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數:5177字
文案:小布學姐
審核:Freya學姐
圖文設計、排版:Freya、北北
寶子們大家好,相信大家近日也已經關注到了韓國梨泰院的踩踏事件,花一樣的年紀就此隕落,著實令人難過,在此對出事的所有同胞還有友人表示萬分惋惜、痛心。因此提醒同學們出門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希望以后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不要再有這樣的事件發生了!
那么今天,學姐就此次熱點事件帶大家用傳播學視角來進行解析,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01、事件梳理
2022年10月29日晚,韓國梨泰院舉行萬圣節派對發生嚴重踩踏事故,有超10萬人參加這次萬圣節聚會據韓媒報道,超200人傷亡,已造成151人死亡,含22名外國人,82人受傷,其中更有4位中國公民死亡。據目擊者描述,踩踏事件發生在某酒店旁狹窄下行的胡同內,前方有人跌倒后,后方人流跟進鞥,造成嚴重踩踏。
韓國首爾警察廳當地時間10月30日晚間通報,截至當天18時,又有一名女性在梨泰院踩踏事故中因受傷過重而死亡。至此,29日晚梨泰院踩踏事故中的死亡人數已升至154人,另有130多人受傷。這是自2014年“世越”號客輪沉沒事故發生以來,韓國發生的最嚴重的公共安全事故。
一時間,“梨泰院踩踏事件”登上了各大平臺熱搜,引發了網友們的密切關注以及熱烈討論,還有沉痛的哀悼。
02、從傳播學視角進行解讀
一
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
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是傳播學新聞報道中的一個分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根據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安全以及社會安全事件,此次韓國梨泰院發生嚴重踩踏事故正是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
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報道是具有一定難度的。
首先,由于事件本身所處的環境、因素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未知影響,導致報道條件多方受限。與網絡媒體及自媒體成文速度快相比,傳統新聞媒體的報道難度大大提高,需在確定信源可信性的前提下方能形成報道。因此媒體在對于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時,要做到二者時效性與真實性兼顧;
其次,媒體在進行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時,要注意對負面消息的把握尺度問題,在災難性事件中找準報道方向,在進行準確報道的同時,注意人文關懷,不造成社會負面情緒的滋生,在弘揚社會主義新聞價值觀的同時,傳播正能量因素。
近幾年,國內突發公共事件中由于其不可預知性給新聞報道帶來極大挑戰,網絡報道容易失實,缺乏公信力。對此明確提出以全景式報道為主導,兼具深度思考和人文關懷、勇于創新的報道策略,為主流媒體報道實踐提供思路。
二
國際新聞報道
國際新聞報道,是超越國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聞,或國際新聞是新聞在國際間的流動”。與新聞報道相同,國際新聞報道的要素依舊是——事實、媒介與受眾。隨著智能傳播的快速發展,國際傳播環境也發生相應變化,國際新聞報道的特點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革。在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傳播下,將新聞報道與技術結合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算法技術挖掘、分析數據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生產傳播鏈條,在報道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通常來說,國際新聞報道有三種常見的模式:
(一)“向中國說明世界”的國際新聞報道,主要通過本國媒體向本國受眾進行傳播涉及境外發生事件進行事實報道;
(二)“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對外新聞報道,主要通過本國對外媒體向境外受眾傳遞將 國內事實;
(三)“向世界說明世界的”世界或全球新聞報道,主要通過國際化媒介將全球型事實、傳遞給國際社會受眾。
在進行國際新聞報道時,還應具備細節意識,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細節意識是新聞工作專業度的重要體現
在一個全球化的新聞語境中,簡單地復述新聞已經不再是國際新聞報道的優勢所在。新聞的專業度首先必須要準確還原事實,客觀呈現事物發生發展過程,而細節意識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就如同錦上添花。
(二)細節意識是彌補宏大敘事的一種重要工具
國際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新聞常常遭遇宏大敘事。記者在使用有限的話語描述宏大的異域故事時,常常因為重視國際大背景、國際關系和國際政策,而忽視了文章的易讀性或者通俗性。國際社會的環境風云變化,這就需要報道者用細節展示彌補宏大敘事帶來的缺陷。
(三)細節意識也是轉變國際新聞陌生感的手段
細節意識是轉變國與國之間陌生感的重要手段,細節意識讓陌生和冰冷的國際新聞變得親切,讓讀者有理由繼續閱讀和收看。能否充分挖掘細節,才是國際報道和讀者觀眾發生直接關系的一個理由。否則,在一個未知的國度,發生了一件聞所未聞的事情,對于讀者來說是缺乏吸引力。
塔奇曼曾說過: “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功能是告訴我們想知道、需要知道,以及應該知道的消息”。隨著中國與世界距離不斷拉近,國際新聞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新聞價值,我國社會對于國際新聞的需求不斷增加,國際新聞報道在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和塑造其“世界觀念”上有重要作用。
此次梨泰院踩踏事件,不僅體現在韓國當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全力搶救以及奮力報道,同時,來自世界各國的新聞媒體也對此事進行了報道,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聞的即時性得以實現,同一時間,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束迅速卷席世界各地的熱點榜,各個國家各大媒體都對此事進行即時的報道,全球的受眾也都密切關注著整件事情的一舉一動,也在全網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當然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友人們也都紛紛對在此次事件中遇難的朋友們表示哀悼、惋惜。當然,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報道方式,由于地域差異、文化差異、側重點把控不當等原因,在這種即時、突發性的新聞事件報道中,也極易出現新聞失實、新聞輿論失焦的情況。
