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遭遇言語欺凌、孤立或霸凌時,家長們會如何應對?有些家長傾向于讓孩子直接告知老師,期待老師介入解決;有的家長則會選擇親自與老師溝通,以理性的措辭闡述問題,甚至要求老師通知對方家長,要求其道歉;還有家長教導孩子在遭受欺負時反擊回去,或是勸孩子面對物品被借用或拿走的情況選擇忍耐。盡管方法各異,關鍵在于家長應積極回應孩子的求助,盡力幫孩子排憂解難。
最近,一位女生向母親傾訴自己在學校受欺負的經歷,母親迅速采取行動,但其處理方式引發廣泛爭議,評論呈現兩極分化。
母親探望女兒時,女孩借機講述了一名男生常扔她的東西、損壞其物品,并對她言語冒犯,令她深感困擾。母親聽后,溫和地詢問女兒是否與該男生存在矛盾,以及男生是否僅針對她一人。女兒確認男生僅針對自己,對其它女生并無類似行為。
隨后,母親提議讓男生前來交談,盡管女兒有所猶豫,最終還是照辦。令人意外的是,母親見到男生的第一句話竟是親切地稱其為“寶貝”,并稱贊他精神煥發。
母親進而展開了一場“虛構”的對話,對男生表示感謝,稱其在女兒受欺負時仗義相助,懇請他日后保護女兒,并與男生握手,夸贊其具有男子氣概,還以蛋糕和水果作為答謝。男生顯然對自己的實際行為心知肚明,面對母親的“贊揚”,他略顯尷尬地回應:“感覺你在嘲諷我。”
男生離開后,母親告訴女兒他應該不會再欺負她,反而會成為保護者。女兒低聲對母親表達敬佩與愛意:“媽媽,你好厲害,我愛你?!?/p>
對于這位母親的做法,網友意見不一。部分網友高度贊賞其反應迅速、巧妙化解問題,展現出高智商與高情商。然而,另一部分人認為其處理方式過于輕率,有討好之嫌,擔憂男生可能會變本加厲。
在我看來,這位母親的處理方式值得肯定。她推測男生并非本質惡劣,因此采取夸贊的方式進行正面引導,態度親切而大度,話語中并無絲毫討好之意。許多學生對贊美頗為受用,受到表揚后往往表現更佳,男生應能理解母親的意圖,大概率會停止欺負女生。
這位母親展現出智慧,她既重視女兒的遭遇,又避免了沖動地責罵男生,為孩子留有余地,巧妙地將“敵人”轉化為朋友。她后續想必會持續關注此事,秉持“先禮后兵”的原則。
面對孩子遭受欺凌,父母首要任務是確保欺凌行為終止,繼而冷靜了解情況,理智處理,并持續關注事態發展,同時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您如何看待這位母親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