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鋪之爭”近日在網絡引發熱議。一段視頻顯示,一位阿姨拍攝下鋪掛簾子的年輕人,指責其不讓70多歲的老人入座,呼吁網友評判?;疖囉才P車廂中,下鋪因便利性和舒適度,常被上鋪和中鋪乘客當作臨時休憩處,形成了一種乘客間的“默契”。然而,近來類似爭議頻發,引發關于上鋪乘客能否坐下鋪、下鋪拉簾行為是否應受指責的討論。
網友觀點各異。有人認為下鋪是個人私密空間,拉簾之舉旨在保護隱私,理應得到尊重;有人則表示,雖允許上鋪短暫坐下,但當自己需要休息時,對方應主動離開;還有人強調,購買下鋪即享有使用權,掛簾是為了不被打擾,讓座是情分而非義務。
盡管看法不一,大部分網友認同“誰的鋪位誰使用”的基本原則。下鋪使用權是否應與上鋪共享?為何這一“約定俗成”的做法近期屢遭質疑?是何種變化導致了爭議?如何進一步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這些問題引發了深入探討。
法律專家指出,根據民法典規定,購票乘客與鐵路公司建立合同關系,車票上的座位或鋪位信息確認了乘客對其的使用權。因此,上鋪乘客無權未經許可直接坐于下鋪,需取得下鋪旅客同意。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補充道,下鋪乘客在不影響他人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有權在所購鋪位進行合理使用,如掛簾子等。但如果妨礙公共設施或影響他人,將損害其他乘客權益。
硬臥車廂空間有限,中上鋪乘客對座位的需求客觀存在。通常情況下,6個鋪位僅有2個板凳座位,除下鋪外,其余4人需共享,導致座位緊張。長期以來,“下鋪能坐”被視為合理,源于對尊老愛幼及公共空間資源合理利用的考量。
然而,如今“下鋪之爭”增多,反映出社會對公共空間使用權與私人空間權益沖突的關注,以及對個人空間和隱私保護意識的增強。專家岳屾山強調,下鋪乘客適度讓渡權利,體現人情與體諒,有助于車廂氛圍和諧,但這應基于雙方理解與協商,而非單方強制。當前爭執也暴露出部分人規則意識的缺失,只關注個人利益而忽視他人權益。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火車出行體驗有了更高期待。鐵路部門積極應對,推出諸如優先為60歲以上老人分配下鋪、靜音車廂等特色服務。靜音車廂通過降低語音播報音量、提供個性化到站提醒、掃碼訂餐等措施,營造安靜舒適的乘車環境,廣受好評。
面對硬臥車廂布局難以迅速改變的現狀,專家建議鐵路部門加強車廂管理與服務,減少座位糾紛;同時考慮對臥鋪布局設計進行優化,如增設休息區,提升每位旅客的出行體驗。此外,倡導乘客間相互尊重理解,共同營造良好的乘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