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順利閉幕,在疫情背景下,本屆進博會的面積超出往屆,采購商注冊人數達到了40萬,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超過了首屆的578.3億美元和第二屆的711.3億美元。
700多億美元背后,是起碼十萬億人民幣的大市場。
中國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即便在新冠疫情對國際貿易產生巨大影響的2020年,中國的進口額也在逐月增長。9月總進口額達到10.4億元,較上月增長15.6%。
上一屆進博會的時候,一些國際機構預測,2021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目前看來,這個目標很有可能提前到2020年末就實現了。
但中國市場的想象力并不止于此,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
是什么讓中國市場保持如此的想象力?以下這四股力量絕不可忽視。
第一股力量:消費力崛起的三四線城市
中國最大的線上進口市場天貓國際的數據顯示,來自1至2線城市的用戶占到55%,3-5線城市及縣域地區的用戶占45%,不足總用戶量的一半。
而中國人口在不同城市的比例是多少呢?據尼爾森數據,中國三四線以下城市人口高達9.53億,是一二線城市(4.27億)的兩倍還要多。
也就是說,至少還有一半的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人口,沒有進入進口消費市場。
從跨境電商的滲透率來看,下沉市場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從2014年至2018年,3-5線城市和縣域地區跨境電商的滲透率從1%分別增長到9%和7%。而在一、二線城市,這個數據為14%。
另一方面,下沉市場的人均消費能力卻并不弱。
據德勤咨詢和阿里研究院共同發布的《2019年中國進口消費市場研究報告》,2018年,全國一二線城市消費者跨境電商的人均購物頻次約2.5次,而在3-5線城市,這個數據接近2.2次,在縣域地區也有2.1次左右。
消費金額方面,2018年縣域進口消費金額top20中,有17個縣級市的人均消費金額已趕超新一線(583元)和二線城市(540元)的平均水平。
2019年起,跨境電商紛紛開始在三至五線城市開店。未來,下沉市場進口商品的交易規模及方式將不斷更新、迭代。
第二股力量:消費群體中的“一老一少”
過去,國內進口商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1960年-1990年間出生的人群。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大多數有穩定收入且購買力強。
不過,進口商品主要消費群體的年齡結構正在被重組。
據天貓國際及阿里研究院數據,從消費者人數來看,90后消費者數量在2018年超過了50%。90/95后的消費能力也不斷攀升,每年的消費額占比從2014年的13.6%增長到了2018年的44.1%。而且,進口商品消費占比要明顯高于其他代際。90/95后剁手能力已超越80后,成跨境消費主力軍。
另外,“夕陽紅”的老年人,其進口商品消費也在增長。截至2019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已達到1.76億,占比達12.57%。隨著高財富凈值人群將逐漸步入老年,老年市場前景廣闊。
2016年以來,來自1-2線城市、3-5線城市及縣域地區的老年消費者分別占據了跨境電商老年市場消費額的65%、20%及15%。再結合各線城市的人口比,可見下沉市場的老年市場同樣值得挖掘。
第三股力量:中西部的民營企業
根據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進口排行榜》,2018年中國進口規模最大的省份是廣東省,達到了4380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20.51%。緊隨其后的是北京市、上海市及江蘇省。
如果以城市(除直轄市外)為維度來看,規模最大的是深圳,2018年的進口額達到2076億美元,占到了廣東省總值的一半。除深圳外,廣東省的東莞市、廣州市也位列城市進口規模的前五名。
但相比東部,中西部進口市場的金額更高。據商務部數據,2019年上半年,中西部的進出口增速超過了全國整體的進出口增速。西部12省市的進出口增速為14%,超過了全國整體增速10.1%;中部6省進出口增速8.1%,比全國整體水平高出4.2%。
進口商品的貿易主體也有了明顯改變。近幾年來,民營企業的進口占比逐漸增大。從2015年到2020年,民營企業進口額逐漸超越國有企業,并漸漸拉大了距離。近五年來,民營企業的進口額占比已經從一開始的26.44%,上升到了35.50%,增長了近10%。
疫情沖擊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今年前9個月的進口額同比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唯獨民營企業不降反升,增加了10.1%,展現出民營企業高漲的貿易活力及頑強的生命力。
民營企業中,中西部民營企業進口額又格外亮眼。借助“一帶一路”東風,2019年,中部和西部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分別增長28.3%和22.4%,分別比東部地區高出19.5%和13.6%。
民營企業進出口額漲幅最高的前4名地區分別是西藏、湖南、廣西和安徽,均位于中西部地區。
第四股力量:日益增長的日常消費需求
通過數據我們還能總結出中國對進口商品的消費偏好。
根據商務部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20年春季)》,2020年前5個月中國進口額最多的商品是集成電路、原油、鐵礦砂及其精礦。
如果我們看中國的出口數據,可以發現中國出口和進口的大宗商品存在很強的關聯性。比如出口占第一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即計算機設備,正是集成電路的成品。因此,可以這么說,目前中國進口的許多商品,并不屬于內需消費品,而是屬于出口加工商品的原料。
但根據商務部的商務大數據監測,近幾年,用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日用品進口增長很快。從品類來看,化妝品、糧油食品和日用品進口額排名前三,占比依次為34.8%、24.7%和9.6%。從原產地看,2019年上半年跨境電商平臺售出的進口商品最多來自日本、美國及韓國,分別占比19.1%、13.9%及10.7%。
同時,2019年進口數量大幅增長的還有海產品及醫藥品,分別增長37.6%和25.8%。
京東國際業務的報告《2019年京東國際進口好物消費白皮書》顯示,去年一年平臺上來自墨西哥、法國、芬蘭、印度、澳洲的商品數量同比增幅超過了80%;葡萄牙、愛爾蘭等地區的下單金額均實現了翻倍增長,這些商品大部分是日用消費品或食品。
在全球大變局之下,中國決策層審時度勢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思路,可以預見,未來內需將成為支持中國經濟平穩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激發源源不斷的市場潛能,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欄目主編:張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