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受眾,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增強辨識能力和意識,才能從根本上祛除“反轉”因子。
12月25日,備受關注的山西陽高“訂婚強奸案”一審宣判。
經陽高縣人民法院審理查明,2023年1月30日,被告人席某某與被害人經當地某婚介所介紹認識,5月1日雙方訂立婚約。次日下午,在陽高縣某小區的房屋內,被告人不顧被害人的反抗,強行與被害人發生了性關系,被害人于當晚打電話報警。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違背被害人意志,強行與被害人發生性關系,構成強奸罪,依法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
此次陽高縣的官方通告公開、全面,能夠有效回應輿論關切、消除公眾質疑,值得肯定。而此前網絡盛傳的“騙婚”“以告強奸進行敲詐”“訂婚發生關系后第4天,女孩控告強奸”“雙方當事人為同居關系”等傳言,也都得到了官方辟謠。
不過,在案件早期,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在網上肆意傳播,負面輿論近乎一邊倒地指向當事女性,也在客觀上消除了另一種發聲“被聽見”的可能。如今輿論出現反轉,除了“準婚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外,公眾也該靜下心來思考:該如何避免偏聽偏信、輕易站隊的情況。
單一信源面前莫輕易“站隊”
近年來,各類社交平臺上大量的“反轉新聞”已經成為一種現象。這些新聞的主題往往與公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多為負面信息,具有很強的沖突性和爭議性,極易引發群體性的焦慮或恐慌,比如性別、官員作風、醫療安全等議題。
在這些新聞被社交網絡炒至高潮的過程中,有一些共性問題值得關注。一方面,大量單一信源的消息并沒有得到求證,就已經被不少網民和自媒體當作事實真相傳播開來。
一些自媒體甚至擅自變更消息源中的內容,用更夸張的標題和語言吸引用戶注意力,這也使得本案中“敲詐”“騙婚”一類仿佛親身經歷的生動細節,在輿論場中病毒式地擴散。
另一方面,在事實真相沒有搞清之前,一些網民和自媒體帶頭展開道德審判,讓案件中的弱勢一方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盡管當時網絡上也有對自媒體所描述“事實細節”的理性質疑之聲,但它們多被選擇性忽視,并不能形成輿論聲量、有效地傳播開來。
在過度追求“短、平、快”的今天,基于情感、偏見這些主觀因素形成的立場,在一些人那里已經取代了對真相應有的理性判斷。而在輿情發酵初期,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對等,網民很容易被單方面的說辭牽著走,無形中成為了部分別有用心的自媒體炮制和傳播虛假信息的背后推手。
“慢”下來是明智選擇
當前,網絡空間中信息內容泛濫與用戶注意力稀缺的矛盾很難調和。隨著越來越多的自媒體投身到對公眾碎片化注意力的競爭中,爭奪關注度,信息發布的全面性與準確性受到挑戰。網絡信息的全面、客觀、真實性往往難以保障,也加劇了輿論場的割裂與對立。
這就要求,在人人都可以當“情報員”的當下,公眾應該在復雜的網絡傳播環境下提升辨別事實和法律的能力,謹慎表態,慎重發言,不要被單方面的說辭牽著走。
在跟進“訂婚強奸案”的過程中,如果更多的人采取更審慎的態度,不急于“蹭”著熱點發言、表態、站隊,網絡上的一些沖突和對抗或可避免。
長期看來,在流量思維的影響下,網絡信息呈現出的標題黨、博眼球、制造噱頭的現象很難從源頭上根治。這當然需要監管的強化和專業媒體的輿論引導,但作為受眾,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增強辨識能力和意識,才能從根本上祛除“反轉”因子。
新的輿論熱點會不斷涌現,像“訂婚強奸案”這樣的反轉新聞也注定會被遺忘。如果這樣的反轉,除了浪費了大量注意力、在網絡空間攪得一地雞毛以外,沒有給公眾留下任何反思,那才是真正的遺憾。
