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媒體平臺金融八卦女負責人俞鯤接受36氪的專訪,介紹了金融八卦女的發展狀況、未來布局、營收結構、自媒體發展趨勢以及新一輪融資計劃等。
在俞鯤看來,微信、微博等平臺形式在不斷變化,而且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紅利期,但內容本質完全是相同的。
而談及未來自媒體的發展趨勢,俞鯤認為最后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會一起變成這個行業升級的一個新的形態,也就是新媒體。就像以前所說的互金一樣,最后就是新金融。
據透露,金融八卦女在洽談新一輪的融資。上個月其剛完成了1100萬元的融資,投后估值1.5億元,由陳彤和高維資本等投資機構聯合投資。
以下為36氪采訪金融八卦女負責人俞鯤的對話實錄(有刪減):
媒介形式在變,但內容本質還是相同的
Q:微博、微信的出現,給金融八卦女帶來了哪些改變?
俞鯤:平臺的形式在變,每個平臺有每個平臺的紅利期,但內容本質完全是相同的。每期給讀者提供多少有趣的、有料的內容,這種生產能力是不變的。
最開始,金融八卦女是做微博起來的。后來,微信發展的紅利期里,我們的公眾號也隨著風口成長為財經類的頭部賬號。
從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微信一直是猛漲的速度。后來到2016年開始視頻,然后微博又開始活過來了,這一波網紅把微博帶起來了,因為搞直播的網紅,天天就是在直播間說了,請您關注我的微博,跟我互動,微博的互動性很強,結果把微博又重新帶火起來了,我們微博現在漲粉速度,也是我們幾個平臺中相對比較快的。
所以,平臺的形式和紅利發展的形式不斷在變,但是本質還是那些內容,現在都做視頻,都做直播,都做社交,這些東西本質上還是內容。我們未來業務的規劃,第一,繼續做優質的內容;第二,強化核心用戶社群的粘性和開發相應的增值服務。
我們的號有比較突出的IP形象以及人格化的特點,讀者跟我們的圈子比較近。我們的讀者在金融行業、互聯網、創投圈,還有一部分媒體的圈子里面。就像我們孵化的公眾號,叫“華爾街單身會”,起的這個名字,其實就是一個社交平臺。那里面的人,很多都是行業精英,無論是男士還是女士,素質都相對蠻高。男生基本上都是中高層,女生也是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是很優秀的。
所以,跟其他社交平臺比起來,雖然說我們的人數沒有那么多,但是定位很精準。除了像社交或者交友,我們在北京和上海也搞了一些線下的社群聚會、讀者見面,叫“智庫沙龍”,另外還有“私董會”等。這些群里會講互聯網創業、金融、P2P監管等內容。
或者是思想會,我們有這么一個名字,或者是“私董會”,行業里面的交流。幾位老師可能也在我們的各個群里,在我們這兒看群就比較多了,我們今天是講互聯網創業的,明天是講金融的,后天是講銀行信貸風控的。再有一個專題可能是講P2P的監管。因為我們關注整個金融、財經這個領域,每次做線下活動的時候,來的都是業內相對資深的人士,大家有這么一個沙龍和活動的形式。之后線上我們有一個群。主要是讀者圈子。
當用戶跟我們發生互動,對我們產生價值。只是說最早期我們只有閱讀這么一款產品,但是現在我們有社交、知識分享。將來我們在做媒體的時候,媒體發揮得作用比較多。既有本身內容生產的功能,后面我們也可以做很多商業化的東西。如果純粹是媒體的話,就有點兒太簡單了,我是這么想的。
Q:金融八卦女的微信、微博、客戶端的發展狀況?
俞鯤:微博我們互動的比較頻繁,但微博是簡短的、互動的一個場景,我們有什么金融行業八卦,和粉絲的互動,都是在微博上開展的。
相應的財經的資訊,我們的用戶跟我們做的行業內部觀察,這些東西放在客戶端上比較合適。大家現在也都比較習慣于做推送。
關于移動端的應用,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即某一個細分行業,大家的創業團隊或者同質化的東西過于擁擠的時候,肯定是往下卸的邏輯,用一個就夠了。這是移動端的應用,它可能在某些細分行業碰到的問題。像我們這樣專注做自己一個細分的內容,我們算是一個比較細分的內容,關注一個行業,有一群相對比較忠實、比較挺你的粉絲或者用戶,只不過我們微信和微博上對他們的內容提供有一些形式上的限制,沒有完全滿足的情況下,我們做一個客戶端的應用,就會比較好一點。
比如說每天的快訊,我們現在發早報,我們還準備做一些語音和視頻的東西。這些形式在APP上比較合適。涉及行業內部的曝料,我們的特約觀察員,或者我們叫線人,對他有一個匿名保護,不能讓他在微博的留言區或者是微信的留言區,把自己的ID都帶出來,我們也有一個灌水討論區,這些都用APP來做。
Q:之前有提到融資以后公司還要發展一些視頻、直播的內容,具體公司有什么計劃?
