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淘寶發布了關于變更《淘寶平臺爭議處理規則》的公示通知,而這則通知引起了許多業內人士的關注,因為從明面上看,淘寶這次的 " 僅退款 " 功能,似乎是向拼多多又進了一步。那么,究竟怎么解讀淘寶的這次動作呢?不妨來看看本文的分析。
一、淘寶 " 僅退款 " 功能的具體規則
近期,淘寶對外發布了關于變更《淘寶平臺爭議處理規則》的公示通知。
該通知于 2023 年 12 月 26 日正式生效,其中核心變更點概括下來有三點:
在用戶申請退款時,依據 AI+ 大數據能力,來快速做出僅退款或退貨退款的裁定;
賣家超時未發貨后,即便發貨平臺仍支持買家發起未收到貨退款申請、拒收退款申請;
支持 7 天無理由退貨和支持拒收商品,退貨退款相關的運費成本和貨損成本賣家承擔。
具體規則如下圖:
二、淘寶推出 " 僅退款 " 功能的原因
業界普遍將淘寶此舉解讀為戰術上對標拼多多的跟隨動作,各路媒體也紛紛驚呼:
淘寶這是要進一步 " 拼多多 " 化?
其實大可不必感到意外。
理性的商業決策,從來都是深思熟慮,而不是為了給自己貼標簽,或者單純抄襲競對。
淘寶選擇此時修改《淘寶平臺爭議處理規則》,推出 " 僅退款 " 功能,是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1. 歷史原因
淘寶推出 " 僅退款 ",是在卸歷史包袱,也是在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想方設法提升用戶留存。
早年間,百度的爬蟲,可以直接爬取淘寶的商品信息、價格信息,重新聚合排序后,對外進行展示和售賣。
此舉變相架空了淘寶,讓流量可以不依托于淘寶平臺完成瀏覽 + 交易,長此以往,淘寶在電商領域的江湖地位肯定不保。所以,阿里很快就做出了 " 艱難而正確 " 的決定,封禁來自百度的爬蟲,推出了自研的 " 一淘 ",才讓這場潛在的危機消解于萌芽狀態。
而今時不同往日,淘寶 APP 面臨的是更加強大、更加專注、更加年輕的競爭對手。
淘寶 toC 端的 APP 產品與 QQ 類似,是從 PC 端的淘寶網遷移到移動端,搖身一變成手機淘寶 APP,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征戰多年的,有很重的歷史包袱。
加之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一直側重支持商家做生意,產品層面,圍繞商家的入駐、商品、交易、營銷、用戶、數據等模塊,打造了豐富的工具產品矩陣,還形成了堪稱電商行業 App Store 的電商應用市場,將商家的店鋪裝修、促銷、物流等 toB 功能一網打盡。
實事求是的說,淘寶本來就是上一個時代繼承下來的系統,用戶體驗較為陳舊,改動起來難度極大,而且在移動電商基礎的交易售后的功能體驗上,與拼多多、京東本身就有明顯的差距。
很多讀者可能不知道,京東早在 2015 年就推出了 Plus 會員,截止 2022 年已斬獲3400 萬 +付費會員,而淘寶直到 2018 年才推出 88VIP 會員,截止 2022 年僅有2500 萬 +付費會員。
要知道,淘寶 2022 年的年度活躍買家數多達8.9 億,遠遠超出京東的5.8 億。
考慮到淘寶是阿里巴巴電商業務的基石,既要承接站外采買的流量,也要給天貓和盒馬等新興業務分發流量,并且通過流量的貨幣化(向商家收取廣告費 + 交易傭金)來完成流量的變現。
所以,如果淘寶不能留存用戶,勢必會動搖阿里整個電商帝國的基石。
基于此,像 " 僅退款 " 這樣有助于樹立正向用戶口碑、提升用戶留存的功能。
哪怕內部再難推動,哪怕外部可能引起商家的反對甚至流失,淘寶肯定會果斷決策,并且迅速上線。
如圖,僅退款功能入口,處于相對突出的位置:
2. 現實原因
對于上市互聯網公司而言,除了日常的產品運營工作之外,很重要一個工作內容,是面向資本市場做資本運營,也就是市值管理。
隨著電商行業外部競爭加劇,抖音電商 2022 年的 GMV 突破 1 萬億(2022 年阿里 GMV8 萬億、拼多多 2 萬億),拼多多市值在 2023 年 11 月底一度沖破 1924 億美元,趕超阿里(1918 億美元),淘寶內部變革的壓力日漸增大。
" 僅退款 " 功能在此時推出,既是在做常規的產品運營動作,也是在釋放求新求變的信號,做市值管理。
1)產品運營層面
其實 " 僅退款 " 功能,無論從入口的設置,還是流程的打造上,都不算復雜,屬于電商產品中比較基礎的模塊。
核心是要將用戶端、商家端、平臺端各自的功能入口和操作權限定義清楚。
可以用待簽收狀態的訂單,申請拒收 + 退款的流程圖示意如下:
2)資本運營層面
試想,如果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都在討論拼多多市值趕超阿里,關注直播電商不斷分流淘寶的流量和交易,蠶食電商的市場份額。
阿里卻不為所動,上至馬云,中到管理層,下至一線員工,都沒有任何動作,那會是什么結果?
