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蘆靜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
眼下,燕趙大地的田間地頭,處處是辛勤耕作的場景。翻地、播種、澆水、施肥……隨著農機隆隆的轟鳴聲,一幅萬象“耕”新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今年的春耕圖景有何不同?
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這個春天,各地積極創新生產方式,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
農田里,技術人員在操控植保無人機進行麥苗作業。陳苗苗 攝
在保定市定興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里,地埋式自動伸縮噴灌正在給麥田補水;在滄州市滄縣興濟鎮趙莊子村的麥田里,裝載了“北斗”系統的農機在平地、播種、植保等多個環節都實現了無人化和自動化;在石家莊市鹿泉區新興際華國際農業產業園玻璃溫室大棚內,通過葉菜區全自動灌溉控制系統,可以看到栽培床上的水溫、營養液的EC值及pH值,通過設定合理的時間段可以實現自動配肥、灌溉……
在春管春耕一線,“人少了,機器多了”“滿滿科技范兒”等喜人變化可觸可感,這是農業與新質生產力碰撞出的火花,新的豐收希望正孕育而生。
為什么要“播種”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能夠賦能農業現代化,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糧食安全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據測算,春播糧食面積占全年一半以上、產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產量占主要口糧近四成。因此,抓好春耕備耕,對于確保糧食豐產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新的春天,新的出發,如何提高糧食產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需要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而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滄州市滄縣,新農人張宸在田間調試北斗導航設備。田博 攝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科技裝備已成為糧食連年豐收的重要保障。
放眼未來,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不斷“上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新質生產力正打開農業發展新空間。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還離不開相應的技術保障人才。從過往實踐來看,在生產條件相同、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農業技術到戶率,糧食單產提高幅度可達10%以上。新形勢下,整合科技創新資源,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亟須更多優秀人才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
春耕+新質生產力,火花不斷
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承載著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關系著糧食安全。
河北省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省。近年來,河北省著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已連續11年糧食產量超過700億斤。
今年春耕春管期間,各地充分發揮體系專家、農技骨干、“一村一名農技員”三支隊伍作用,落實分級包聯機制,加強全程精細精準科學管理,適時舉辦“田間日”活動,引導農民科學運籌肥水,將一項項農業技術送到了田間地頭。
“相比于傳統農機,自動駕駛農機能精準定量播種,可提升20%至30%的作業效率,每畝地可節約種子20%左右”“采用淺埋滴灌后農田不用再保留壟溝和田埂,可以擴大5%以上種植面積,對于增加糧食產量有一定幫助”“無人機低空噴灑藥劑與傳統人工噴霧器相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可大規模作業,不僅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標準化用藥能有效減少藥劑對農田環境的影響”……
新質生產力賦能春耕春管,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生產效率提高了。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任何時刻都不能松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持續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向新質生產力要效益,希望的田野上生機勃勃。
河青新聞網編輯陳潔|頻道主編姜天群|頻道監制宋巖