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主演《安家》:這部劇很不職場……
文/晏凌羊
電視劇《安家》我追看了幾集,感覺劇情稍微有點假,但想到《蝸居》被禁、看到《安家》開頭字幕里說的“劇本扶持計劃”之類的,又表示理解。
編劇估計也沒辦法,因為這些劇必須要正能量。
而現實中房產中介的職場生態,不大可能那么和諧。誰開了單,全門店的人一起去慶祝這種事兒,極少發生,同事們能不嫉妒你就算不錯的了。每一間門店,人員流動率極高,甚至連門店本身都可能隨時挪地兒、關門。
中國的房產中介只是中介,不是專業經紀人,大家都只奔著錢去,加之客戶需求多變、競爭又激烈,干這一行的,急功近利者多,吃相不好的人大有人在。
早些年,我們上網一搜中介,總有人在吐槽他們“黑”。
就拿我自己來說,第一次買房時也著了他們的“道”。確定好房子后,去到房產中介,幾個人圍住我,七嘴八舌逼我簽署中介費協議(我和中介簽的,不是三方協議),而且以著急下班為由,根本不給我仔細看協議的時間。
那時候我沒啥社會經驗,為人又有點軟弱,急急地簽了,簽完以后才發現他們在協議中約定:不管是否成交,中介費都必須要付。而且,必須要在他們指定的按揭公司做按揭,必須要在他們指定的銀行做首期資金托管。
第二天我提出異議,還差點被房產中介威脅說要打我。好在后來跟上一個業主簽約、成交比較順利,沒出什么麻煩。
那次跟中介打交道之后,我對房產中介的印象很差。他們是如此的惟利是圖,只要有錢賺,什么職業修養,什么道德操守,什么忠義禮信,什么同行友誼,統統都可以拋在腦后。
到了我賣房和第二次買房的時候,廣州房產中介行業已經被ZF規范過幾輪,簽署的三方協議也是ZF審核過的合同。
這回,我跟中介打交道,總算沒那么難受了。
我是這么認為的:一個行業,如果底薪少得可憐,那么他們在抓到目標客戶時一般也不會手軟。
房產中介就是這樣的。
每一個中介,花時間、精力、體力、電話費帶你去看房。大夏天的,他們汗流浹背地陪你看完一套又一套,但最終你很有可能不買,白白浪費人家很多時間。房產中介免費帶人看房所產生的服務費用,最后是由最終買房的那一個客戶來替自己和其他看了沒買的客戶買單。
之前有個房產中介app推出來收費看房服務,每次看房收費5-10元不等,如果有成交,中介費只收0.5個點,但后來這個事兒沒搞成,因為免費看房服務太多了,大家都愿意找免費的。
結果呢?免費的就是最貴的,免費帶你看房是真的,但真成交了一般需要你支付2-3個點的中介費。
講真,我覺得這種收費看房模式還挺好的。
拿一百萬的房產為例:
看房者看幾十套房子,先支付幾百看房費,最終看中了一套,成交,中介費五千,加起來不到六千塊錢。這樣可以增加那些不想買房但總想跑去看房了解市場行情的人的看房成本,中介也在帶不同人看房過程中得到了相應的勞動報酬……
如果看房免費,中介可能半個月都沒有任何收入,最后終于抓到一個愿意買的,勢必想要對自己前段時間做的無用功要點補償,那么,中介費就很貴,看房者可能需要支付兩到三萬。看房者覺得這個價格貴了,很有可能跳單或繞開中介直接找原業主,結果雙方都鬧不愉快,導致看房者與業主、中介人際關系緊張。
不過,一個行業,一旦起初就開了初期免費服務的口,后期想回歸理性非常艱難。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我們只能任由房產中介的執業狀況是目前這樣子了。
《安家》這部電視劇若全部是現實的反映,那就是紀錄片了。它需要制造戲劇沖突,才有人買賬。
房似錦能把跑道房賣給海清演的宮醫生,是因為她重新設計和裝修了房子。作為店長,她可能有這樣的權限,能動用公司的金錢、資源做這樣一件風險高的事,而“老油條”沒這個權限……這并不能說明房似錦在賣房子方面比其他人更高明、更專業。
我記得以前我一個上司就評論過兩個記者的專業水平,他說A比B專業,B看起來啥事兒都拿不出個主意。我提醒他:A是副主編,B只是普通記者,兩個人可動用的權力、資源完全不一樣,A可以直接拍板,B得先去請示匯報才能回復我們。如果B坐在A的位置,我覺得她也一樣能帶給你專業、敢拍板的印象。
《安家》這部劇中的土豪們,感覺一個比一個傻、不真實。
有專門買兇宅的土豪,買了以后每天出門發現門口有狗屎,一聽中介們說那是要撞狗屎運的表現,立馬喜笑顏開,可是,如果土豪只有這么點智商,他的萬貫錢財是從哪兒來的呢?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非常多信“大師”的土豪,但他們找的“大師”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找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替你去死”或是“買兇宅”的主意的。
也有土豪(郭濤飾演)跑到門店里,當著所有中介的面談論自己包養了小三的事情,可事實上他根本不想離婚,而且,他的妻子跟門店工作人員很熟。按理來說,不想離婚的土豪在面對這種事情時,是很低調的。
還有土豪專門花時間去戲弄欺負房似錦的中介,讓中介帶著他到處去看房,接著他再提一些刁鉆的要求……可現實生活中的土豪,哪有那么多空呢?人家浪費掉的每一分鐘,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他跟房似錦的交情,也遠遠達不到他能為她浪費那么多時間的地步。
