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多位基層干部通過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熱線反映,該縣在執行“市場主體倍增”計劃時,存在嚴重的數據造假情況。
自2022年4月以來,陽高縣每月均有新增市場主體數量的考核指標。這一任務由縣里逐級下派至鄉鎮,再由鄉鎮分派給村支書。面對月度考核壓力,村支書不得不求助于親朋好友,甚至將多個經營主體登記在自己名下。基層干部普遍表示,這種層層攤派的做法令他們難以承受。
據稱,陽高縣在2024年2月26日下達的任務要求,鎮里須在兩天內注冊9家企業。該鎮最終超額完成,所有注冊均為“個人獨資企業”。類似要求每月都會出現,有干部透露,某人半年內開設了6家公司。
基層干部指出,原本市場主體注冊應基于個人自愿,但為滿足“市場主體倍增”數量目標,縣里對鄉鎮、街道下達具體指標,如合作社、公司需注冊多少家,每月均有定額任務。鄉鎮層面無法應對,只能進一步向下攤派,迫使村支書尋找人手注冊并無實際運營的營業執照,且每月任務接踵而至,未完成者將受到批評。
盡管大同市政府官網顯示,當地推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倍增的舉措,如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提供免費幫辦服務等,但在每月定量任務的壓力下,這些政策的便利性并未惠及真正有意愿注冊經營主體的村民,反而使基層工作人員承擔巨大壓力。
起初,村支書動員親友協助完成注冊,甚至親自接送至縣城辦理手續。隨著任務加重,縣里派遣工作人員下鄉,方便村民就近辦理。起初每人限注冊三個經營主體,但隨著找人困難加劇,上級放寬限制,允許村干部注冊多個營業執照。至2023年年中,新任務不僅要求市場主體“數量”,更注重“質量”,縣里不再考核個體工商戶數量,轉而關注企業占比,新注冊企業成為考核重點。同時,因上半年個體工商戶數量激增導致企業占比偏低,縣里要求部分個體工商戶注銷并升級為公司。
陽高縣2022年4月至8月市場主體倍增任務分解表顯示,共有11個鄉鎮、社區辦、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參與考核。4月至7月間,該縣共新增2985個市場主體。然而,公開信息顯示,陽高縣常住人口僅約18.66萬,戶籍人口約26.29萬。有村支書坦言,為完成任務已用盡關系,最終選擇將注冊的企業均掛于自己名下。記者查詢發現,某村支書名下竟注冊了23家市場主體,其中多數并無實際運營。
有村民表示,經村干部多次懇求,他在一周內為村里辦理了3張營業執照,目前已有2家注銷,實為“幫忙完成任務,全是假的,什么也沒開”。
陽高縣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工作人員回應稱,所有注冊均需實名認證,且經本人同意??h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2年新增市場主體6792戶,總量達22615戶,2023年新增市場主體4956戶,企業與涉稅主體占比顯著提升。
某基層干部直言:“市場主體看似大幅增長,數據光鮮,但對經濟發展毫無助益,也無法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若不如此,縣里無法向上級交差,且每月還需面臨排名。”
市場主體倍增本應依托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來驅動經濟發展,倘若新增市場主體多為紙上數據,即便數字龐大,其實際意義何在?這種形式主義的“倍增”現象,折射出怎樣的地方政績觀?追求高質量發展,必須摒棄此類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