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你去結扎了”……“什么叫為我呀,我又不睡你。”
“我都跟父權決裂了 我還能是loser?”
“你是我課間休息的十分鐘”
“男人不是天生的 是后天塑造出來的”
“戀愛是兩個人共同的決定 一個人叫倒貼”
“你會有勇氣有動力去追求真正的自由”
這大膽生猛的語錄,來自邵藝輝導演的新作《好東西》,11月22日即將上映。
作為《愛情神話》平行篇,《好東西》延續了邵藝輝導演先鋒的風格與獨特的腔調,片中有密集的關于各種當下我們真實討論議題的輕松表達。
給人觀感很靈很鮮,輕盈可愛,又犀利前衛。
在處理兩性問題時,電影處處都是反套路反常規的小點子。
并且,對男性也稱得上友好、包容。
是一瓶男女皆宜的快樂水。(以下涉及劇透,謹慎食用哈~)
01、無論多少種關系,都可以「自定義」
《好東西》中有6位主要角色。
強勢的單身媽媽王鐵梅(宋佳 飾);鄰居小葉(鐘楚曦 飾),樂隊主唱,一個被鐵梅整頓的“戀愛腦”;鐵梅女兒王茉莉(曾慕梅 飾),成熟體小孩姐,主打情緒穩定、語出驚人;小葉的樂隊朋友小馬(章宇 飾),也是茉莉的鼓手老師;鐵梅前夫(趙又廷 飾),“女權表演藝術家”,還有一位“博愛”的精英男小胡(任彬 飾)。
形成了復雜的15種關系,3種非典型的兩性關系樣態。
對鐵梅而言,前夫是過去式,但兩人還能像毒舌家人一樣相處,成為育友;鐵梅和小馬,則是戀人未滿、綁定不深的情感關系;
小葉和小胡,是打了雙引號的“愛情”關系,其實更多是小葉自己在投入和內耗,太缺愛的她把戀愛對象作為自我缺失的投射。
《好東西》中的兩性關系,其實是很當代的親密關系,有一種你我多多少少也經歷過的情感體驗。
片中還呈現了一種很新的“家庭”生態。
“育友”“課間十分鐘”等調侃性詞匯,就是對婚姻/兩性關系賦予的新尺度和新邊界。
比如前夫和小馬“爭寵”的飯桌戲,堪稱兩性反轉。當小葉助推小馬刻意脫上衣秀肌肉,大家跟花絮中宋佳的一樣,直呼“沒見過這樣的戲啊”。男人間的“雄競”,連扔垃圾都要battle,是全片最大笑點。
影片還呈現了很特別的女性友誼狀態。
如果說鐵梅的生活關鍵詞是不去依附,竭力避免依賴任何男人。小葉的關鍵詞則是“缺愛”,內心缺失的總需外界來填補。不論這份愛的補給,是來自小孩姐的陪伴,朋友鐵梅的關愛,還是一個異性不走心的夸贊。
茉莉扮演了小葉的朋友,小葉偶爾當茉莉的媽,好友鐵梅同時扮演了小葉的媽媽,三人在“母女亂燉”中互相治愈。鐵梅重新養了一遍小葉,小葉也幫助鐵梅卸下「全能女人」的枷鎖。而小葉和鐵梅,也仿佛朋友一般,引導茉莉確認了自己的興趣和追求。
影片中互相慰藉、和諧互益的相處模式,拓寬了對各種親密關系的狹窄定義,提供了新的自定義的關系可能。
02、“出走”之后的女人,與女人“出走”后的男人
很多電影尤其是女性題材,一般是女性在故事結局成長了或覺醒了。
《好東西》不是,her story的敘事起點便是覺醒之后。
它也沒有像此前很多電影一樣,將主旨放在女性為何選擇出走上,而是放在女性出走之后的世界。
如果說「為何出走」的困境展演為「舊創傷」敘事,那么《好東西》則是關于「出走之后」的「新挑戰」敘事。
覺醒后的女人和學習過性別議題的男人,會遇到什么新問題?尊重女性的男人,高喊女性主義的男人,女人就會喜歡他嗎?沒有雌競的女性的友誼,是什么樣的?如何教育小孩?
這或許是我們在電影中,第一次不那么沉重地直面這些問題。
因而《好東西》更關注當代獨立女性怎么生活、怎么快樂、怎么挫敗、怎么失落。
電影里沒有刻意表達女性生存的困境,鐵梅獨自帶娃時的艱辛,與小葉“當媽”時的手足無措恰巧形成很好的對比,鐵梅經歷了什么,交給觀眾自行想象。
對母女關系的呈現,也沒有刻板化,沒有大開大闔的戲劇性,無非就是孩子上學放學,居家畫畫,課外活動,寫作文,吃飯聊天這些。
全片最喜歡的橋段是聽聲識物的聲音蒙太奇,大家肯定在這里看哭了吧!
