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姜萍事件結果通報???
事件概述
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組委會于11月3日發布情況說明,指出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教師王某某及其指導學生(姜萍)在預選賽中違反了規則,導致姜萍的成績被取消,且王某某受到了學校處理。對于賽制和管理上的問題,組委會也表示歉意。
圖源網絡
關鍵詞
輿論反轉、標簽化敘事、社會信任建設
熱點解析
阿里對姜萍事件的結果通報,終于給了網絡上“對姜萍事件后續的‘每日一問’帖子蓋棺定論。與多少事件爆火后爛尾不同,姜萍事件可謂近年來為數不多的經歷開頭爆火、事中常有掛念、事后有回應,且歷經5個月之久依然能引起眾人關注的“網絡事件”。
在通報中,該給結果的給結果,該處理的已經處理,看似各方的訴求都得到了回應,然而在這起過山車中,我們卻看到的更多關于輿論反轉、網絡狂歡后的一地雞毛。
回看姜萍事件爆火之初,我們驚訝于一個普通中專女生在頂級數學賽事中展現出的非凡才能,通過姜萍這個人的縮影,看到一類人,一類出生、背景、資源一般,手里沒有牌子沒有優勢但依然堅持興趣、勇于專研的人;更寄希望于通過熱點事件,推動教育資源與教育體系改革,讓有天賦異稟的“專才”同樣能得到挖掘和培養。
然而,隨著而來的是對姜萍的質疑,從其專業及學歷到其書寫板書,從其導師能力到達摩院的賽制,都難以逃過或大眾或學界業界精英的審判。事件走到現在雖已然蓋棺定論,卻不免讓人看到互聯網背后的眾生相。
網絡事件如何進入公眾視野,無非是反差、反常規,姜萍事件的恰恰符合事件爆火的劇本要求,當有心人刻意制造熱點事件,引來的往往是無數蹭熱點、追熱點、試圖分走流量一杯羹的網絡行為,這從之前的“貓一杯事件”“胖貓事件”等都可窺見一二;而人紅必被扒、人紅必遭質疑的互聯網“造神與毀神”的預言也毫無意外的在此事件中重演。
在互聯網狂歡背后,可以看到的是人的“情緒化”直白表達。在互聯網場域中,新媒體傳播的情緒已經被打上了社會化烙印,或憤怒、或怨恨、或焦慮、或發泄,網絡成為負面情緒的集合體。針對姜萍質疑的言論往往帶著情緒宣泄的意味,“主觀化自我表達“”認知偏執“盛行,也催化了當前觀點極化的“啞鈴型”輿論場。
當下我們很強調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中很重要的部分便是質疑能力、思辨能力。站在上帝視角看,當初網民的質疑現在來看似乎并非全無道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具備較高媒介素養的體現。然而,無論質疑是出自理性分析還是無端懷疑,都通通被打上“情緒化發言、見不得人好”的標簽。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網絡情緒化特征不僅體現在網民的非理性發言,同樣也體現在對理性言論的零容忍以及網絡共情能力的缺失。當后真相話語表達多追求情感宣泄而不注重事實真相,理性討論空間越逼仄,情緒宣泄在對話中將更加占據主導地位,輿論場將愈發呈現出“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現象。
在質疑姜萍的熱點事件解析時,我就寫過,當下頻頻質疑、共情力缺失的網絡環境,需要思考的是社會信任體系的崩塌。公眾從習慣讓子彈再飛一會,到質疑再質疑,到理性質疑依然會被情緒化裹挾,輿論反轉帶來的是網民行為的無所適從,站邊發言不行、合理質疑也不行,唯有事件水落石出方能分出勝負與雌雄。只是這其中多少被惡意中傷的網友和多少已然收不回來的情緒化發言,早已散布網絡,成為互聯網一地雞毛和社會信任體系重建艱難的罪證。
而在姜萍事件輿論反轉的背后,不少網友提到,媒體也是此事件推波助瀾的責任主體。按輿論發酵的路徑看,事件的爆火確實離不開媒體甚至主流媒體的參與報道。誠然,如何在熱點事件中強化審核、在互聯網層出不窮的熱點事件中堅守事實又能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成為媒體的必答題?;蛟S在“貓一杯事件”“姜萍事件”后,媒體也更應該對熱點事件抱有更加慎重的報道態度,在常規報道后更應深挖事件的更多面,雖不必一定給到最終結論,但也應在網絡亂象中給與公眾更多關于熱點事件的細節、信息和冷思考。
事件二:黑龍江一景區將推出“流放寧古塔”項目
事件概述
日前,黑龍江鏡泊湖景區計劃推出沉浸式旅游項目——流放寧古塔,該旅游項目主要沿著古人流放路線設計,將結合游客需求推出雙人加鎖供情侶、朋友使用。(新京報評論)
圖源網絡
關鍵詞
文旅創新與歷史尊重、苦難娛樂化、消費歷史
熱點解析
流放寧古塔項目以清朝時期的流放制度為背景,計劃通過重現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景點橋段,讓游客體驗被流放寧古塔、從繁華都市到邊遠地區流放的感覺。
