵樹上掛著什么?
秋千啊。
我們今天雖然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蕩秋千,但在北宋的時候,這是專屬于清明節的習俗啊。
比如,宋詞中說,清明將近見秋千,牡丹開過解秋千。
再加上,前面轎子上的紫荊花,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就是張導在講大宋小長假之清明節的故事。
可接下來,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
很快,畫軸繼續展開,汴河出現了……
場景四:盛世的陰影
有人說,張導在這兒,用三個人物,描繪了盛世的陰影。
首先是那坐在袋子上的船老板,他究竟在運送什么貨物?
其次是這算命人,他為何步姿妖嬈?
最后是這神秘人,當時正處于小冰河期,清明汴京平均溫度只有9℃,他為何脫掉上衣?
破解這三層謎團,我們首先,分享一個有關汴河的故事,說是公元991年,汴河決堤,宋太宗親自去視察,一著急就徑直走入了泥濘當中,大臣們都勸皇帝回宮吧,但太宗卻說,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
轉是古代陸路運輸的意思,槽是運河水運的意思,也就是說,汴京上百萬軍民的糧食,全靠這條汴河輸送,如果汴河出事,那皇帝都睡不安穩。
然而,汴河卻又很不穩定,它是一條人工河,如果引黃河水,那么水量大、運力大,但缺點是泥沙多,會結冰,搞不好冬天冰、泥具下,隨時沖毀運河。
如果引洛河水,則不結冰,淤泥少,但運力又無法保證。
所以,到了北宋的時候,工程師們想出了好辦法,那就是在冬天來臨前,在汴河與黃河接口處,筑冬壩關閘,等到來年清明這天,再掘冬壩開閘,這樣就即保證了運力,又防止了泥沙和冰凍。
于是,清明時節,非常熱鬧,船只在歇了一冬天以后,終于又把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商品運進了汴京城。
因此,上河的一種解釋出現了,類似上街、上集,上河也是一種開心的北宋CITYWALK。
可問題也隨之來了。
如此重要的漕運和糧食供應,官府難道允許所有人經營?
很顯然,從唐代起,大運河物流,就有發運司管理,嚴禁民間貨船擾亂市場。
發展到北宋初期,舊黨歐陽修更是說,發運司,權力過大,有點可怕。
然而,我們在這里看到了什么?
說好的發運司呢?
顯然,船老板不是發運司啊,他這是在明晃晃的私運糧食啊,而且你看那船,吃水線很深,船上還有很多糧食沒有卸貨,再看老板那得意的笑容,估計運完這趟,又少不了會所嫩?!?/p>
而且,徽宗時代,歐陽修這種提倡寬簡為政,不要擾民,妄圖削弱發運司的舊黨,早就熄火了。
現在是強調朝廷集權的新黨得勢,發運司按理說不應該更強大嗎?
沒錯,發運司這會兒確實更強大了,因為,有兩個《水滸傳》中的詞匯,分別叫做花石綱和生辰綱,綱就是發運司以十條漕船為編織的基層管理單位。
當時發運司的官船都在忙著運各種綱呢,你再看看頤和園的那塊連乾隆皇帝都不敢玩兒的敗家石?
我們先前專門說過,你能因此而想想花石綱的奢侈嗎?
把如此幾百噸的奇石,從太湖源源不斷的運到汴京,所過之處,拆橋毀槽,百姓苦不堪言。
而發運司呢?
他們哪兒管你百姓啊,皇帝好這個,我們就當然只運這個,至于糧食嗎?
這個皇帝不關心,你你你,你們幾個去運一下,這樣我們還能多收點回扣,妙啊。
因此,這笑盈盈的老板,這深深的吃水線是什么?
是張導畫出的盛世陰影啊,只是不知道徽宗有沒有看懂,或者這一切也是徽宗的無奈?
管糧食漕運的就是自己的表哥——向太后的子侄們?
自己還一時搞不定這權力?
張導是在暗示徽宗可以用暫?;ㄊV的方法去收回這權利?
這當中的聯想和解讀很多,大家見仁見智。我們這里分享的只是其中一種。
接著,張導畫了一位步姿妖嬈的算命人,一位百姓向他問卜,旁邊的大胡子也忍不住偷聽,或許,盛世之下,前途未卜,這就是百姓的心聲吧?
陛下,您有必要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說第三位脫掉上衣的神秘人,他為什么脫衣服?
有人說是抓虱子,而有人卻說,他是民間疾苦,脫掉衣服,向船老板展示肌肉,可船老板并沒有雇他,他這會兒正在無奈的穿上衣服。
他腳邊那個奇怪的行頭究竟是什么?
