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須蟲
目前小麥正處于返青前期,再有100天左右就全面成熟開始收獲了,河北多地正在部署禁止各類毀苗割青行為。記者注意到,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明確提到“嚴防‘割青毀糧’”。(2月23日中國青年網)
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的《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也明確要求,嚴防“割青毀糧”,同時大力發展青貯玉米和苜蓿等優質飼草,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及特色飼草資源。
很多人并不理解,去年河南農民“毀苗割青”的小事件,會關乎糧食安全的大格局。誠然,表面上看,這只是個別農戶利益比較的“算小賬”選擇,于整體糧食生產的影響微不足道。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糧食安全并非空中樓閣,穩定的糧食生產與供給是基礎,而每一個農戶和每一塊糧田,像一塊塊磚一樣緊緊壘在一起,便是堅實的安全基礎,稍有松動,便會導致基礎的土崩瓦解。
河南“毀苗割青”事件雖是偶然,甚至是收購青苗加工青貯飼料也非市場常態,但卻深刻揭示出“利益換算”會對糧食生產與供應穩定帶來沖擊和挑戰,今天賣青苗比賣小麥劃算割青賣苗,明天種花比種糧更值錢,便會毀田種花,諸如此類,必將影響到社會穩定甚至是戰略安全。畢竟,糧食生產需要較長周期,同時一個國家的糧食儲備、糧食生產能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糧食自給率低,安全的基礎相對更脆弱。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筑牢糧食安全防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須全國一盤棋,算大賬、講大計,畫紅線、守底線,堅決遏制土地“非農化”“非糧化”的趨勢。同時,在禁止“毀苗割青”等微觀細部蠶食糧食生產穩定上防微杜漸,發現苗頭,從嚴懲治。
當然,穩定糧食生產與供應,壘高防利益沖擊的大壩,增強種糧地區以及種糧農民的信心也很關鍵。所以,維護糧食安全要“大賬小賬”一塊算。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強化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與貼補政策,反哺補償,紓解地方“非農”發展的焦慮,減輕“與糧爭地”的壓力;另一方面則要健全種糧保護扶持政策,改善生產經營條件,降低生產成本,保證種糧走出“價賤傷農”的困局,讓農民種糧能夠獲得長期穩定合理的收入,呵護積極性,穩定心理預期,增強“算比較賬”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