寧古塔項目推出的消息一經證實,便引發網友眾多關注和討論。有人認為,該項目情緒價值拉滿,是最適合中國人的cosplay;也有網友表示,流放是一種懲治犯罪者的刑罰,講古代刑罰移植到現代旅游項目中,可能消解歷史的嚴肅性,影響公眾觀感。
可以看到,當下對于黑龍江寧古塔的爭議在于,流放制度意味著困難與壓迫,而旅游項目則主要以娛樂為目的,是否已然超過了娛樂的邊界,而成為對歷史的輕視與不尊重。要知道,在古代被流放寧古塔、流放于冰天雪地之間,是一種極其嚴酷的刑罰,動輒遭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失去性命。將其變成一種輕松愉快地游玩活動,難免會給人一種戲謔歷史的感覺。
近年來,發力文旅已然成為眾多城市、文旅局長們競相角逐的陣地。從去年初文旅局長們內卷宣傳本地旅游陣地,到淄博燒烤出圈,再到爾濱爆火,狂飆的文旅產業催促著城市旅游產品的挖掘與開發。黑龍江在今年年初時,確實吃到了文旅紅利。從東北凍梨到人造月亮,從商場里設取暖場所到短視頻瘋狂傳播,東北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層出不窮,在創新的背后不難看出城市對文旅的用心與投入。
然而創新不等于無底線,給公眾帶來娛樂也要有邊界。將歷史簡化為娛樂活動可能削弱人們對歷史和苦難的理解與尊重,更有甚者也可能傷害民族情感。
事件三:新華社發文批評AI污染
事件概述
10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警惕“AI污染”亂象》的評論。文章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熱潮讓許多行業和網民受益,但也讓“信息垃圾”導致的“AI污染”越來越突出。針對此亂象,需要各部門同抓共管和全社會共同參與,打造清朗安全的網絡家園。
圖源網絡
關鍵詞
AI污染、互聯網治理
熱點解析
官方媒體的批評文章往往要成為我們新傳考研學子的關注重點,從以往人民日報三批算法推送,到去年人民日報對飯圈亂象的批評再到新華社發布社論,指出要警惕“AI污染”亂象,往往都是當年考試的熱門。
在新華社這篇文章中,其對“AI污染”現象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AI生成虛假信息泛濫。文章指出:有MCN機構利用人工智能程序日產上千篇虛假新聞,導致大量不實信息在網上病毒式傳播;某小說平臺賬號依靠AI“創作”,每日更新十幾本電子書,行文卻邏輯不通、辭藻空洞;醫學論文因使用AI生成的虛假配圖而被撤稿……
從這里可以挖掘出不少相關現實案例,如今年7月,網絡文學平臺“番茄小說”用作者的內容去“投喂”AI,引發眾多網文作者聯合抵制番茄小說AI協議;今年9月,有媒體報道一些從業者集中于固定的地域,利用AI每日生成4000-7000篇營銷號文章。這些文章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卻因為流量可觀、成本極低,故而收入頗豐……而利用AI軟件炮制西安爆炸、成都拆遷分布圖等虛假信息更是隨處泛濫。
相關數據也可以積累起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今年4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近一年來,經濟與企業類AI謠言量增速達99.91%。美國調查機構“新聞守衛”稱,生成虛假文章的網站數量自2023年5月以來激增1000%以上,涉及15種語言。
二是AI污染對AI產業的反噬。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訓練數據的質量。若AI生成的虛假、垃圾內容“回流”互聯網,成為訓練AI模型的新數據,可能導致AI輸出質量斷崖式下降。
三是倫理法規問題。一方面頻繁使用AI代替人腦思考,將可能使人的思辨能力退化,且虛假信息也可能引發公眾認知幻覺與困惑;另一方面。AI制造的虛假內容可能侵犯知識產權、動搖版權規則,相關違法行為還會加大社會治理難度。
因此對于AI污染的治理,新華社文章也提出,要加大對AI學習和生成機制的源頭治理、加強對AI生成內容的篩查監管、提高用戶對AI生成內容的辨別能力,唯有各部門同抓共管和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真正減少AI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護新聞真實性和網絡環境的清朗。
在本篇文章之前,新華社也發過2.2萬字的《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相關挑戰與應對措施論述大家可以積累學習起來!
