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場的“一次性消費”特征,不意味著商家可以為所欲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千萬雙眼睛在盯著看
日前,一女子在網絡發布視頻稱,5月1日前往杭州旅游時,在河坊街一家店鋪購買了三只叫花雞,其中兩只帶回了家。回到家后,打開了一只雞,但發現只有土、沒有雞,于是在打開最后一只叫花雞的同時錄制視頻,結果發現,最后一只也沒有雞。
↑相關視頻截圖。
“叫花雞里沒有雞”,買叫花雞像開盲盒一樣,結果只買到一堆土。如此匪夷所思的遭遇,不僅當事人不解,廣大網友也倍感疑惑——用假冒的叫花雞來糊弄消費者,商家的欺詐宰客行徑,已經到了如此有恃無恐的地步嗎?
此次事件能引發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因為事情過于奇葩,另一方面在于,涉事商家所在的河坊街,是杭州知名的歷史文化街區,有不少外地游客前往旅游消費。由此人們不免懷疑,“叫花雞里沒有雞”背后,會不會是商家在逮著那些“一次性消費”的外地游客進行坑騙。
涉事商家店員稱,“因為假期,招了臨時工,當天客流較大,估計當時顧客比較著急,將樣品當做是售賣的叫花雞,遞給了店員打包”。
“叫花雞里沒有雞”很奇葩,店家回應也有些奇葩。這樣的說辭,不啻于是拿臨時工做擋箭牌,甚至有甩鍋給消費者的嫌疑,自然很難讓人信服。
有記者走訪河坊街時發現,正常售賣的叫花雞,和樣品不僅包裝不一樣,體積和溫度都不太一樣。即便是臨時工,也未必會業務生疏到把二者搞混。再者,就算是消費者拿給店員打包的,也不該甩鍋給消費者,畢竟商品是商家提供的,打包的也是店員。
哪怕真如一些網友猜測的,可能不是商家故意欺詐,而僅僅是店員的一次工作失誤,商家的責任同樣跑不掉。消費者花了錢,商家誠信經營,保證商品貨真價實,是最起碼的要求。尤其當事人是來旅游的游客,帶著“贗品”叫花雞離開,后續哪怕想維權都十分困難。如果不是特意拍攝了視頻,留存了證據,恐怕更是百口莫辯。
去外地旅游消費,消費者往往很被動。在過往一些欺客宰客案例中,有的黑心商家專挑外地游客下手,吃準了他們不是回頭客,不顧口碑,逮住機會坑一個算一個,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會傷害地方的旅游形象。
當然,“叫花雞里沒有雞”,現在定性為商家故意售假,還為時尚早,但要讓當事人和廣大網友信服,商家還得拿出證據自證清白,而不是搬出臨時工來背鍋,或者向消費者轉移責任。
對于此次風波,上城區市場監管局通報稱,已進行立案取證調查。叫花雞里為什么沒有雞,到底是售假欺詐還是工作失誤,查清真相,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維護地方旅游形象的基本要求。如果售假屬實,必須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跳出來看,此次風波是一次有力警醒。旅游市場的“一次性消費”特征,不意味著商家可以為所欲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千萬雙眼睛在盯著看,千萬不要有“宰一個是一個”的心態,誠信經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