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兜诙淮稳珖鴩耖喿x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5本,人均每天讀紙質書23.38分鐘。
世界讀書日,當然要號召大家多讀書,特別是紙質書。但不得不正視的是,短視頻正在強勢爭奪國民的讀書時間。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去年我國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51分鐘——人均每天看短視頻兩個半小時,讀書不到半小時,在短視頻面前,閱讀似乎已經“敗下陣來”。就連作家莫言也表示,“其實我也刷短視頻,但每次刷完了都會批評自己,怎么又刷了一小時?!?/p>
讀書是一項很奇異的活動:它有意思,讓人有收獲;但它也并不輕松,甚至痛苦。在對人注意力的爭奪上,讀書確實不占優勢。除了短視頻,任何一種放松的娛樂活動,都有可能取代人們讀書的興致,捕獲人們更多的時間。
司馬光說自己寫完《資治通鑒》后,“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這和今天很多讀者的讀書困境一樣。讀書如果很輕松,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么多勸學的文章,也不會有“十年寒窗”“頭懸梁錐刺股”“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樣的說法了。
身處如今的短視頻時代,我們為何還要多讀書?刷幾條段子、追幾集微短劇,它不香嗎?
有一個成語叫“折節讀書”,意思是“改變舊習,發憤讀書”。對于今天的普通人來說,或許沒有這么夸張,但是當我們讀書的時候,一定也需要作出某種改變:放下傲慢與自滿,去承認自己的無知,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也正因如此,娛樂或許能帶給人一時的精神愉悅,但讀書卻能賦予一個人深邃開闊的精神世界。讀書的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也正因為“痛苦”,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打破偏見、消除迷思、培植理性、超越自我。當最后一頁翻過的那一刻,你可能已經是一個新的自己。
可喜的是,即便娛樂方式日益豐富,讀書并沒有被人們忘記?!叭司刻熳x紙質書23.38分鐘”,數據雖然看著不長,但依然比2023年增加了0.25分鐘——在短視頻瘋狂搶占人們注意力的情況下,這一增長并不容易。而且,如今的讀書場景也早已超越了紙質閱讀的范疇,網絡閱讀、數字閱讀已成生活常態。
各種有關讀書的數據,或許不會像各類App的日活、月活一樣增長明顯,但每一個小數點數字的增加,意義卻是指數級的。哪怕只是多讀了那么幾頁紙、幾行字,一個人的靈魂可能就獲得了新的啟迪。
這兩天,澎湃新聞報道了上海地鐵上的閱讀者,有人在讀《周易》,有人在讀馬爾克斯的遺作《我們八月見》,有人在讀《平凡的世界》,也有人在讀《Python編程:從入門到實踐》……在疾速行駛的地鐵里,上班族沉浸式讀書的一幕讓人感到美好:讀書是最直接的通道,帶我們去見識無邊無際和異彩紛呈的知識世界。
“多讀讀書吧”,這句話說千百遍也不會過時。正如千百年來讀書本身所證明的那樣,無論周遭如何紛繁變化,你可以隨時拿起一本書,去獲得一種沉靜、力量和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