俞鯤: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我們現在很多內容都是可以把它視頻化的。比如說微信和移動客戶端的新聞資訊類的內容,大家看到圖片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視頻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是內容視覺化的一個時代。
就像最早的媒體,我們先有的日報,后來發現大家都去搞畫報,《外灘畫報》、《中國畫報》、《精品購物指南》,都是搞這種比較輕松的,大家讀起來比較自在一點的畫報。包括像今日頭條,他們50%的內容流量都是視頻化的內容,其中小視頻特別多。所以,我們的資訊,包括輕松話題類的文章,都是比較容易轉化成這些視頻,有些是解說的,有些是脫口秀,我們會把我們的一部分內容給它視頻化,原來的內容可以做這方面的嘗試。
另一方面,我們自己錄制視頻內容。因為我們本身是有一個IP,現在找到我們要合拍電影的合作需求特別多,還有我們的一些特約作者,包括我們自己的主創團隊寫的一些小說、書,以“金融八卦女”人物IP為原型去寫的這些東西,也有跟我們談版權合作,拍攝網劇或者是網絡大電影、微電影,這個話題是我們要去做的,這個確實是要進行支持,是要有一定投入的。
但是宣發上因為網絡的方便,最關鍵還是要有這些粉絲群去買單,要不然沒有IP或者粉絲群的支持,這些東西出來之后你還要去推廣,等于把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每一個鏈條都要投入成本去做,對我們來說就比較方便。
Q:直播方面呢?
俞鯤:直播方面主要是別的平臺邀請我們去輸出內容,因為我們是IP,我們主創團隊的女生出去這種場合比較多,我出出點子就好了,我去人家肯定也不愿意看。我們的核心還是打造這個品牌。主要依據還是我們的品牌和IP形象。
內容生產能力是每一個媒體都有的,至少像我們這樣頭部的新媒體還是都掌握這個基礎能力的。比別人強的地方在哪兒?就是品牌和用戶的社群。但是說到對于這一圈人群或者是行業里的品牌,它的影響力、IP的識別度,這一塊我們還是占一些優勢的。
所以,比如我們做直播也是為了把品牌打出去,我們拍個電影,既是商業化,賺錢同時也是繼續鞏固和加強品牌。媒體最有價值的就是品牌。對于媒體這一塊業務來說,品牌完全是生產力,品牌是能變現、能變錢的,所以核心圍繞這個來打。
男女讀者各占一半,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廣告
Q:金融八卦女的競品有哪些?
俞鯤:競品不好說。你看我們是金融八卦女,你說財經的號有沒有?也有。你說純粹是娛樂八卦的?那娛樂號多了去了,我們肯定不屬于這個。對女性來說,我們又沒有那么女性的視角、小資情調,我們的讀者分開來看,男女幾乎各半。
有時會說我們是男性的視角、女性的立場。如果純粹是女生的視角,可能對于純金融方面關注的會少一點,比如二級市場、股票證券這些東西,我們也經常寫這些內容。還寫政治經濟的八卦趣聞,也是與讀者有關系,要滿足各類的讀者。包括金融機構里大機構的高管,包括監管機構的一部分領導,也都是我們的讀者,內容上滿足不同讀者的口味。
Q:目前賺錢的方法主要是廣告和增值服務?
俞鯤:廣告和社群的增值服務。當然還有一些內容制作,我們畢竟是內容生產團隊,也會接一些別的客戶委托給我們做內容。
Q:現在廣告占營收多少?
俞鯤:廣告占營收50%以上,還是一半多。
Q:金融八卦女的廣告主有哪些企業?
