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于2月16日,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秦朗丟作業”事件,在歷時近兩個月后迎來了終章——4月12日傍晚,平安西湖發布警情通報稱,此事件系策劃、編造,當事人徐某某(網名“Thurman貓一杯”)與同事薛某及所在公司受到行政處罰。幾乎同一時間,“Thurman貓一杯”在社交平臺發布道歉視頻。
另據江蘇省公安廳4月7日披露,此前冒充“秦朗舅舅”的楊某也已被警方行政處罰。
又一出鬧劇落幕了,然而類似的網絡鬧劇會從此終結嗎?
相關警情通報及當事人道歉視頻上線后,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迅速跟進點評,指出此類造假可獲一時流量,卻丟掉了自身責任、喪失了受眾信任。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不能為博取流量而踩線,為吸睛牟利而違法。存敬畏、守底線,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生態。
澎湃新聞“馬上評”也連夜跟進評論,而且同樣強調“敬畏和底線”——在“娛樂至死”“流量至上”等互聯網邏輯橫行的當下,還應保守那份對真相的敬畏,這是社會成員保持理智的底線,也是媒體必須恪守的新聞工作的根本性原則。
文章認為,“TA騙了我們,我們卻嘻嘻哈哈,滿不在乎自己上當”,這是一件更嚴重的事情,會讓我們失去對真相的敬畏、對謠言的警惕。互聯網信息里的污泥濁水,反向飼喂出受眾對新聞的虛無主義,對真相的玩世不恭,似乎萬物都可“抓馬”,新聞無非段子。結果在流量拜物教之下,各種碎片化、口水化的信息泡沫泛濫,公眾被困于謊言的繭房當中。另一方面,一些自媒體看準其中的機會,拿出腳本公然擺拍,刻意編排出“婆媳大戰”“夫妻反目”“恩將仇報”“人性險惡”等一出出的賽博鬧劇,把造謠當成了發家致富的秘訣,把一只只有毒的“奶頭樂”塞向公眾的嘴里。這些擺拍段子為了追求刺激性,在價值觀上故意撥弄人性中幽暗的那一部分,必然指向挑動群體對立、強化刻板印象、制造形形色色的歧視和沖突等等。
文章最后提醒,“秦朗”沒有丟作業,新聞機構更不能丟了對真相負責的魂。全社會要重拾對新聞的嚴肅態度。
還有誰要反思?
在一些媒體提醒“敬畏和底線”之余,還有很多媒體展開了更加廣泛的追問和反思——在網絡空間里,究竟是誰在制造熱搜?我們應該關注怎樣的新聞?他們認為,對于媒體來說,在繁蕪的輿論場中選取真正具有公共價值的東西呈現,既是職責所在,更是一種固本正源。只有對嚴肅新聞的追求成為輿論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丟作業”類事件占領熱榜,才能讓更多有價值的新聞與讀者相向而行。
4月13日早晨,“中國記協”公眾號上線署名“鐘記平”的文章,追問“網紅反思完了,還有誰要反思”?文章直指,除了當事網紅需要反思之外,平臺也要反思。算法服務商業價值無可厚非,承擔社會責任則是基本要求?!笆裁椿鹁屯剖裁础薄笆裁椿鹁屯鶡崴焉戏拧辈焕诖蛟煲粋€清朗安全的公共空間。媒體也要反思。這次事件可以從賬號往期推送、網紅浮夸打扮等許多角度發現“不是新聞是劇本”的端倪,但許多媒體沒有守住底線,“別家發了、流量不錯”成為轉引的標準,在追求流量過程中落入“虛假新聞”陷阱,發出格調不高的稿件,損害自身公信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思,面對網絡輿論場,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公共空間?輿論場公共空間集工作、生活、娛樂、休閑等各種信息為一體,應該叫人“舒適”,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但是不能一味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
對“李鬼”新聞“人人喊打”
只有反思恐怕還不夠,還有一些聲音強調“他律”的重要性,認為要加大懲處力度、提升違法成本,讓制作傳播虛假新聞者得不償失,不敢再動歪心思。
荊楚網評論提到,“Thurman貓一杯”不是普通的短視頻博主,而是有著千萬粉絲量級的知名網紅。然而,一些如此量級的網絡大V同樣缺乏道德自覺和敬畏法律的意識。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嘗到了甜頭。短視頻造假稱得上一本萬利,能夠很快聚集流量,哪怕此后被戳穿了,他們也已賺得盆滿缽溢,而且并不妨礙他們繼續變現流量。因此,對這種造假要加大懲處力度,提升違法成本,讓他們得不償失,不敢再動歪心思。
