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報道,近日,多位山西大同陽高縣的基層干部反映,當地在落實“市場主體倍增”計劃過程中,存在嚴重造假現象。這兩年,陽高縣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增市場主體數量的考核,鄉鎮領任務再分到村里,村支書只能找親朋好友完成登記注冊,甚至把多個經營主體都注冊在自己名下。多位基層干部表示,這樣的層層攤派實在吃不消。
陽高縣的這種“市場主體倍增”計劃有多荒謬,看兩組數字就能直觀感受出來。
一是,不久前某鎮被要求2天之內新注冊9家企業。且不說,一個普通鄉鎮有沒有可能2天內突然誕生9家企業,就算偶爾會扎堆,但也不可能提前預測到。這個要求提出來,難免讓人懷疑有“鼓勵”基層造假之嫌。
二是,一位村支書名下注冊了23家市場主體,只有3家是2022年前實際運營的合作社,其余則涉及鞋店、服裝店、水果店、貨運隊、養殖廠、水產店、鮮花店、建材廠,兩家便利店及一家美甲店……一個村支書,有可能涉足這么多行業嗎?這些信息難道都不用核實嗎?上級部門不會本著常識去質疑嗎?
可就是這些明目張膽的弄虛作假,成了完成攤派任務的常規操作。為了完成上面攤派的指標,最開始村支書們要動員親朋好友,車接車送去縣城辦手續;后來縣里派工作人員到鎮上,“方便”村民辦手續。
如果是村民真實有注冊需求,上門服務值得夸贊;可如果村民都是被硬拉人頭叫來的,“貼心服務”的工作人員,難道不知道注冊之后也就是上報數據好看,實際上不會有什么經營活動嗎?從拉人頭到注冊,再到層層匯報統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全都是形式主義、集體浪費嗎?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這種造假行為還會造成各級決策者對市場情況的誤判。這些反映市場主體年年“猛增”、企業發展無比“喜人”的數據,層層上報之后,就會模糊甚至掩蓋基層真實的情況。本來可以針對真實經濟面做出的決策,也可能被延緩甚至擱置。
現實中,各級政府的確應該重視市場主體的增加數量,這能直觀反映地方經濟的活力、營商環境的優劣??墒袌鲋黧w也好、營商環境也罷,重要的其實并不是紙面上的數據或結論,而是地方經濟是不是真的在高質量發展,更多人是不是能夠實現就業和提高收入。
所以,在這些指標上造假,除了自欺欺人,本質上毫無意義。官方報告的數據再好看、編造得再用心,如果和地方民眾的真切感受對不上,那也是百害無一利。
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暫時受挫不可怕,可怕的是經濟沒起色,官方的數據還很喜人。所以,針對“村支書無奈辦20張營業執照”這樣的荒誕情景,有必要深入調查探討,造假的關鍵驅動力到底來自哪一環。村里說是鄉鎮派的,鄉鎮說是縣里派的,那么縣里又是誰派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