俞鯤:大體所有媒體都差不多,銀行、汽車、高端的旅游定制,消費類的。但是快速消費品沒有那么多,像康師傅飲料就跟我們讀者可能不相符。我們相對比較精準的高端人群,還有像銀行的信用卡中心,直銷銀行的平臺也挺多的。
我們的用戶比較精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給91去做用戶推介的時候,91現在固定平臺用戶的固定存款大概人均20萬了,一個普通銀行的零售業務其實是根本沒有這么高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也就平均一兩萬。余額寶是貨幣基金,余額寶可能人均就幾千,但是用戶特別多,它是這么一個概念。我們就相對比較高端。比如說一個銀行的私人經營部門,跟我們的用戶高度重合,找我們比較多。汽車也挺多的,希望我們組織客戶試駕,搞這樣一些東西。
有人說我們是一個金融領域,把我們歸到那一類里,其實我們也不是。我們這群比較高價值或者高凈值讀者的人群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興趣也好,調性也好,共同的價值取向也好,是這么一圈人。
線人機制是怎么運作的?
Q:你覺得平臺上最有影響力的三件事是?
俞鯤:都不只三件。八卦一點的,奶茶那個事,當時我們扒的,不承認,第二天婚紗曝出來了,那是我們扒的。
行業里面的,當時光大烏龍指,當時微博上跟的時候,我們的觀察員,或者是我們的老記者、線人,就在辦公桌底下給我們發的微信、照片,那時還是微博。
其實行業里面就多了,包括有時監管部門對哪個企業下監管函了,或者內部有一些圈子里的事情,很多是我們曝出來的。
社會民生一點的,比如民生銀行的辦公室職場性騷擾事件。稍微社會性或者是女性保護一點的話題,當時我們從這個角度寫的,真的不是當一個狗血曝料寫的,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這個就比較符合社會的話題,或者是大眾的立場。
Q:金融八卦女的內容有什么特點?
俞鯤:我們早上有早報,我們早報的語言風格大家也覺得挺金融八卦女的。我們也有下午茶、夜讀,各種特色欄目,這些欄目的文章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我們在內容生產這一塊還是不斷加強。
大家都做視頻,比如說像街訪、讀者訪談、脫口秀,我們專門做了一個介紹女性的專欄“北上廣深女子圖鑒”。專門采訪市場中比較優秀的、比較有特點的女性,或者說她做的東西有自己特色代表,是有一種氣質的。
我們每周都有這個專欄,一個禮拜采訪了十幾波人,這是我們的一個特色欄目,還是比較有特點的?;旧鲜菄@著金融、財經的,女性的視角稍微多一點。八卦是一種風格,是一種代表有趣的態度和風格,但不是真的我們多么八卦。有一些內容的料,但主要是代表態度和風格,比較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視角。
Q:你們線人整體的機制是怎么運作的?
俞鯤:我們不是社群嗎,有的是給我們寫稿子,有的是給我們提供線索,我們叫“行業觀察員”,有事就告訴我們,他可以投稿在我們群里,或者是給我們編輯發信,這都可以。我們還有曝料區。有的時候不一定每件事都是大家理解的多么的猛料或者是什么,有些就是因為我就是這個行業中的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大家生活的圈子里,每天都是這樣的資訊和信息。
而且金融行業,為什么我們做社群,有曝料?金融行業是靠信息和人脈推動的比較強的行業,當然同時它是一個高度管制的行業。所以,確實信息有的時候蠻重要的,人脈也蠻重要的,我們的讀者天天在這個行業里面做這些事情,無論是做證券的還是做比如創投,說實話信息還是很有價值的。
大家也比較八卦,八卦是一種職業需要,因為你得了解這個商業信息,你得掌握這個行業的動態,包括有一些投資的信息,包括有一些監管的動向、國家政策的變化。所以,本身可以說我們的讀者就是對信息比較敏感的,信息對于他們來說確確實實是有價值的。
所以,我們這個八卦會比純粹做娛樂明星八卦更有價值、更有高端的粉絲,因為這是有道理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所以我們為什么做沙龍?我們做單身會交友,為什么這些很火呢?大家的職業特點就決定了,你也得做圈子,哪個行業都這樣,金融行業尤其是這樣,這是我們讀者的特點。包括我們搞的相親會,拉一個群,本來是讓大家進去相親的,結果進去看很多人都在談生意。
Q:粉絲曝料,有報酬嗎?
