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玲
“身世悲慘”的女孩堅強生活,“動人故事”的背后是早已設定好的劇本;打著“助農”旗號售賣的“大涼山原生態農產品”,實際是從批發市場低價采購來的……近日,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人民法院對“涼山孟陽”“涼山阿澤”案一審宣判,8人因虛假廣告罪被判處9個月至1年2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2萬元至10萬元不等罰金。(3月27日新華網)
前端打造“人設”、孵化“網紅”,中端劇本拍攝、電商運營,末端農產品供應、流量變現……據報道,近年來一系列“網紅”直播賣慘、虛假助農等違法行為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獲利運作模式。對消費者同情弱者心態的拿捏以及違法成本偏低,是導致“賣慘式”直播屢禁不絕的主要原因。
絕不能容忍“賣慘”帶貨禍害消費者?!百u慘式”直播帶貨是對善意和愛心的無恥傷害,消費公眾信任。結果刺痛愛心人士的神經,導致求助信息真假難辨,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無人敢幫,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產生信任危機。
這種靠玩弄一些故弄玄虛的虛招來博得同情,蒙蔽受眾,非法牟利的行為可恥,最終是站不住腳的,只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網絡“賣慘”涉嫌編造虛假信息,是一種違法行為,而且涉嫌詐騙犯罪。相關部門應對網絡“賣慘”行為實行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徹底斬斷其背后黑色利益鏈條。該追究法律責任的要追究法律責任。建議完善直播規則,構建主播準入機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監控,加大平臺監管力度。平臺除了對博主進行禁言等處理外,還應對此類博主背后的孵化、管理機構進行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