有人說是類似賣糖葫蘆的商品支架,有人說是勞動工具,而有一個觀點很獨特,認為這是方臘摩教的法杖——他之所以不被雇傭,是因為他奇特的宗教信仰……
而他的真實身份,也不是勞工,而是潛入汴京的摩教刺客,與刺客信條、阿薩辛派系出同源,這個北宋南方摩教問題,是被我們忽略的歷史大案,方臘起義不僅農民起義,也是宗教戰爭,這些先前的《沈鳥兒》和很多北宋公案故事里我們都提到過。
接著看,斜街之上,是王家紙馬店,看來清明燒紙,北宋有之。
再說一個奇怪的建筑,這個空無一人的高臺,通常被認為是旺火樓,負責城市火警,張導在這里畫一個空無一人的旺火樓,是在曲諫徽宗,城防懈怠。
然而,我們的一位朋友敏銳的指出,說這話的,絕對是沒朋友的大學教授,他就沒上過班兒,但凡你上過班,你敢在你老板面前如此直白的說,那誰誰誰昨天沒下班就提前走了嗎?
這不叫曲諫,這叫找死……
我深以為然啊,而且,我朋友還拿出這樣一幅圖,這才是宋代的望火樓,很高,和《清明上河圖》里的完全不一樣。
所以,這個高亭究竟是什么?
目前,我還沒有找到靠譜的答案。
接著看汴河大船,細節控張導在這里畫了一個梯子,一共6級,每級步長30厘米,因此折算,這條大船凈高不低于4米5,什么概念?
哥倫布首航美洲的旗艦——圣瑪利亞號(SantaMaría)高度也不超過5米。
接著,汴河船全都使用平衡舵,而且可以升降,平衡舵由于舵桿在中間,這樣,操控時,其實利用了杠桿原理省力,可以讓一個瘦小的工人,就得以操控畫面中的巨船,比如,這里這位埋頭休息的船工,他應該就是舵手,不僅負責舵的方向,還負責此時,進入淺水區以后,將舵上升,防止擱淺。
接著是船工百態,有生火做飯的,有船頂獨酌的,有忙著干活兒的,還有客貨兩運,客艙里的紅衣寶寶和愁眉媽媽,又有船頂涼亭里聊天扯斷的哥倆好,還有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場景……
接著,在下一幕,我們看到了麻將的原型。
這個人為什么拿三炷香?
其實這不是香,而是籌,他正在給搬運工發籌,你看那些搬運工手里,也都拿著這些長長的籌。
原來,這叫做計籌法,碼頭上很常見,我小時候都還見過,你搬一袋貨,船老板就給你一根籌,結賬時,你們數籌結賬。
然而,如果是后世的鄭和海船呢?
或者更麻煩一點——鄭芝龍的海盜集團呢?
我們干得都是海盜勾當了,哪兒能每次都剛好工資日結?
于是,籌就一點點發展,從一條變成了九條,九條升級,又變成了一筒,九筒再升級是一萬,海盜、水手們拿著這些巨籌,等著上岸結賬,于是,無聊時,互相擺弄籌碼,就發明了麻將。
也許是這樣吧,這是麻將誕生的一種解釋。
熱鬧興頭正高,可忽然,下一場,張導又植入了一段懸疑劇情……
場景五:他們是誰?
第五場中,上中下三段,結構清晰。
這是張導重點指給你看的細節。
可是,看不出來什么問題啊,上段中,船上的人在做飯,在吆喝,在開窗通風,遠處還有拉纖的纖夫,沒問題,這很生活啊。
可問題是河邊吊腳樓里那幾人是誰?
按理說,這會兒是碼頭正忙的上午時間,他們是摸魚喝咖啡的文人嗎?
帶著文人的帽子,可是,正經文人誰來碼頭喝咖啡啊?
不信你問問CBD白領,他們去不去火車站喝星巴克。
更何況,他們面前沒有茶碗。
而且,他們也不是上岸休息的船老板,衣著不同,胡子沒有,再說,船老板那都是洗浴中心的主兒,這會兒正在忙著發愁、指揮呢。
所以,他們是誰?
再看門外的店老板,張端專門畫了他的神態,有點兒,孔武的將軍肚?
因此,有人懷疑,這是一處情報茶館,是西夏、高麗、大遼或者金國人的情報站?
接著看下段,一樣的構思,極日常的夫人倒洗衣水,衣服晾在船篷上,這一晾,還讓我們終于破解了北宋開襠褲的問題,確實是露屁股的啊,屁股倒三角,是被長長的上衣蓋住的,穿完以后,大概這樣。
然而,河岸上,那個騎著馬的壯漢是誰?
他為什么留著發辮?
他對周圍的環境不管不顧,前面的領路人還拿著大雨傘,似乎遠道而來,可為什么不坐船?