俞鯤:有線索會有,寫稿子的我們還有稿酬。不一樣,線索是線索的錢,稿費是稿費的錢。
首先是第一手的。比如說他在哪個小媒體看到了,或者是比如他在什么無秘上看到了,他把這個信息扒過來貼給我,告訴我一個我不知道的事。但是如果哪兒都沒有,就是他身邊的,價格就高一點。
爆料內容我們有一個不太成文的標準,但稿費很成文,稿費就是按閱讀量來,我們畢竟是新媒體。比如一個觀察員寫的清華女碩士3000元起找工作的文章,就是我們最近支付稿酬最高的一篇。
除了職場,時下的社會熱點也會涉及。《人民的名義》在所有的公眾號里邊,一個星期培養了好像是50篇還是60篇的十萬+。這一個月,就像當時每有一部熱門的劇或者是共同的社會話題,自媒體圈子的GDP都被拉高,大家的閱讀量、關注度都是熱點,但是這得看角度。
Q:介紹一下現在整個團隊的規模?
俞鯤:我們傳媒這邊是30個人,我們的內容創作團隊還是主體。有一些直接跟我匯報的,比如分別對口我們將來的新媒體的眾創空間,包括我們一個文化品牌IP怎么做一些落在實體上的事情,比如延慶那邊可能有好的民宿,包括我們自己要拍電影、做網劇的時候,我們也在看北京市內比較好區位的影院,可以和他們做合作,把它無形的資產和有形的場景,我們給它結合起來。
因為本身這些用戶有一個落腳點,這些文化娛樂產業、附加值比較高的,在實體經營里附加值相對比較高的,肯定不是實體里面附加值比較低的。
自媒體和傳統媒體未來可能都叫新媒體
Q:現在自媒體這么火,也有內容創業風口這樣的說法,以后自媒體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趨勢呢?您怎么看?
俞鯤:這個很有意思,就像三年前,我接受采訪的時候會聊到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如今這種區別在越來越小。銀行開網絡銀行、直銷銀行,網絡公司自己去拿金融牌照,最后是一樣,只不過力量的雙方,起步基點不一樣的雙方,共同去促成了這個行業的變革和創新。講所謂互聯網+也好,加完了本身還是這個行業。
自媒體、新媒體都是媒體和內容的生產者,也是一樣的。傳統的門戶網站現在也搞兩微一端。我們有了互聯網的媒體以后,我們也想著要不出本書,我們要是有個雜志刊號,是不是感覺布局能更豐富一點?在互聯網起家的這方面比較快,比較貼近于讀者,互動性更好一點,或者在發展的階段,它的爆發式的速度,因為借助了互聯網就起來得快,嘩嘩漲粉。
而傳統媒體的運作方式,成熟的價值觀,采訪、原創、報道的能力,這是值得新媒體來學的??隙ㄊ窍嗷サ娜诤?。包括現在我們團隊也在找媒體的同事,我自己雖然是做互聯網這么多年,但是我最早在雜志社也上過兩年班,許澤瑋許總在新浪門戶網站,跟陳彤一起工作,陳老大帶的兵,都得是相互融合,共同發揮優勢,最后這個行業做下去以后,現在有些成功的號,有的干脆就是媒體的主編出來做的,好幾個都是這樣,例子太多了。
后面肯定是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最后一起變成媒體這個行業升級的一個新的形態,最后就是新媒體,就像我們那時說互聯網金融一樣,最后就是新金融。當時91跟銀行合資去搞學校銀行,當時說這個算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金融?沒有了,就是新金融。新金融、新零售、消費升級,我們這也是行業的內容生產能力的一次升級。
下一輪融資正在談,會有一家比較大的國有資本
Q:這輪融資中,是陳彤先接觸的你們,還是你們先接觸他?這個過程能介紹一下嗎?
俞鯤:最早就認識,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他一直有關注我們。
許澤瑋那邊,原來在新浪就是同事。特別是做財經內容的時候,說實話從當時陳總編團隊的管理風格,或者是他們的運作方式,我們還是學習和汲取了不少東西。因為最開始新浪只有十幾個人的時候,就是24小時新聞播報,他是那一代財經門戶里邊的標桿,一直交流沒斷過,風格也是受到很多影響。
到這個項目的時候,陳彤是很早就關注了,大家就聊起來,我們邀請他過來看一看我們的團隊,既可以說是業務上的指導,但我們也希望他能夠參與,大家在一起了,就知道更多了。就像馬云見特朗普,說你們倆誰見的誰。馬云說我接到一個電話,特朗普說跟我聊聊,我覺得可以聊。
Q:下一輪的融資目標是多少?
俞鯤:正在談,一家相對比較大的國有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