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智庫 整理發布
今年兩會期間,“數字經濟”是當之無愧的熱詞之一。在3月5日的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簡述今年工作重點時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多位代表委員也提出,當前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建議疏通數據要素流通的堵點,攻破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難點,暢通全產業數字化升級鏈條,助力產業升級。
在政策方面更有關于數字中國的整體規劃文件出臺。2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基本形成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等重磅內容。
此外,昨日下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審議,涉及13個方面的建設或改革。其中與數字經濟強相關的則是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和組建國家數據局,這兩個機構的改革究竟有何深意?
不再參與具體科研項目,科技部將專注創新
2022年10月2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做出了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其中提到,數字經濟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加緊布局數字經濟發展,制定戰略規劃、加大研發投入,力圖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
報告還指出,我國數字經濟還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在操作系統、工業軟件、高端芯片、基礎材料等領域,技術研發和工藝制造水平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相對較慢。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數字化還需深化,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不愿”“不敢”“不會”的困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后。
三是數字鴻溝亟待彌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甚至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四是數字經濟治理體系還需完善。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則制度體系有待健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尚在建設??绮块T協同、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還需完善,治理能力仍需持續提高。
何立峰在下一步工作安排明確提到,我國將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牢牢掌握數字經濟發展自主權,并要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筑牢數字經濟發展根基,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在頂層建設上,要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數字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依托數字經濟部際聯席會議等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加強各項政策協調。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組建科學技術部和組建國家數據局正是回應了這一點。
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中,關于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的具體內容如下:
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的具體內容(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
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肖捷當日對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中提到,重組后的科學技術部不再參與具體科研項目的評審和管理,主要負責指導監督科研管理專業機構的運行管理,加強對科研項目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和科研成果的評估問效。相應把科學技術部所屬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劃入農業農村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仍由科學技術部管理。
而對于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究竟有何深意?綜合產學研各界專家的觀點來看,可以概括為理順不同部門職能和重點承擔宏觀及部分中觀層面的科技創新管理工作兩方面。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表示,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對國務院機構進行改革,重組科技部??偟膩砜矗敬胃母锏目傮w思路是提升了科技創新的地位,進一步強化了創新在推動全局發展中的作用,對于新時代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成華認為,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是非常重大的一次改革,力度空前。通過這次改革,理順了國務院不同職能部門的關系和細分職能,有效避免了多頭管理,各個機構實際運作的效率會有明顯提升;施政、決策的過程會更加順暢,避免各種梗阻現象的發生;在應對各種問題時會更加迅速,應對能力也會有明顯提升。我國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將邁上新臺階,應對國際風險挑戰的能力也將會更強。
另一方面,關成華提到,新的改革議案更加強調科技部對全國科技創新管理的統籌協調職能,重點承擔宏觀及部分中觀層面的科技創新管理工作。具體相關產業、行業的細分管理職能劃歸其他相關部門負責。整體來看,不同部門間職責分工更加清晰、更加明確,新的分工更有助于科技創新發展事業中具體工作的推動和落實。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穆榮平認為,重組科技部,強化了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既強調領域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強調科技領域抓大放小,抓統籌領導和宏觀管理與協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認為,此次科技部重組表面上是劃走了一些職責,實際上是大大減少了事務性工作。以前科技部承擔了很多事務性職責,此次重組方案把這些職責劃入其他部門,讓科技部主抓更加宏觀的布局設計,能更好發揮國家體制優勢,籌劃組織戰略研究,更容易統籌全國的科技力量。
國家數據局確認建立,物聯網產業價值得到進一步激發
毫無疑問,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在于數據。本次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中組建國家數據局的具體內容如下:
組建國家數據局的具體內容(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
綜合近年來我國在數據保護、治理等方面出臺多項政策來看,本次成立的國家數據局無疑承擔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愛君表示,成立國家數據局彰顯了國家對數據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屬性的認知更為深入,以及對落實《數據二十條》的精神、原則和舉措的戰略安排。國家數據局的職能有利于落實《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安全(保護)與發展(利用)的平衡。部分具有發揮數據生產要素價值的管理職能劃歸到國家數據局進行管理。
此外,李愛君表示,國家數據局的設置解決了發揮數據生產要素價值,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分工科學,職責明確和目標明確,進而實現數據要素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要素的價值。國家數據局的設置也有利于數據要素市場的經營主體降低符合國家監管成本和不確定性的預期。國家數據局隸屬國家發改委,符合發改委的職責,如研究擬訂并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發展是國家戰略;擬訂并組織實施地方性產業政策,監督檢查產業政策的執行。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稅收研究所副所長謝波峰副教授認為,以數據要素為核心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對于高質量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目前相關的中長期規劃、主要發展戰略都基本形成,在實施層面亟須相應的部門抓總落實,組建國家數據局適應了這一需求。從職責來看,國家數據局既具備在統籌、協調方面的宏觀職責,也承擔了具體任務,包括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布局、數據基礎制度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共享等,全面體現了新發展階段對這一領域加強管理、促進發展的全方位需求。
謝波峰進一步表示,成立國家數據局將有利于解決目前數據要素、數字經濟領域發展的制度性難題,有利于數據、算法、算力等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有利于形成數據要素流通和使用的良好發展格局,有利于數字經濟、數字中國、數字社會的迅速健康發展。
站在產業側,物聯網產業是對數據重要性感觸最深的產業之一。當前,我國物聯網設備數量已遠超人口數,“物的數據”已成數據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很多行為都可以通過物聯網設備數據體現出來。未來數倍甚至數十倍于人口數的物聯網設備的社會中,“物的數據”將是制度建設中重點關注的領域,也是最大化物聯網價值的體現。這一階段實現的前提是要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這不僅僅需要廣義的物聯網技術,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即“數據二十條”,開始形成數據產權、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等基礎制度的“四梁八柱”,在我國數據要素價值釋放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由于“物的數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頂層設計指導下,未來針對“物的數據”相關制度會逐漸形成專門的規章制度,在支持物聯網價值釋放方面形成重要支撐。雖然相關的數據要素制度還未形成,但在國家數字經濟整體戰略布局下,相關工作將逐漸提上日程,可以說物聯網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階段未來已來。
物聯網是設備、物理資產的客觀數據,與互聯網數據相比有明顯區別。具體來說,物聯網數據對于企業生產經營具有更為直接的作用,尤其是針對工業、能源、物流、公用事業等領域,物聯網產生的數據已成為這些行業數字化升級的核心資源。同時,物聯網的數據量也在快速增長。今年8月,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16.98億戶,首次超過移動電話用戶數,實現“物超人”;此后,移動物聯網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22年11月末,連接數進一步攀升至18.18億戶。在這一增長趨勢下,未來物產生的數據會超過人產生的數據,成為數據資源的主力。
物聯網數據所涉及的主體關系相對復雜,物聯網用戶、終端廠商、傳感器廠商、連接服務商、平臺商、應用開發者等都或多或少獲得設備產生的數據,或對數據有一定的利益訴求,這在很大程度上使物聯網數據的產權制度建設形成較大難度。
寫在最后
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它正在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國家層面以外,數字經濟近年來也被寫入各省的經濟發展政策中,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黑龍江等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通過金融措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數字經濟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將是我國數字經濟全面落地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