事件四:老年霸總短劇引發關注???????
事件概述
近日,以中老年群體為對象的短劇在各大短劇熱度榜單中表現突出,如《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后連續五日霸榜第一,抖音話題量已超25億。
關鍵詞
銀發經濟、數字鴻溝、情感需求
熱點解析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4年中國微短劇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微短劇用戶中,40-59歲的人群占到了37.3%,60歲以上的占到了12.1%。換言之,中老年觀影人群占到了大盤的將近五成。
老年人沉迷霸總短劇的背后,一方面有人的普適性需求助推。霸總短劇本質上就“爽劇”的代名詞,爽劇通常包含正義戰勝邪惡、弱者逆襲等情節,這種對人生的把控感和對物欲的極度滿足給人帶來了心理上的愉悅;同時爽劇劇情往往簡單直接,不需要觀眾過多思考,更為輕松的觀看體驗也更適合老年人放松和娛樂。
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老年人沉迷霸總短劇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被忽視、難以在現實中被滿足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說,老年人霸總短劇爆火的背后,絕不僅僅是娛樂消費的簡單體現,更是當前社會和家庭結構變化下,老年人情感需求被忽視的縮影。
現實生活中,子女外出造成老年人獨居現象屢見不鮮,且子女對老人的關心往往體現在身體健康方面,對于情感需求的關注相對匱乏,霸總短劇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填補老年人相對空缺的情感訴求。
短劇的流行一面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滿足了中老年群體的文化娛樂需求。但也要看到其內容質量和藝術品味較低的隱患。當前,市場上不乏打著“中老年霸總”旗號實則擦邊的內容,在規范短劇內容規范、不浮夸失真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并防范中老年人面臨的短劇付費安全隱患。
案例一:利用AI軟件生成“四川啟動2.15萬億拆遷項目”的虛假信息
事件概述
10月底,網上出現關于“四川啟動2.15萬億拆遷項目”“成都大規模拆遷,有人一夜暴富”等信息,引發社會熱議。對此,成都市住建局等部門已對相關情況進行辟謠。(新京報評論)
熱點解析
AI造假、重大政策誤導信息、互聯網治理
案例二:不招疫情班學生涉嫌就業歧視
事件概述
據封面新聞報道,近日,一名2024屆畢業生發文,在某招聘軟件上與一企業負責人溝通時,被對方如此回復。記者向該負責人求證,對方承認不接收2022屆至2024屆畢業生,并表示“疫情班”是部分企業、老板間交流的口頭語。(新京報評論)
熱點解析
就業偏見與歧視、招聘刻板印象、單一篩選指標
往期推薦
END
沖刺復習沒方向?以熱點為導向,帶你拆解200+道題目的思路!精準狙擊,沖刺上岸
▽
鞋廠24級最新喜報出爐
點擊圖片查看喜報詳情
明年的上岸錦鯉就是你
喜歡文章記得一鍵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