毫無疑問,反超拉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最終,電商江湖座次徹底重排…資本也會用腳投票給新興的電商公司。
阿里肯定不能坐視這種情況出現,即便新興公司崛起的大趨勢不可避免,也要盡力延緩這個過程。
所以,不僅內網上馬云要回應 " 員工 " 的發言,還要高調宣布淘寶天貓換帥為吳泳銘、并且適時官宣推出 " 僅退款 " 功能,引發各路媒體的關注和討論,在 " 雙旦 " 這個全年最后一個促銷節點,借勢為淘寶做一波引流,順便拉升阿里的股價。
三、淘寶推出 " 僅退款 " 功能的影響
1. 對用戶的影響
從目前淘寶 " 僅退款 " 功能的入口來看,仍然是放在【訂單詳情頁】,而不是像拼多多一樣放在【訂單列表頁】那樣突出,并且淘寶發布的規則也明確了,會基于平臺的大數據能力來判定是否允許僅退款。
所以除開極少部分 " 羊毛黨 " 用戶,可能會利用規則的漏洞,發起僅退款來牟利,大部分普通用戶,接觸到這個信息,應該是這樣的場景:
在刷到相關內容的時候,打開淘寶看一下;
直觀覺得對自身會更有利,內心 os(哎喲這次淘寶挺為我著想);
順便在淘寶逛一圈巴拉巴拉。
2. 對商家的影響
其實,淘寶的 500 多萬商家,才是受這個退款新規和 " 僅退款 " 功能影響最大的群體。
因為不管平臺如何運用 AI 和大數據能力來進行裁定,這個功能客觀上就是會便利用戶的退款申請(有效收入減少),且會顯著增加退款率和客服售后的工作量(人力成本增加),進而影響商家的利潤(利潤空間變窄)。
以拼多多的 " 僅退款 " 功能為參照,2023 年 3 月的炸店事件中,因不滿拼多多在售后流程中偏向保護消費者權益,部分商家以消費者身份在拼多多自營店鋪批量下單,并迅速申請 " 僅退款 "。
受攻擊的店鋪因此遭受多重打擊——短期產生的海量訂單讓商品庫存告急,僅退款讓店鋪無法回籠貨款,大量售后申請又讓店鋪的客服壓力驟增。
其破壞性,堪比不法分子對線下實體商鋪的 " 打砸搶 "。
在電商行業發展史中,2023 年商家 " 炸店 " 拼多多也是一次值得寫入教科書的標志性事件,堪比淘寶在 2010 年的 " 十月圍城事件 " 和 2013 年的 " 整治淘寶賣家虛假交易事件 "。
淘寶商家是否會出現類似拼多多商家的攻擊行為,尚待時間的檢驗。
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家對退款新規和 " 僅退款 " 功能是保留意見 + 觀望態度為主。
3. 對同行的影響
不出意外的話," 僅退款 " 功能會繼 7 天無理由退貨之后,成為電商平臺新的標配功能。
淘寶、拼多多、京東 3 家頭部電商平臺中,前 2 家的 " 僅退款 " 功能,上文已有論述。
其實京東早在 2014 年就在自營店鋪推出了 " 僅退款 " 功能,與這次淘寶官宣幾乎同時,京東宣布修訂《京東開放平臺交易糾紛處理總則》,新增 " 僅退款 " 規則,京東 POP 平臺的入駐店鋪也開始適用 " 僅退款 " 功能。
四、寫在最后
互聯網這個年輕的、服務海量用戶的行業,在誕生至今短短的 20 多年歷史里,一次又一次的用事實證明,真正尊重用戶、注重用戶體驗的公司,才能留住用戶的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同時,新貴要挑戰老牌巨頭,靠的其實不是剛猛霸道,而是在關鍵的決策上不犯錯,做出最適合自身的策略,然后保持定力,像跑馬拉松一樣穩步堅持下去即可。
此次淘寶、京東陸續跟進 " 僅退款 " 功能,對標拼多多,從戰術上,看固然是很勤奮的,發文、功能的調整都很快;
但從戰略上,還是很懶惰的,短期的 PR 要多過深入思考配套措施如何跟進,要知道不跟則已,一旦跟進,兩家老牌巨頭,要調動的人力、物力,要做的內部協同,困難比起拼多多都是只多不少!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得從拼多多的 " 僅退款 " 功能誕生的背景說起。
最早拼多多起家是靠農副產品 + 個人店鋪,客單價低到 20 元左右,而且農副產品極易變質,如果退貨退款流程太長太復雜,購物體驗必然很差,最終責任也扯不清;所以只能用表面看起來偏向于買家的 " 僅退款 " 功能,下一劑猛藥,倒逼賣家自我約束。
但這個功能,適用于農副產品之外的品類時,給商家帶來的損失可能就不是客單價 20 元這么簡單了,動輒百元的服裝,甚至上千元的 3C 數碼產品,要一體適用這個規則,是需要做很多的探索和調整的,而且探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
否則,也不會出現商家 " 炸店 " 事件。
可以想象,經過這么多年的迭代,在拼多多的 " 僅退款 " 功能背后,在普通買家、賣家和同行看不見的層面,拼多多已經沉淀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標準化的處理流程(俗稱 SOP)來支撐 " 僅退款 " 功能。
簡單來說," 僅退款 " 功能,遠不只是前文看到的發文、功能界面、流程圖這么簡單,借鑒發文、功能界面、流程都可以很快完成。
但真正躬身入局,去傾聽買家和賣家的聲音,并一點一滴由內而外做出改變,不僅僅對淘寶,對每一個想要行穩致遠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而這,恰恰可能也是互聯網行業無數年輕人踴躍加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