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核,人們往往與“輻射”掛鉤,“談核色變”。有人認為核磁共振中有“核”,核磁共振檢查室的門又很厚重,并且門上通常會標有“危險”字樣,所以輻射很高,做核磁共振會致癌。
核磁共振有“核輻射”會致癌?其實這是關于核磁共振的謠言和誤區。
我們通常所說的核磁共振,其實就是“磁共振成像(MRI)”。其原理是利用強大的磁場作用,記錄組織器官內氫原子的原子核運動,最后經計算和處理后獲得檢查部位的圖像。核磁共振主要是依賴于高頻磁場,而“核”指的是人體內的氫原子核。所以說,核磁共振并沒有放射性輻射,也不會致癌,是很安全的。
人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時,在磁場的作用下身體內部的氫原子會有序地進行運動,然后就出現了核磁共振的檢查圖像,能夠對腦部、肝膽脾肺腎等多個重要器官進行檢查,相比于其他檢查手段,核磁共振的成像更快、圖像更準確和更清晰,能很好地幫助醫生確診疾病。
既然核磁共振沒輻射,為什么要裝個厚重的門?這并不是因為對人體有害,而是為了保證檢查順利進行和保護設備。
核磁共振檢查依賴高頻磁場,所以需要盡量排除電磁信號的干擾。像節能燈、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都會帶有電磁信號,所以核磁共振檢查室需要有特殊的“門”來隔離它們,保證檢查順利進行。
此外,門上貼的“危險”,其實是在警告患者和患者家屬不得攜帶任何金屬物品進入檢查室,包括氧氣瓶、輪椅、病床等。
再者就是為了避免噪音,本身在做核磁共振時就會聽到機器產生很大的工作聲音,若是加上外界的噪音可能會使檢查者出現心情煩躁或情緒不穩等現象。最后就是核磁共振的機器很貴,安裝厚重的門也是為了保護儀器,以防造成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