騎馬的原因是因為他來自北方黑龍江的地方嗎?
因此,有人認為他是金國間諜,甚至還腦補出各種故事,但無論真相如何,張導在這里,顯然是用三段結構敘事,讓觀眾的情緒忽然緊張。
而當你沿著中段畫眼看過去,八人搖櫓,正所謂,一櫓抵三槳,這八人櫓想必正在把這條小船搖到飛起吧,然而,它的船身被樹擋住,上下段的情緒讓你本能的感到危險正在靠近……
而接下來,畫軸躍過樹木,全篇也來到了最緊張的一個場景……
場景六:虹橋危機的10種解釋……
這個場景,就是大家熟悉的虹橋危機。
一艘大船,眼看著就要撞上虹橋,船上的人,在著急忙慌的操作大宋黑科技——可眠桅,這是一種能放倒過橋的高級桅桿。
而橋上的人在看熱鬧,在指揮報警,也在翻過圍欄,扔繩子搶險。
接著,我們看這虹橋,又叫達芬奇橋,不需要一顆釘子,傳說能一夜之間飛虹橫跨數十米寬的河面,由一位神秘的牢城廢卒發明,曾經我們都以為這是傳說,哪怕看到了清明上河圖的古畫,我們都認為這是古人在扯淡。
然而,后面的故事呢?
我們先前專門說過,這種虹橋真的是江南木客的秘傳啊,人家至今會做……
而真當他做出來的時候,我們難以置信,竟然如此巧妙。
故事回到虹橋危機,通常我們理解,危機只有這一橋、一船,它象征著大宋的危險,船上那不合理的婦人與孩子,可以代表徽欽二宗,也可以代表小徽宗與向太后,還可以代表,徽宗之前的小哲宗與向太后,等等等等。
然而,危機真的只有一船、一橋嗎?
當我們按照古人方法,一路手卷過來,就發現,大船后面,還有一艘八人搖櫓的快船啊,它的視線被大樹擋住,看不見前面的險情,而再看它船頭那人,似乎還在問,你們說啥?
我聽不清……
因此,它是否暗示著即將抄大宋后路的金國呢?
繼續看橋洞之下,隱約有一根木桿,船頭人都在對這木桿大喊大叫,然而,為什么要對木桿喊叫?
原來,穿過虹橋,這也是一艘快船的巨櫓,船上人也被虹橋擋住了視線,根本看不清后面的危機,因此,有人說,它預示著大宋當前的敵人——遼國嗎?
虹橋是大宋國內的方臘、宋江、新黨、舊黨,這個不怕,桅桿可眠,不會撞橋,但前有大遼,后有大金,這才是真正難以避免的危機啊……
好了,解釋還有很多很多,礙于篇幅,我們就分享這一種。
緊接著,畫軸穿過橋洞,我們會發現一個支撐這種解讀的有力證據。
船艙里是什么?
穿過橋洞,岸邊停著兩艘同款可眠桅大船。
有人說,這預示著,大宋危機,終將過去,然而,仔細看,這船艙里是什么?
好像是一盆盆花,可為什么寶貴的漕運大船要運花兒?
翻開史書我們忽然發現,北宋時,很多官員都在汴京上班,洛陽休假,于是,他們就追捧洛陽牡丹,然而,有一次,徽宗也來洛陽度假,也想買點牡丹回家。
可一問才知,花市里的花都已經被高官們訂購一空,自己沒得買了……
于是,徽宗下令,洛陽牡丹,每年都要運入京城,皇家林園,必須常備。
看似不經意的指令,而這背后呢?
洛陽牡丹,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生辰綱,每年4月初,清明節活體快運,4月中旬皇宮盛開……
徽宗很開心,官員也跟風,而唯獨苦了百姓,本應保障糧食的漕船都去運這些東西了,幾年之間汴京糧價,漲了6倍……
所以,張導為何在危機過后,黑不提白不提的畫一船牡丹?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曲諫吧——渡過危機,咱再賞牡丹不遲……
場景七:虹橋百科
第七場,虹橋百科,張導在驚心動魄的曲諫之后,畫風又轉到了劇情片。
你看這扭著屁股,勾搭著肩膀的妖嬈男,很像你騷氣的大學室友吧?
一人之隔,又有更妖嬈的男男勾搭,大宋當真如此風流?
只要張導沒有瞎畫,這就是真實的大宋民風,至于原因,后面會有一個強力證據出現。
先繼續看,搭肩妖嬈男頭上,有一個像風向標一樣的長桿子。
很多人都將它解讀為大宋黑科之——最古老的風向標。
包括我原來說虹橋的時候,也認為它是風向標,但就在我這次細看時,忽然發現,這絕不是風向標。
因為,左右相對,這兩顆風向鶴為什么頭對頭?
