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周二(16日)遭受罕見暴雨侵襲,引發多地洪澇災害,道路積水嚴重,學校被迫停課,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其中,經濟重鎮迪拜尤為顯著,短短12小時內降雨量達到當地年均值的一倍半至兩倍,導致全球第二繁忙的迪拜國際機場運營大受沖擊。
當地媒體將此描述為阿聯酋“歷史性的天氣事件”,是自1949年來最為猛烈的暴雨,那時該國尚未發現石油資源。
暴雨過后,一幅水下作業機械的畫面映入眼簾,象征著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給當地帶來的巨大影響。輿論將矛頭指向“人工降雨”,質疑其為暴雨元兇。據阿聯酋國家氣象中心(NCM)氣象學家艾哈邁德·哈比卜透露,本周一和周二,兩架飛機共執行了7次人工降雨任務。而氣象學家杰夫·貝拉德利指出,當人工降雨炮彈行至迪拜上空時,空氣中彌漫著大量沙漠塵埃,這些塵埃成為催化劑,加劇了降水強度。
面對“2天進行7次人工降雨”的指責,NCM于17日予以否認,副主任奧馬爾·阿爾亞齊迪聲明在此次暴雨事件中并未進行任何催化作業,將之歸咎于自然因素。隨后,哈邁德·哈比卜修正說法,表示6名飛行員按常規協議部分執行了飛行任務,但未對任何云層進行催化。
自上世紀90年代起,NCM便持續開展人工降雨工作,通過眾多氣象站嚴密監測大氣狀況以精準管控作業。在適宜條件下,人工降雨可使降水量至少增加10%,并可用于減輕冰雹損害、保護農作物,以及消除機場霧氣,提升飛行能見度與安全性。
盡管政府呼吁民眾在暴雨期間居家避險,迪拜政府媒體辦公室仍視周二的暴雨為“有益之雨”,認為在該國面臨高溫干旱引發的疾病與死亡問題時,增加降雨有助于緩解這一局面。
注:原文內容由紅星新聞記者鄧紓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