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危機發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制裁。西方對俄實施采取了哪些經濟制裁?俄羅斯如何應對?這些制裁對于俄羅斯經濟以及中俄貿易有何影響?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與回應。
一、俄羅斯受到了哪些經濟制裁?
(一)金融領域
1.限制和凍結俄央行及國有銀行資產
俄羅斯央行約3000億美元的國際儲備被凍結,占總量比重近半成。此外,如俄羅斯軍事銀行、俄羅斯國有開發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被限制和凍結資產。
2.制裁主權財富基金
西方對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 (RDIF)實施了制裁。RDIF總交易量超過2萬億盧布,總投資額超過400億美元,其投資公司的年收入占俄GDP的6%。[1]此項制裁將大大限制俄羅斯從海外籌集資金的能力。
RDIF是俄羅斯疫苗Sputnik V的主要投資者,美國也對Sputnik V疫苗進行了制裁,將限制俄羅斯疫苗在全球的推廣。
3.將俄部分銀行排除在SWIFT系統外
西方將部分俄羅斯銀行剔除SWIFT全球銀行間支付系統。為了保障制裁效果,聲明還提出要限制俄央行國際儲備、限制出售“黃金護照”、建立跨大西洋特別工作組。
此外,除了動用SWIFT這枚“核彈”金融武器,西方禁止與俄羅斯主要銀行交易任何新的主權債務,禁止其資本參與俄羅斯采掘業(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產),旨在切斷俄羅斯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
(二)經貿領域
西方對俄制裁直接影響了能源、有色金屬、主要農產品的供應,大宗商品價格頻繁波動。美國宣布停止從俄進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并取消WTO框架內的對俄最惠國待遇。相比美國,歐洲的態度要更加謹慎些。雖然德國宣布暫時凍結北溪-2項目,但歐洲國家并未實施更加廣泛的能源禁運。
俄油氣公司已經面臨來自股東和公眾壓力——英國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美國埃克森美孚等企業相繼退出在俄業務。由于與西方能源公司的合作伙伴關系紛紛破裂,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股票暴跌。
(三)出口管制
在能源領域,歐盟禁止出口升級煉油廠所需的設備;在交通物流上,歐盟禁止向俄航空公司出口飛機和設備;在關鍵技術上,美國和歐盟均對先進半導體和其他高科技產品實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
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新貿易理論中,戰略貿易認為技術、知識產權等因素在貿易方式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國際貿易的發生無法再被比較優勢與資源稟賦所解釋,取而代之的是“以日益增加的利潤為基礎的獨有的專業化的結果”。兩年多以前,美國曾對中國企業施加的制裁體現了這種趨勢。此次俄烏危機中,美國再次利用其高科技產品為貿易“武器”,限制俄羅斯高精尖產業及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二、俄羅斯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其實,西方制裁俄羅斯并非新鮮事。正如普京曾表示,俄羅斯多年來已經積累了應對西方各類制裁的經驗。2014年以來,西方就通過凍結資產、貿易禁運等手段對俄實施經濟制裁,涉及了能源、金融、科技及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由此可見,俄羅斯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藥性”。
在俄羅斯第一頻道的《與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共度周日晚》的節目上,俄經濟學家米哈伊爾·哈津(Михаил Хазин)稱俄羅斯面對西方制裁仍有很多機會,其擁有強大的投資資源以及與巨大進口量相關的需求資源——主要是國內消費品,但仍需采取兩項反制裁措施,即凍結甚至注銷制造業公司的債務、凍結破產法,從而提高俄羅斯制造業的實力。[2]
面對西方的制裁壓力,俄羅斯手握兩張“能源牌”和“需求牌”。
首先是“能源牌”。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歐洲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可以替代俄羅斯的油氣供應商。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也是全球市場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國際油價上漲將使各國賣價提高,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水平,尤其是歐洲國家百姓。由于天然氣是生產化肥所需的氨氣的來源,天然氣價格上漲也可能使得農產品價格提高??紤]到歐洲國家的能源需求,更嚴重的能源制裁勢必將會造成對歐洲經濟的打擊,從而引發全球經濟波動。
其次是“需求牌”。俄羅斯幅員遼闊,擁有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加之國內產業鏈相對齊全,從而有能力實現國內經濟自我循環。
俄羅斯采取的一系列反制裁措施具體如下:
1. 剔除美元:俄羅斯加速推進“去美元化”進程,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
2. 推廣使用SPFS:俄羅斯不斷推進其開發的俄央行金融信息傳輸系統(SPFS),通過繞開美元結算,該全球結算系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SWIFT對俄羅斯金融穩定性的沖擊。
3. 緊縮財政政策:俄羅斯一直奉行低債務,這有利于在面對制裁時更好地應對外部沖擊。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俄羅斯政府債務與GDP之比不到20%,遠低于西方國家。
圖一 美國、英國、俄羅斯的政府債務占GDP比重(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4. 資本管制:俄羅斯政府宣布暫時禁止外國投資者從俄羅斯撤出資金,以阻止外匯外流。
5. 航空管制:俄羅斯與西方暫停了民航往來,但這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一定影響,進而沖擊包括俄羅斯經濟在內的全球經濟。
6. 外國公司黑名單:俄羅斯威脅稱將對關停在俄業務的外國公司資產實施國有化,目前已有59家公司進入了制裁黑名單,其中包括大眾、保時捷、豐田、宜家、蘋果、微軟、麥當勞、殼牌等。
上述措施主要針對西方的金融和經濟制裁。相比之下,俄羅斯應對西方的高科技產業制裁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美國當局稱,出口管制將會影響俄羅斯一半以上的高科技進口:半導體,電信設備,傳感器,導航設備,航空和造船業的組件,雖然制裁不適用于消費型電子產品,但如英特爾、戴爾和惠普等一些IT公司主動決定了完全停止向俄羅斯交付產品。[3]
在美國制裁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俄高科技產業面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俄政府已經認識到微電子產業的短板以及芯片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2020年,米舒斯京稱政府已經審議通過《2030年前電子工業發展戰略》,目標是2024年前對微電子相關產業的總投資達到2660億盧布,并于2030年前將電子產品產量增加2.5倍、出口量增加2.7倍。[4]可見,美國的出口管制也將進一步刺激俄加快推動芯片進口替代的步伐。
三、西方制裁對于俄羅斯經貿有何影響?