三
跨文化共情傳播
共情傳播,即個體在面對群體情緒情景時參與信息接收、感染、表達、傳遞分享的行為過程”或“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共情形成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交流、溝通、傳播過程,離開了交流、溝通、傳播就難以形成共情,而共情的表達更是一種傳播過程。
跨文化共情傳播可以視為一種能力、一種反應、一種現象,但只有當他被理解為一種可以具體實踐的傳播模式時,方具有可習得性與可借鑒性,對于解決國家形象建設、國際交往能力建設等現實問題更有切實意義。我們倡導的國家跨文化共情傳播,是共識傳播與多元客體的利益與關切,努力達成對中國總體形象的最大共識,讓國際間認識的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使受眾對中國形成一個總分融合、真切可感的認知系統。
事故發生后,立刻在中國社交平臺引發廣泛關注,像“微博”、“抖音”平臺關于#韓國梨泰院踩踏事件#、#韓國梨泰院傷亡情況#的詞條更是熱搜不斷。眾多個體共情的形成需要一個大的環境條件。心理學界把這個大的環境條件概括為情境。情境就是在一個給定的時空場域中所展現出來的整體境況和環境條件,包括所有事物或信息,它能夠影響或決定個體的情感、情緒及認識、判斷。除去對于在韓中國留學生的熱切關懷外,對于韓國人民的深切同情更是引發中國人民對此次事件強烈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博、抖音平臺對該事件的報道)
四
新聞真實報道與人文關懷的平衡問題
(一)把握新聞真實的大原則
隨著事件發生引發人們極大關注后,因信息傳播的渠道、方式都并非全出自官方,為急于搶占熱點頭條,假新聞、流言層出不窮,在網絡輿論大環境下,新聞真實性該如何保證?報道速度變快的同時,如何更加準確呢?
新聞專業人員必須奮起捍衛新聞真實, 嚴厲查處虛假新聞, 不斷增強媒體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 自覺堅持正確導向, 牢記社會責任, 維護新聞真實, 提高媒體公信力, 并以此保證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這不僅是黨和人民的要求, 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在網絡輿論大環境背景下,除去嚴格監管官方輿論場,民間輿論場也應是守護的陣地底線。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強化自媒體自律, 完善制止虛假新聞的長效機制, 從各個環節進一步完善新聞制作流程和管理規范, 落實防范假新聞的措施。
(二)主流媒體應該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
在新的輿論環境下,真實性依舊是新聞報道的生命,而報道準確是新聞公信力的保障,在進行社會熱點事件的傳播報道中,真實性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往往要比速度更重要。在社交媒體時代下,受眾早已習慣于接收碎片化的快速消息,早已不再滿足于信息的及時與海量化,他們需要掌握的是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以及確保事實真相。
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在此更應該起到輿論引導作用,就此成為引導輿論走向、占據傳播主動權和堅守輿論陣地底線的關鍵。反應快速,但莫隨波逐流;力求事實,堅守新聞理念,這是主流媒體在新的輿論環境下的核心傳播理念。
(三)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問題
越是在信息碎片化時代,越應該對輿論環境謹慎引導,在滿足新聞報道客觀、真實的前提下,也應注意保護群眾的隱私,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在此件事件的報道中,看似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背后牽動的是一個個家庭,新聞報道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前提下,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人文關懷,盡可能照顧到涉事家庭,展現新聞媒體是有溫度、懂人情的,而非是機械化的操作流程。
以2014年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為例,在進行新聞事件報道的過程中,媒體也應該注意把握新聞事實及媒介倫理之道;在注重新聞事實的前提下,也應注意其中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媒體的責任與義務。
?
說在最后
從傳播學視角分析和解讀此次事件,相信同學們會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韓國首爾踩踏事故向韓國總統尹錫悅致慰問電,同時韓國總統尹錫悅宣布進入國家哀悼期,進行降半旗默哀,韓國大型娛樂公司SM也宣布暫停萬圣節活動。相信之后也會有新的政策或規定來避免同類事件的發生,每一個新出現的規定背后都有一條血淋淋的教訓,希望往后一切安好。
逝者為大,最后在此為所有此次事件中遇難的同胞及韓國友人祈福,祈禱傷者無恙!
參考文獻:
[1]“上海外灘踩踏事故”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問題[J]. 王英翠.新聞世界.2015(06)
[2]突發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體的報道策略[J]. 楊悅.青年記者, 2021, (16):50-51.
[3]智能傳播時代我國國際傳播探究[J].張卓. 傳媒, 2022, (5):59-61.
[4]論共情傳播[J]. 趙建國.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21, 第43卷(6):47-52.
[5]捍衛新聞真實,杜絕虛假新聞[J]. 員紅安.新聞采編.2007(06)
Ps: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任何問題,歡迎咨詢我們~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
【學習方法一覽】
丨一些提升學習效率的小絕招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重要專題一覽】
丨丨丨丨丨丨丨
【傳播學教程課后習題解析】
【廣告鑒賞】
丨6月廣告案例積累丨丨丨
【廣告學概論打卡復盤】
掃一掃,添加小助教(高分學姐在線)微信
歡迎掃碼加入我們的QQ交流群
入群請備注:姓名+學校+專業
QQ群號:904786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