我比較喜歡房似錦這個人設。
她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是家里最多余的“老四”,剛出生就差點被扔到井里,因此取名“房四井”。
她一路憑著一股子韌勁,在職場上表現突出,殺出了一條血路來。在職場中,她很少有多余的、不必要的情緒,眼睛只死盯著自己的目標。
哪怕被客戶扇了耳光、被同事排擠、被其他女人罵狐貍精,她依然能快速平復情緒,當什么事兒都沒發生似的,立馬帶新客戶去看房(換其他人,估計要哭上好幾天了)。
與同事相處,她也不怕得罪人,大有“佛擋殺佛”的架勢??删褪沁@樣在職場上可以六親不認的人,居然會被自己的親媽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挾,這點我想不大明白(可能伏筆埋在后面)。
按理說,人的品格是一以貫之的。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的人,在生活中一般也界限感分明。樊勝美會被父母要挾我信,房似錦也這樣,我覺得有點點牽強。
接下來,我估摸著房似錦應該會和徐文昌走到了一起。這兩人,一個有圣父病,一個雷厲風行像滅絕師太,倒也互補。王子健最后應該和朱閃閃在一起了。
而我從房似錦身上學到的一點是:做事要緊盯目標,不要讓多余的情緒成為自己追求目標路上的攔路虎,因為大多數時候它只是一只紙老虎。
六六一直是我喜歡的編劇。在國內編劇界,她應該是第一梯隊的。我最喜歡的她的劇還是早期的《蝸居》《雙面膠》。她的劇有一大特點,就是看起來不卡頓,情節比較流暢,人物性格也比較鮮明,劇中小人物的心酸很能引人共鳴。
這劇過后,或許人們也會對房產中介們多一些理解和體諒吧。
干哪一行都不容易,都別因為自己兜里有倆錢就對別人缺乏最起碼的尊重。
《安家》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人》,但日劇只有短短十幾集,這個劇拖到50來集。
我感覺,這幾年國產劇越來越拖沓了,資本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大量注水,反而影響了質量。
以前韓劇也拖沓,但這幾年人家越來越精簡。
真希望國產劇能有一款精品短劇暢銷、爆紅,這樣,愛跟風的制作團隊或許會陸續跟進,讓拖沓劇慢慢失去市場。
這幾年,我一直希望能看到一部像樣的職場劇,可惜一直沒等到。
《安家》隔壁那部《完美關系》,更是讓人無力吐槽。
佟麗婭就不說了,浮夸的演技差點敗盡了在春晚舞臺上積攢下來的好風評。
黃軒呢?一演職場劇,就有說不出的別扭。
黃軒演電影,演啥都好看,演啥都想讓我撲上去狂啃他一頓。
他演古裝戲也很仙,比如《羋月傳》《妖貓傳》,有種“君子世無雙”的感覺。
但是,他一演現代職場劇,我就覺得他很欠湊,想跳起來打他。在《親愛的翻譯官》里是如此,到了《完美關系》里,還是如此。
我覺得黃軒的氣質就只適合演那種被人虐得很慘的、被社會毒打過的角色,不能演霸總。
你看他演《芳華》《推拿》,多好;乃至演《只有蕓知道》,也還不錯。一看他心碎、倒霉,我恨不能把身上所有錢都給他。
他一演霸總,就讓人只想高呼“完了,變油膩了”。
我只想召喚神龍,讓明道、阮經天回來換下他。
唯獨陳數,氣場全開,還頗有幾分看頭。
但是,因為劇情的關系,這部職場劇確實很不職場?!栋布摇肺疫€能看得下去,這部直接棄劇了。
我看的陳數的第一部電視劇是《鏗鏘玫瑰》,算起來,那應該也是一部女性職場劇。
那會兒覺得她拔槍的動作太颯了。她飾演的是一個警花,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上司關于“女警不行”的刻板印象,看得我很燃。
但或許是化妝問題,或許是沒整容,陳數在那部劇里面,臉型是方的,又梳了那么個發型,讓人完全沒辦法把她和后來的樣子聯系起來。
到了演《暗算》《鐵梨花》《傾城之戀》時,她的面部線條變得柔和了起來?!惰F梨花》的成功,也讓她獲得了雙料影后。
到了《完美關系》中,43歲的她演一個職場干練女性,氣場兩米八。演技派演流量劇,能吊打一串流量小花、小生。只可惜,這部劇的劇本、人設也是讓人無力吐槽,遠比不上《鏗鏘玫瑰》。
陳數在《鏗鏘玫瑰》里的女性化造型,其實跟現在的樣子沒有相差太多。那個年代拍電視劇,沒有很牛掰的化妝、打光、后期PS技術,男女主角完全是硬拼顏值的。
當年這部劇在全國創造了比較高的收視率,女主角的表現向我展示了啥叫專業、敬業、不服輸。
起初,刑警隊隊長只把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案件交給女子探組去辦,例如某大款的寶馬車丟了轱轆、某家屬院經常丟失嬰兒衣物等等,他有非常大的性別刻板偏見,但是,女主角她們沒有氣餒,而是用專業和實力讓他們見識到了啥是“巾幗不讓須眉”。
整部劇大部分時間在展示女子組的專業和敬業形象,這點比現在那些只是讓男女主角站出來凹造型的職場劇強多了。
不管是《安家》也好,《完美關系》也好,都不過是以職場為包裝的偶像劇。
真心呼喚能有一部女性硬核職場劇出來啊,雖然眼下管控越來越嚴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