紅網評論也認為,這起事件只是自媒體亂象的冰山一角。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虛假信息、謠言傳播層出不窮。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對于這類網絡亂象,必須以法治利劍斬斷其根源。首先,網絡平臺應加強內容審核和管理,對于編造虛假信息、傳播謠言的行為,要及時予以刪除和封號。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大對網絡亂象的打擊力度,對于違法行為要依法嚴懲,以儆效尤。
4月13日清晨,“浙江宣傳”上線3000余字長文,提出對“李鬼”新聞就該“人人喊打”,因為此類網絡假新聞看似只是“圖個樂”,但實際上“毫無底線”,不僅觸犯法律,也在輿論場上留下一地雞毛。
文章總結了網絡新聞造假的幾種主要形式,包括無中生有的“離大譜”、自編自演的“小節目”、悲情營銷的“催淚彈”、真假參半的“大雜燴”、科技狠活的“全自動”(用ChatGPT等工具修改已知的新聞要素,試圖用AI欺騙大眾)等,也分析了網絡新聞造假的危害,比如誤導公眾認知、破壞社會秩序、沖擊媒體公信力等。繼而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治理的新法子:
其一,以更有力的手段揪出“李鬼”。平臺有必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監管手段,及時發現并處置網絡虛假新聞,在維護內容生態上擔起社會責任。有關部門加強對平臺的督促,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對制造虛假新聞的個人或機構依法進行嚴厲打擊,以儆效尤。
其二,以更快捷的方式“跑贏”謠言。部分網絡平臺已經建立了辟謠機制,及時澄清發現的網絡新聞造假事件,相關部門也協同聯動,快速發布調查和處置結果,回應社會關切。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對算法推薦、日常監測、線索收集等技術和機制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從而更加迅速、精準地推送辟謠信息,并建立快捷方式發動網民提供線索,讓更多流量“流”向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其三,以更銳利的眼神辨別真假。對網友來說,面對網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信息,需要盡量保持客觀理性,可以多方面了解情況。對新聞媒體而言,提升專業素養是防止虛假新聞的重要一招。在報道網絡動態時需要注意核實,多進行一些交叉采訪、反復求證,而不要聽信單方面信源,不能為了追求流量而放棄了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
輿情啟示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在總結“秦朗丟作業”事件帶來的輿情啟示時認為,在全網對“秦朗丟作業”一事的熱度推動中,自媒體博主、評論區網民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也不應忽視央地主流媒體、政務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發聲。而且,后者除了提供新聞事實的職能之外,更負有引導社會輿論,傳遞積極、健康社會價值觀的責任。
其一,新聞及政務類媒體應當成為信息發布的權威來源,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在“秦朗丟作業”事件傳播初期,有的媒體似乎已經把這一奇聞軼事當作新聞既定事實,沒有及時主動地核實博主視頻中提供的信息真偽,進一步導致了輿論的跟風炒作。
其二,對尚待核實的信息在網絡平臺上的放任也就意味著一些煽動性信息愈演愈烈,可能會導致情緒化、偏激的言論和行為的出現。主流媒體和政務新媒體在處理此類短視頻信息時,應強化社會責任感,傳達更深層次的社會教育意義。
最后,該事件也提醒新聞媒體應建立引導輿論的長效機制,如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高公眾信息辨識能力等,從根源上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提升社會整體的媒介素養。
欄目主編:秦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