1.俄羅斯經濟將進一步下滑,抗打擊能力有限
從通脹率來看,2021年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8.39%。主要原因是受芯片短缺和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不穩定,世界市場上能源、糧食和非糧食產品價格上漲。相比而言,前幾年俄羅斯金融系統表現較為平穩,通貨膨脹率為3.38%。盧布持續貶值將提高進口成本,加劇通貨膨脹,使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可能引發銀行擠兌,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俄央行為吸引外國資本流入,將基準利率提高到20%,但這給有銀行貸款的居民和企業造成了難以承受的負擔。
從GDP增速來看,2021年由于油價走高和制造業、消費品行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俄羅斯經濟實現了短暫復蘇。俄經濟發展部預估2021年GDP增速為4.6%,彌補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2.7%的GDP增速所帶來的損失。盡管如此,受俄烏危機及制裁影響,穆迪評級機構預測2022年俄羅斯經濟將下降7%,并將在2023年繼續下降。此外,由于擔憂俄羅斯償債的意愿和能力,穆迪還將俄羅斯信用評級從B3下調至Ca,評級前景為負面。[5]
2. 俄歐貿易堪憂,俄土貿易或面臨新機遇,中俄貿易重要性凸顯
(1)俄歐貿易堪憂
歐盟與俄羅斯經貿雖不穩定,但聯系緊密,是彼此重要的貿易伙伴與投資方。根據歐盟委員會統計,俄羅斯是繼中國、美國、英國、瑞士后的歐盟第五大貿易伙伴國。根據俄海關總署2021年數據,德國是俄羅斯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僅次于中國。隨著歐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加劇,俄羅斯同歐盟的貿易往來及投資遭到了嚴重負面影響。
(2)俄土貿易或面臨新機遇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重要的小麥生產國及出口國,兩國占全球小麥供應量的30%,占全球大麥、小麥貿易量的25%。據2021年俄聯邦海關總署數據,俄小麥出口量六年蟬聯世界第一。
圖二 主要國家的小麥出口圖(單位:百萬噸)
圖例從左往右: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法國、烏克蘭、澳大利亞、阿根廷。[6]
土耳其是俄羅斯農產品的最大進口國,2021年從俄羅斯進口了670萬噸小麥、120萬噸大麥、110萬噸玉米、110萬噸麩皮、91.3萬噸葵花籽油等農產品。此外,土耳其也是俄羅斯主要的能源進口國。土耳其并未跟隨西方步伐實施反俄制裁,同時不斷推進俄土貿易使用本幣結算。
(3)中俄貿易重要性凸顯
中俄貿易在俄羅斯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俄羅斯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出口也對中國國內市場非常關鍵。
受俄烏危機等多重因素影響,國際糧價持續走高。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允許俄全境大麥和小麥進口,取消對從俄進口大麥和小麥的限制,此舉有利于糧價下調、保障糧食充足供應。雖然俄小麥在中國小麥進口量中占比僅為0.5%,但也有利于我國糧食進口多元化。
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中俄簽署了兩項價值4000億美元的油氣大單,全部使用歐元結算。其一是為期10年的石油大單,中石油將從俄石油公司進口1億噸石油;其二是為期30年的天然氣大單,俄預計在2025年前將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2號投入運營,前期每年輸氣量為100億立方米,中期為300億立方米,后期為600億立方米。這充分體現了能源合作在中俄經貿合作上發揮的“壓艙石”作用,實現了互惠互利。
中國商務部表示,中方希望俄烏兩國能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危機,并希望與俄羅斯和烏克蘭保持正常貿易。然而,鑒于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中國同相關國家貿易合作存在不確定性。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也首次提到了要有效防范海外風險。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講,此次地緣政治危機也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有所啟示,其落地應該差異化,優先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兼顧推進陸上絲綢之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