難道上游再吹西風,下游再吹東風?
不可能的啊。
于是,我決定給大家介紹它的另一種解讀,那就是——北宋城管。
話說當年,大宋朝的趙家皇帝還在給周世宗·柴榮打工的時候,汴京就已經是商賈云集的大城市,早就不是大唐市(市場)、坊(居民區)隔離,每晚宵禁的狀態,這里儼然一幅《清明上河》的繁榮景象。
可是,當時汴京沒有城管,商販們層層疊疊,攤鋪侵入街道,這一度讓柴世宗的羽林軍都難以通行,于是,柴世宗想到了一個派駐城管好辦法,他說,古代賢君,都有表木,今天所謂的華表,就是表木,我們也在汴京街道上設置表木如何?
你們城中老百姓,但凡有什么建議,就直接寫成書信掛到表木上,老百姓一聽當然拍手叫好。
可世宗又說了,表木神圣,你們為它留出通道可好?
這樣,我的表木官才能順暢的收取建議,維持治安。
于是,古代城管上崗了——名義上的表木,實際上的侵街紅線,表木之后,街道必須空出。
所以,仔細看圖中的疑似風向標,所有街鋪,都在它之后,它其實就是表木啊。
接著,驢腿上是什么?
原來,這也是大宋黑科技,防止驢前蹄打滑,叫做后鞧棍,五代南唐的畫作中就已經出現,可為什么攔住后蹄,就能防止前蹄打滑?
這是很復雜的力學原理啊,古人怎么發現的?
再看下面,飲子,這是宋朝的奶茶店。
奶茶店后,又隱藏著一場小小的危機,驢子眼看著就要撞上前面的賣貨郎。
而賣貨郎全然不知,他正在像一對父子,兜售玩具。
張導在全篇中畫了很多父子,這似乎是他在暗示自己的童年,我們不妨先記住這處,后面細說。
再往左,我們看到了北宋外賣小哥,一手拿著筷子,一手拿著兩只碗,腰間還背著找零、服務的大包,根據《東京夢華錄》介紹,當時最厲害的小哥,可以從手到肩一次性外賣20碗菜肴,不僅不撒,還能記住這20碗分別送給誰,多少錢,怎么走最快,可謂腦力十足。
當然,小哥背后,是一件名叫”腳店十千“的大酒樓,嗎?
顯然,酒樓的名字不可能如此奇怪,原來,新豐美酒斗十千,十千、美祿、天之,這都是美酒的代名詞,而酒店呢?
按北宋法律,它與正店相對,是只允許售酒,不允許釀酒的分店。
可就是這樣一間酒店,你看它門口這車,好幾個人,正在把一捆捆銅錢往上搬,由此可見它有多賺錢,宋朝人有多愛喝酒。
再往上看,是巨大的店招廣告和泰國國旗一樣的旗幟,上面寫著”新酒“,原來,這是當時的酒旗,和泰國國旗撞臉。
橋頭又有牙郎,安祿山就是牙郎出生,傳說粟特牙郎,生下來父親就會給他喂食蜂蜜,讓他嘴甜如蜜,他們是各種生意的中間人,你看他的袖子又大又長,這是用來在里面比劃價格用的,古人羞于講價,于是,牙郎職業應孕而生,再加上安祿山那種粟特語、波斯語、突厥語、蒙古語、漢語全都甜如蜜跨國牙郎來華,我們于是看到了另一個不敢講的大唐故事。
而這里的牙郎又何嘗不是微縮版的安祿山,左右兩邊的客人,都在請他,而他則從中制造矛盾、獲利無數,真是厲害啊,你們這些中介……
還有橋上的轎馬之爭,通常人們將他解釋為,暗指北宋的文武矛盾,但事實上,北宋只有女人才坐轎,比如新黨王安石,失勢的時候,寧愿騎驢,也絕不坐轎子上街……
文人坐轎,那都是南渡以后的風氣,北宋,還是很孔武的。
而且,這里仔細看一人指右,一人指左,分明是在自行疏散交通,畢竟,橋上沒有表木,侵街嚴重,可能當年柴世宗的羽林軍,就是這么左右比劃著穿越京城的吧……
再說橋頭那賣黃胖的婦女,很多人說,這是大宋婦女解放的縮影,黃胖是一種黃泥做的胖人偶,清明祭祀物。
然而,當街賣個黃胖就算解放?
想當年,舊黨司馬光,給仁宗皇帝諫言說,市井藝伎,婦女手工您看看也就算了。
但您別明目張膽的出現在女子相撲的現場啊……
那個,對吧,日本現在女子相撲都穿衣服了,您那會兒,男女相撲是一模一樣的啊。
您看要不要禁止一下如此有傷風化的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