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廣東交通集團所屬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首座隧道——湯坑隧道順利貫通,比既定計劃提前2個月,為項目今年底實施第一次交通大導改奠定堅實基礎。
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全線共有10座隧道,其中新建隧道4座,改建隧道6座。新建湯坑隧道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境內,為單洞四車道隧道。該隧道全長724米,隧道最大埋深為117米,最大開挖寬度為21米,最大開挖斷面為239平方米。
湯坑隧道是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的關鍵線路,同時也是重要的控制性工程。自2023年6月開工以來,項目通過對隧道地質情況進行綜合預判,采用針對性工法,經過300個晝夜的奮戰,終于迎來隧道貫通的勝利時刻。
采用分部開挖法施工
雖然湯坑隧道里程不長,但該隧道屬于大斷面開挖施工,難度較大。隧道洞口段埋深較淺、圍巖差,洞口段巖體主要由全、強風化花崗巖組成,遇水易軟化且存在一定偏壓,自穩能力較差,施工安全風險較高。此外,新建隧道距離既有隧道較近,對爆破控制要求較高,新舊隧道之間需打通人行橫通道,靠近正在運營的既有湯坑隧道施工技術要求高。
工人正在進行隧道導洞的初支立架施工。
“因受客觀條件制約,我們對湯坑隧道采用單向掘進的方式進行施工。施工過程中,根據工程地質和水文環境情況,制定相應的施工方案和支護參數,并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藝,嚴格控制沉降,確保大斷面隧道的結構穩定。”中鐵十五局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TJ2標項目部負責人陸志濤介紹道。
為解決施工難題,項目多次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對隧道施工關鍵技術和控制方法開展了針對性研究。根據不同圍巖情況,項目分別采用雙側壁導坑法、單側壁導坑法、臺階法等分部開挖法進行施工,將大斷面分割成多個部分和工作面,分部進行開挖,同時嚴格控制開挖進尺及安全步距,確保施工安全。
由于隧道洞口段埋深較淺,為確保施工安全和結構安全,隧道采用小導坑先行出洞的方式,局部貫通后再進行反向開挖,最終實現全斷面貫通。
科技賦能護航安全施工
為確保隧道安全施工,項目采用隧道網絡視頻監控系統、隧道應急語音通話系統、AI識別技術、工程車輛超速與定位監控系統、隧道應急逃生系統等安全管理系統,通過精細化科技管理手段,降低安全事故風險。
“隧道施工過程中,我們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施工工藝,創新科技管理手段,降低施工風險,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進一步提高工程效率,同時對洞口段作了技術調整并提前進洞,最終實現了提前2個月貫通。”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負責人孫克強介紹道。
目前,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已完成路基挖填方75%,橋梁樁基72%,橋梁下構40%,隧道開挖65%,預計今年完成保通側的路基、橋涵、路面,實現第一次交通大導改。
汕梅高速航拍圖。
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是廣東省高速公路網中“縱二線”的組成部分,全長約88公里,起于與S17揭普惠高速交叉的揭陽樞紐互通,途經揭陽市揭東區,梅州市豐順縣、興寧市、梅縣區,終于與G25長深高速、S12梅龍高速交叉的程江樞紐互通。項目預計2026年年中建成通車,屆時將實現雙向八車道通行。
項目建成后,對構建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促進粵東北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助力“百千萬工程”落地生根,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妍 通訊員:粵交集宣、劉聰靈、李汶潔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