作為受眾,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增強辨識能力和意識,才能從根本上祛除“反轉”因子。
12月25日,備受關注的山西陽高“訂婚強奸案”一審宣判。
經陽高縣人民法院審理查明,2023年1月30日,被告人席某某與被害人經當地某婚介所介紹認識,5月1日雙方訂立婚約。次日下午,在陽高縣某小區的房屋內,被告人不顧被害人的反抗,強行與被害人發生了性關系,被害人于當晚打電話報警。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違背被害人意志,強行與被害人發生性關系,構成強奸罪,依法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
此次陽高縣的官方通告公開、全面,能夠有效回應輿論關切、消除公眾質疑,值得肯定。而此前網絡盛傳的“騙婚”“以告強奸進行敲詐”“訂婚發生關系后第4天,女孩控告強奸”“雙方當事人為同居關系”等傳言,也都得到了官方辟謠。
不過,在案件早期,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在網上肆意傳播,負面輿論近乎一邊倒地指向當事女性,也在客觀上消除了另一種發聲“被聽見”的可能。如今輿論出現反轉,除了“準婚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外,公眾也該靜下心來思考:該如何避免偏聽偏信、輕易站隊的情況。
單一信源面前莫輕易“站隊”
近年來,各類社交平臺上大量的“反轉新聞”已經成為一種現象。這些新聞的主題往往與公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多為負面信息,具有很強的沖突性和爭議性,極易引發群體性的焦慮或恐慌,比如性別、官員作風、醫療安全等議題。
在這些新聞被社交網絡炒至高潮的過程中,有一些共性問題值得關注。一方面,大量單一信源的消息并沒有得到求證,就已經被不少網民和自媒體當作事實真相傳播開來。
一些自媒體甚至擅自變更消息源中的內容,用更夸張的標題和語言吸引用戶注意力,這也使得本案中“敲詐”“騙婚”一類仿佛親身經歷的生動細節,在輿論場中病毒式地擴散。
另一方面,在事實真相沒有搞清之前,一些網民和自媒體帶頭展開道德審判,讓案件中的弱勢一方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盡管當時網絡上也有對自媒體所描述“事實細節”的理性質疑之聲,但它們多被選擇性忽視,并不能形成輿論聲量、有效地傳播開來。
在過度追求“短、平、快”的今天,基于情感、偏見這些主觀因素形成的立場,在一些人那里已經取代了對真相應有的理性判斷。而在輿情發酵初期,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對等,網民很容易被單方面的說辭牽著走,無形中成為了部分別有用心的自媒體炮制和傳播虛假信息的背后推手。
“慢”下來是明智選擇
當前,網絡空間中信息內容泛濫與用戶注意力稀缺的矛盾很難調和。隨著越來越多的自媒體投身到對公眾碎片化注意力的競爭中,爭奪關注度,信息發布的全面性與準確性受到挑戰。網絡信息的全面、客觀、真實性往往難以保障,也加劇了輿論場的割裂與對立。
這就要求,在人人都可以當“情報員”的當下,公眾應該在復雜的網絡傳播環境下提升辨別事實和法律的能力,謹慎表態,慎重發言,不要被單方面的說辭牽著走。
在跟進“訂婚強奸案”的過程中,如果更多的人采取更審慎的態度,不急于“蹭”著熱點發言、表態、站隊,網絡上的一些沖突和對抗或可避免。
長期看來,在流量思維的影響下,網絡信息呈現出的標題黨、博眼球、制造噱頭的現象很難從源頭上根治。這當然需要監管的強化和專業媒體的輿論引導,但作為受眾,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增強辨識能力和意識,才能從根本上祛除“反轉”因子。
新的輿論熱點會不斷涌現,像“訂婚強奸案”這樣的反轉新聞也注定會被遺忘。如果這樣的反轉,除了浪費了大量注意力、在網絡空間攪得一地雞毛以外,沒有給公眾留下任何反思,那才是真正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