小葉帶茉莉體驗自己的調音/擬音工作,茉莉聽了某種音效,去猜測這是什么聲音?!氨┯辍床恕保缓箅娪伴_始了一段蒙太奇,把小孩聽音猜音,與鐵梅忙碌的工作、家務剪輯在一起。
這是我在電影里看過的,最有創意、最浪漫、最溫柔的母女關系影像化表達。
這里也將當代女性的生活痛點——無法量化的家務日常、很難平衡的工作與生活,以孩子的視角舉重若輕地帶出來。
工作、掙錢、小孩、教育一系列問題,鐵梅看似處理得頭頭是道,堪稱全能女戰士。但她實則不是。經歷網暴后,她開始更誠實地直面自己——她不再恐弱。
最終,鐵梅走出了「全能女強人」的壓力。
這是對于社會中總是強調的完美女強人的一種解構。
同樣,電影也關照走出「出人頭地」壓力的男性的迷茫時刻。
約定俗成的標準下,男人要出人頭地,這種結構性問題也一直在壓迫著男人。
總表演愛女的前夫,他看上去沒什么事業成就,插科打諢地與鐵梅維持著關系,做著網約車司機,又很識趣的支持小馬與鐵梅展開新生活。
“我真的對你很失望。你怎么這么不爭氣啊?!?/p>
前夫哥看似是在說小馬,也感覺像在蛐蛐自己。
這或許也是對男人必須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比女人強的敘事的一種解構。
所以邵藝輝說,女性主義在解放女人的同時也在解放男人。
電影中還有很多可貴的部分,是對其他現實問題的直面。
比如教育制度。片中對小學生學校教育的寥寥幾筆,就諷刺意味拉滿。
關于家庭背景,孩子們寫作文都在內卷出國旅游經歷。而那些按照父母/社會評價體系加入合唱團表演的孩子們,當他們在臺上表演時,臺下的大人卻都在低頭玩手機。
再如子女教育。
孩子要做聚光燈下的「主角」,還是臺下鼓掌的「觀眾」?
針對女兒茉莉發展興趣的問題,我很喜歡電影的一個設計,就是兒童視角落筆。在大人的引導下,茉莉開始學習打架子鼓。首秀后,卻發現自己也沒那么喜歡當主角,她在作文中很平淡地說自己還是更喜歡當觀眾。
電影沒有為了反叛而反叛,也沒有被“女鼓手特別帥”這種反主流的認知所綁架,而是從兒童視角出發,回歸孩子的內心。這里收尾不落俗套,反而更加戳人。
追求愉快的生活方式,追求自我發展,不限于女性或男性,成人或孩子。
婚姻問題,情感問題,家庭問題,代際問題,世俗評判問題等很多問題,《好東西》給出的解法都是反常規的快樂解法。換個視角,平遙也可以是法國,這都是相當包容和開放的,讓人感覺到輕盈又強大的治愈力。
現在的社會,大家有時候都太過焦慮或者太內卷。
但其實無論男女,可以有好多種快樂的活法,包括享受生活、感情和友誼。
女性不必完美無缺,男性也不用背負過多壓力,可以打破兩性壁壘,一起共同尋找生命中真正的好東西。
03、女性導演,與女性情誼
充分活在當代,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好東西。
小到電影海報設計,大到女性角色的造型,如讓小葉cos弗里達,王茉莉cos小梵高,鐵梅cos大法官金斯伯格(邵導的微博頭像就是金斯伯格),我們都能看出,邵藝輝是一個很有“活人感”的導演。
她在社交媒體上有自己的痕跡,她微博的活躍程度還以為沒在拍戲。
她真正了解社交媒體,了解我們這代人關于愛情和性別的文化情緒。所以,她的表達能夠對齊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懂年輕人在想什么、苦什么、掙脫什么、艷羨什么。
于是,《好東西》才能打破了各種條條框框。
一些尖銳觀點的輸出,大都由鐵梅女兒茉莉完成。小孩姐十分成熟,理智與情感結合,更像對未來版本獨立女性的一種描摹。小葉崇拜鐵梅的無所不能,但也心疼她的逞強。鐵梅會整治小葉的戀愛腦,但也理解她對愛的渴望。電影中兩位女主角看似一個堅強一個柔軟,她們擁抱彼此,也是擁抱自己。
這里面,女性友誼、女性魅力、女性美,有很多的解讀空間,也讓我們感覺有很堅強、很明亮、有希望的東西在里面。正如小葉對茉莉的那句「我們不要玩他們的游戲了」,這是《好東西》特別有張力的地方。
電影也讓我們反思,愛情不是必選項,男女更不是必然對立。討論兩性議題不必然要被性別話語主導,其實還可以有很多種輕巧的解法。
前夫哥說“我們已經占據了太多性別紅利?!毙●R回“是的,我們都有原罪?!?/p>
這些臺詞都是用戲謔口吻從男人嘴里說出來的,是一種調侃和解構,但又引人反思性別話語的真正適用性。
以上都是觀眾們每天從短視頻、熱搜話題里反復討論的原生家庭、女性議題、新時代兩性關系時,所很難得到的一種具象化實踐。
最后,講一下片中我最觸動、也最向往的一幕。
在小孩姐放學的校門口,一位瀟灑個性的媽媽,拉著她靚麗的閨蜜接小孩放學,大家拉著行李箱奔跑,要一起去看霉霉演唱會。
這真的很符合我對“媽媽”形象的一種設想。
太美好了,太自由了。路人大概率都是要側目艷羨的。
當然,電影中遠遠不止這一幕是動人的,大家看了肯定有不同的觸動~
它有一種特異的歡樂氣氛,真誠而不矯情的質感,帶著強烈的解放氣質和治愈的力量,會非常能適應現在的觀眾。它給予了觀眾們新的關于兩性處境、母女關系、女性情誼等等和諧相處的世界的擴容與想象。
《好東西》是好東西,更是新東西。
下一篇:這周院線片又有好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